劉亞瓊
習近平總書記談及新聞輿論工作時,強調基層干部要接地氣,記者調研也要接地氣。“接地氣”不僅表現在心里面有群眾,在政策上順民意,在工作中解民憂,也表現在宣傳中善于同群眾說話。這些講話深入淺出,通俗生動,在談論嚴肅的政治問題和重大的理論問題時,常收到舉重若輕的效果,對改進和創新宣傳工作中的話語有重要啟示。當前,宣傳工作要“接地氣”,需要注意話語體系的三個轉化。
首先,官方話語轉化為民間語言,親切自然。宣傳要起到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的效果,就不能照搬會議文件,讓人感覺高不可攀、與己無關,而要用群眾愿意聽和聽得懂的語言。運用民間語言,一要深入基層,識民情。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塔元村調研時說,“今天就是來聽大家的,看看鄉親們,接接地氣,充充電。”談論群眾關心的話題,就必須腳步向下,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做群眾的貼心人。二要增強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帶著深厚感情去聯系群眾。早在《之江新語》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有少數干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于失語狀態。其實,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疏離群眾,或是目中無人,對群眾缺乏感情”。三要向群眾學習語言。毛澤東曾指出,“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山東菏澤考察時,他說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這些接地氣的大白話,讓人聽得明白,記得清楚,具有很強的親和力。
其次,學術話語轉化為生活語言,通俗易懂。馬克思曾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科學的理論對宣傳效果有重要的意義,但馬克思也指出,學術文章并不適合直接用于對群眾的宣傳。學術要深入,宣傳宜淺出。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理想信念缺失是得了“軟骨病”;談到經濟發展需要先進科技支撐時說,“塊頭大不等于強,體重大不等于壯,有時是虛胖”;講述國家發展道路是由人民群眾來選擇時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這些生活化的比喻,讓復雜的理論問題變得簡單明了,讓民眾容易理解其內在的道理。學術重理論,宣傳要有情。習近平總書記用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講述什么是信仰的味道。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物,增強了宣傳的感染力。
最后,書面語言轉化為流行語言,新潮有趣。政治家的講話往往是嚴肅的,與之對應的政治宣傳往往給人死板的感覺,難以在新媒體上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時而制。”媒介融合不是“你加我”,而是優勢互融,形成“你就是我”的格局。這里并非要完全放棄傳統媒體的語言,而是可以選用恰如其分的流行語,形成宣傳的亮點和切入口。一是選用健康向上的網絡流行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多處運用網絡熱詞,如“我們的各級干部也是蠻拼的”,“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贊”,“讓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其2017新年賀詞中的“擼起袖子加油干”,引領了時尚,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火速“刷屏”。二是改編流行音樂的歌詞。在2013年,習近平會見中國駐俄使館工作人員時,說“我不是痛并快樂著,是累并快樂著。”2014年,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說道“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都被工作占去了。” 其時尚而詼諧的表達,展現出了大國領導人對國家的責任,對工作的擔當和對生活的樂觀。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尹 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