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葛利蕊 高博
摘 要 該文介紹了兼顧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軍民融合的發展路子,從國家戰略部署的層面來看意義深遠。
關鍵詞 軍民融合 國防建設 深度發展
作者簡介:李濤,中國人民解放軍92957部隊,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軍事計量測試;葛利蕊、高博,中國人民解放軍92957部隊。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302
一、引言
軍民融合發展是一項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軍民融合發展不僅是實現軍工企業產業資源豐富和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創新能力強的優勢互補,更是通過軍民協作達到精神層面上的深度互信,使軍民魚水情得到深度釋放,濃厚軍愛民、民擁軍的和諧氛圍。
二、軍民融合的概念
所謂融合,是指幾種不同事物合成一體,使其比單一事物更有價值或更具效能。軍民融合,是指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將國防建設的現代化技術、資源釋放出來,充分得到利用。1994年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提出了軍民融合的定義:“軍民融合是把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業基礎結合起來,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科技工業基礎的過程”。軍民融合(Civil-Military Intergration)的概念得到學術界普遍的認同。
軍民融合就是要加強科技資源的融合,要做到軍地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沖破軍地雙方科技信息資源壁壘,把軍地一個個“科技信息孤島”變成彼此相連的“科技信息群島”。具體化來說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民參軍”,將經濟社會中豐富資源,包括先進技術、科研成果、專業人才等作為源頭活水,引進到軍工研發、裝備生產配套等環節中來,為軍事保障活動提供新活力和發展新動力;二是“軍轉民”,將軍隊武器裝備、國防工業中的“秘密武器”共享給社會、企業、個人,把國家下大力氣取得的高精尖技術轉化、轉移到民生、社會建設中去,推動經濟社會的科學技術革新、經濟創新發展。
三、軍民融合發展的目標、意義及作用
(一)軍民融合發展的目標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解放軍代表團時明確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強軍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這就提出了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總體目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全要素”,就是要融合軍民發展多種共同資源,包括人才、資金、物資、技術、信息、管理等;二是“多領域”,就是指融合裝備研發列裝、專業人才技能培養、后勤機動保障、公共基礎設施以及航空航天、航海、通訊網絡、電磁干擾等多種領域;三是 “高效益”,就是國防和經濟建設共建的一個互通、互用、互動技術基礎。
(二)軍民融合發展的意義、作用
軍民融合發展,就是由國家作為主導,來破除利益屏障、融合發展的阻礙和隔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本質,就是建立一個連通經濟社會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開放系統,掃除阻礙一體化作戰能力生成的軍內軍外一切阻礙,實現“國防和軍隊系統內的貫通”, 實現“軍地大系統間的貫通” ,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通過軍民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盤活國內存量資產,不斷吸引多種渠道的社會共享資源融入到國家安全領域上來,為加快武器的裝備升級換代不斷注入新的動力;另外可以解決軍工資產根深蒂固的效率問題,形成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體系,推動軍工產業的創新發展。
四、國內外軍民融合發展現狀
在大國軍事激烈競爭的新時期,軍民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在獨立戰爭期間,美國就已經通過使用合同商為其軍隊提供運輸、補給和通信等服務,并在《美國法典》中提出了關于使用合同商為軍隊提供基礎保障的條款。在工業體系不慎健全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在《十條方針》中提出:“在工業生產中要主要軍民兩用,注意學會軍用和民用兩套技術,平時為民用生產,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產轉化為軍用生產。”
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在有效保障國防安全基礎上可以優化社會資源配置,通過“一套資源”形成亦軍亦民的“兩種能力”,將國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同步。由于各國的社會制度不同,工業基礎和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程度也存在明顯差異,這也就導致各國各個發展時期在國防建設上側重點不同,國家的安全戰略也有著天壤之別。世界各主要國家以本國實際國情出發,選擇了獨具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道路。
(一)美國的發展現狀
美國提出“軍民一體化”。 “軍民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是指由國防工業和民營企業聯合起來,構建共同的發展基礎;實質上是由國家作為中間橋梁,實現國防工業和民用科技的資源共享,達到一份基礎建設的投入,國防事業和國民經濟兩份收益產出。特點如下:
1.建立相關直屬機構,專門推進軍民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2.制定、完善軍民融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在與國防相關的物資、裝備采購上制定軍內標準、規范。
3.通過和實施軍民融合的科技發展計劃,創建完善融合發展的生產產業鏈。
(二)俄羅斯發展現狀
俄羅斯提出“先軍后民”的發展理念。“先軍后民”模式是在確保軍工企業優先發展、重點發展的同時又注重與民營企業的溝通交流,實質上是俄羅斯依據國家安全戰略全局制定的,在軍民融合深度方向發展道路上形成的一種過渡形態。特點如下:
1.大刀闊斧的進行國防軍事改革,并將軍民兩用技術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
2.頒布和完善軍民融合相關的法律法規。
(三)歐洲的發展現狀
歐洲采用“兩用技術優先”。“兩用技術優先”是就是把發展軍民兩用技術作為科研工作的重心,積極掃除阻礙軍民兩用技術發展的一切障礙,推進軍民企業的良性互動向更廣、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特點如下:
1.德國:將民間力量應用到國防科技生產中來,充分發揮其靈活性強、人才實力雄厚、資源豐富等多方位的優勢;盡量選用滿足軍內應用要求的民用標準或關鍵技術,降低科研成本;始終繃緊國防科技的核心能力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根弦。
2.英國:由政府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引導軍民融合的良性發展;建立民營企業同國防工業長期的合作關系,同時又鼓勵其他民營企業不斷競爭加入到合作中來。
3.法國:由國家作為軍民融合發展的媒介,為國防科研單位與工業領域先鋒的溝通牽橋搭線,鼓勵兩者不斷加深合作領域,同時通過建立完善準確的軍事訂銷制度,確保民營企業能放心大膽地參與到國防工業的建設中來。
(四)日本的發展現狀
日本提出的是“以民掩軍”。“以民掩軍”的發展模式主要指將民營企業作為國防工業發展的后備力量,在軍工企業科研能力受限無法解決困難時,民營企業利用其豐富靈活的資源來為國防建設注入發展新活力。特點如下:
1.充分挖掘民營企業的技術資源潛能,并大力支持民企參與國防科研。
2.穩步運行官、軍、民三方相結合管理體制。
3.將軍民兩用技術作為重要發展項目。
(五)以色列的發展現狀
以色列提出了“以軍帶民”。“以軍帶民”發展模式就是將軍事工業作為發展先導,在保證其充分發展的前提下,再應用其發展優勢帶動工業與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同時也鼓勵民營企業利用國防投資來研發生產民用產品。特點如下:
1.在國防工業的體制上,不斷改革;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國防關鍵技術的在民營企業的應用。
2.鼓勵軍工企業與民營企業在高技術領域的發展和合作。
(六)國內發展現狀
國內采用了“與時俱進”。“與時俱進”發展模式就是在國家戰略的引導下,根據國家的科技、工業、制造水平、經濟基礎發展現狀,通過不斷的調整軍、民產業結構,保持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和國防建設不斷推進的創新發展模式。特點如下:
1.審時度勢的調整和制定國防戰略,并針對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專項攻堅。
2.在深化改革推進國防建設的同時兼顧國民經濟建設。
3.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進軍民結合、軍民融合。
多年來,我國的軍民融合發展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仍存在許多問題。與強軍目標的要求相比,層次還比較低,范圍還比較窄,程度還比較淺;與世界發達國家軍民深度融合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而且從當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融合,仍停留在“淺水區”,即利益格局相對簡單、矛盾糾葛比較少的領域和環節。本階段是推進軍民融合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時期,合理的全面規劃、頂層設計是確保軍民融合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解決好下面幾個問題就顯得非常迫切了。
1.改革當前的國防工業體制機制。打破傳統軍工企業相對封閉的發展體制,建立管理協調機構,搭建軍民系統發展橋梁,打通軍民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2.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切實可行政策,鼓勵軍民企業協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3.制定軍地通用的技術標準、產品規范,跨越軍民兩套技術標準的鴻溝。
4.搭建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平臺,推進軍民兩用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大力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五、堅定不移走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之路
軍民融合是兼顧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利國、利軍、利民的大戰略。我們必須制定上下銜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強的規劃計劃,軍地各部門要積極執行推進;不斷完善有利于融合發展的機制體制,以軍事需求為牽引,建立重大項目的對接機制;健全完善促進融合發展的法律法規,完善已出臺的法規使其更具可行性,結合軍民融合的新特點適時起草新法律,規范引導發展。堅定不移的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之路,是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同發展的一盞指明燈,意義深遠重大。
參考文獻:
[1]董志強.軍民深度融合戰略的思考.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第123場——國防科技工業科學發展論壇.2011.
[2]葉選挺、劉云.每個推動軍民融合的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國防技術基礎.2007(4).
[3]王艷、楚娜.軍民融合發展的國際比較及啟示.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