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閣 王小琪
摘 要 面對經濟的持續發展,通貨膨脹的加劇,其中相當一部分持有閑散資金而沒有投資渠道的單位或個人便開始將目光投向民間高利貸領域。伴隨著民間高利借貸類經濟犯罪案件的高發,公安機關對于偵破此類案件也有諸多難點,比如定性難,取證難,抓捕難,追贓難等問題。本文主要是針對如何在司法上對高利貸認責及相關預防對策的討論。
關鍵詞 高利貸 司法認責 預防對策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范本閣、王小琪,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經濟犯罪偵查專業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277
目前國內出現以民間借貸為由而肆意進行發放高利貸的行為日益高漲,而我國并沒有將高利貸明確規定為犯罪行為,所以在目前的司法環境下,很難對高利貸定何種罪有一個明確的解釋。因此規制民間高利借貸行為面臨著以下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否有相關罪名可以適用于高利貸認責問題
(一)高利轉貸罪
許多中小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面臨資金周轉困難、資金鏈斷裂等現象,而一些大型企業憑借良好的企業信譽能夠取得銀行貸款,據此將從銀行取得的借款進行套現,這些大型企業將從銀行取得的資金轉借給一些急需資金周轉的中小型企業,并收取高額利息。中小型企業資金力量不強,但又因為在銀行籌不到借款,才被迫向高利貸借款,促使大量構成高利轉貸罪的案件的出現。本罪同樣適用于自然人,自然人依據在銀行良好的信譽取得銀行貸款從而進行套現出借給單位或個人。高利轉貸是高利貸發展歷史上重要的構成部分,將這一罪行定罪對解決部分高利借貸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故意傷害罪
民間借貸的利息比較低,因為民間借貸雙方大多為親屬或者朋友,而發放高利貸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黑社會性質的團伙,或是在債權人追到債款的過程中雇傭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及團伙向債務人暴力追債。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債務人資金周轉不利或是生意失敗還不上債務的時期,這都易使發放高利貸的債權人對債務人實施故意傷害的行為,因此在面對此類犯罪時應依照其具體行為依法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行為人或單位用極高的利息為誘餌大量吸收公眾存款,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錯誤的信息迷惑公眾,再以更高的利息進行放貸,這種行為實質上是以新債還舊債的非法行為,這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利益,而且在偵查的過程中如果行為人有對非法吸收得來的財產有揮霍的行為則案件可定罪為集資詐騙罪,加重損害了被害人的利益。因此在面對這類犯罪時應依照《刑法》第176條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第192條集資詐騙罪依法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四)非法經營罪
高利貸主觀上以取得非法經濟利益為目的,且未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實施放貸行為,這與民間借貸有根本的不同。高利貸違反了國家金融制度,阻礙了民間經濟的正常流通,破壞了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行;而民間借貸則有利于公眾資金的正常流通,能夠對國家經濟起到推動作用,是正常的資金交易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國家是默許的。而高利貸適用于非法經營罪還要注重該罪對情節嚴重的司法解釋,即符合該罪對經營數額、違法所得數額、非法出版物等所規定的違法數額的標準,根據具體情況可將行為人按照非法經營罪論處。
二、司法機關在目前如何更好地解決高利貸問題
筆者認為,目前法律尚未出臺明確的有關高利貸的法律條文是基于高利貸這種行為存在突出的刑民交叉現象,即對高利貸犯行為觸犯了刑法還是民法的認定較為困難。因此,公安機關在辦理高利貸案件的過程中應明確的對案件性質進行分類,即在未確定案件中有明確侵犯人身權利、黑社會性質等刑事犯罪行為時,應先行交由法院審查辦理。公安機關在對案件定性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資金的來源
判斷行為人放貸資金是行為人原有的資金,或是由涉及集資詐騙或高利轉貸等其他犯罪行為所得。如果放貸的資金來源屬于行為人合法的收入,應進一步調查其發生觸犯刑法的行為;如果放貸的資金不明,則應調查其是否存在向社會不特定人群非法吸收存款的行為及非法利用金融機構貸款套現的行為。
(二)行為是否觸犯刑法
在放貸人向債務人追討本金利息過程中可能會涉及故意傷害、非法拘禁等犯罪行為,公安機關在辦理案件時應當具體考察犯罪行為的細節,從而進一步對犯罪事實進行定罪量刑。
(三)發放高利貸的主要原因
單位發放高利貸行為的,首先應查明該單位是否將發放高利貸視為其主要業務,并對單位領導人及其主要成員進行重點查處;個人發放高利貸行為的,應查明行為人發放高利貸所得資金額是否為其主要經濟來源,進而對行為人發放高利貸的具體行為進行調查取證。
(四)案件的偵查方向
公安機關在對案件偵查的過程中要注意著力尋找發放高利貸過程中可能伴生的其他犯罪行為。高利貸引發的犯罪行為大多是由民間借貸糾紛引起的,其引發刑事犯罪大多是由于放貸人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迫使債務人償還高額利息,因此公安機關在研究此類案件的過程中不能只重視案件的結果,更應該重視引發起此類案件的原因。
三、高利貸歷史遺留問題及未來突破
歷史遺留問題:從刑法最初出臺的投機倒把罪,到現在的非法經營罪,高利貸在定罪上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然而無論是最初的投機倒把罪,還是非法經營罪,在其認定為高利貸領域的犯罪罪名之后都飽受學術界激烈的討論。根據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投機倒把罪這種“口袋罪”早已被各類專家嗤之以鼻,既不利于法律的進一步發展,也容易出現冤假錯案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適時取消投機倒把罪,對解決高利貸問題也是一大發展。同樣以非法經營罪對高利貸進行定罪也有不妥之處。從各類案例中可以看出,將高利貸行為以非法經營罪定罪主要是出自非法經營罪中的“其他”的兜底條款,然而經實踐證明,將高利貸引發的犯罪行為籠統的歸罪為非法經營罪影響司法公正,與“口袋罪”同出一轍。即使目前出臺各種針對高利貸犯罪的規定,但筆者認為如果沒有從立法層面上處理該問題,那么只能出現治標不治本的情況。若沒有法律的根本保障,高利貸行為依然此起彼伏,受害者無法通過法律對自身合法權益進行維護,對社會經濟發展也有巨大的阻礙作用。
未來突破:筆者認為,我國在高利貸問題上,應該出一部《高利貸法》,在現有的相關規定里規定的合法利息率的基準線上,規定年利率24%為“高利貸線”,規定高利貸利息年利率在24%至36%的區間內被認定為“高利貸行為”,如若違反,處分將包括行為人不得追討其本金和利息、并處罰金和拘役;規定高利貸利息在年利率36%以上將被視為觸犯刑法,被認定為“高利貸罪”判處相應的處罰,包括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且不得對債務人實施人身報復。《高利貸法》出臺的目的在于讓高利貸行為有法可依,從根本上解決高利貸引發的刑民交叉的問題,劃分了高利貸類型案件認定為刑法或是民法的界限,提高公安機關和法院辦理高利貸類型案件的效率,也避免了公安機關過多的插手民事經濟糾紛,減少冤假錯案的產生。
四、關于高利貸的防控
(一)加強公共法律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識
高利貸行為在我國久盛不衰的原因是因為其有重要的經濟基礎,這種行為有效的利用了人們的投機心理,因此我們要加大對公眾的教育,通過廣播、座談會、公益廣告的形式,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規范公眾合理的投資行為,使公眾正確認識到高利貸的危害,斷絕發生高利貸的根源。
(二)運用好民法和各種行政法規,加大對高利貸的處罰力度
法院在審理因高利貸引發的民事訴訟案件時,不能僅看表面的書面證據,要注意甄別高利貸的事實,對確實涉及高利貸行為要給予嚴厲懲治。各地政府部門應當根據當地高利貸行為發展的高低程度,適時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保障各地在任何時期對高利貸的處罰力度,加大對資金的管控,切實保障公眾的合法利益。
(三)拓寬投資者的借款融資渠道,保證投資者合法權益
一是國家應實行穩定的金融管理政策,避免過多的干預金融市場,不能朝令夕改、反復無常,這樣才能讓投資者有計劃地安排組織資金投入市場。
二是打破金融壟斷,發展和規范小額貸款公司,拓寬民間資金投向市場的渠道。進一步放寬民間借貸政策,并對民間借貸平臺進行有效的規范,讓其吸收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符合法律規定,并依法打擊和取締非法經營的借貸平臺,保護投資者權益。
三是國家的正規銀行順應市場的需求變化,適時調整存貸款利率,放寬貸款限制,減化貸款手續。國家金融機構、政府機構應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扶持力度,提高民間資金的利用效率,方便企業和個人進行融資。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七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3]陳興良.教義刑法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方益花.高利貸犯罪問題研究.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5月.
[5]龔振軍.民間高利貸入罪的合理性及路徑探討.政治與法律.2012(5).
[6]秦正發.高利貸的刑法規制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14年4月.
[7]賀卓玥.我國民間高利貸的刑法學思考.昆明理工大學.2013年5月.
[8]魏周.民間高利貸司法犯罪化之分析.浙江大學.2016年4月.
[9]張世鵬.論我國高利貸認定標準立法轉型.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2012年11月.
[10]李國棟.論增設高利貸罪.廣東財經大學.2013年12月.
[11]楊積堂.論民間借貸中高利貸的危害與法律規制.新視野.2012(3).
[12]李喜云.現代高利貸現象解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9).
[13]劉道云.民間高利貸立法規制研究.政法學刊.2015(6).
[14]杜聞.淺談民間借貸的法律規制.內蒙古統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