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的變化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近代西方學科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人們對犯罪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傳統觀點看來,犯罪行為是個人對社會統治秩序的反抗,犯罪的行為人都是一些絕對的“邪惡之人”。但隨著社會進步,法制的不斷完善,到了當前階段,民主與法制成為時代的聲音。人們對犯罪行為有著重新的認識,理性的聲音在世界各地傳播。在此基礎上,人們對罪犯表現出了寬容的一面,給予了罪犯相應的權利和與之相適應的待遇,特別對于青少年而言,通過社區矯正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的融入社會,為社會服務。當前,我國的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并呈現了一定的上升趨勢,這也對青少年社區矯正工作有了更多的期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 社區矯正 青少年 犯罪
作者簡介:楊佩霖,臨沂一中。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316
從21世紀初,上海作為青少年社區矯正的試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隨著試點工作的成功,之后的北京、天津、江蘇、浙江等省市也相繼開展了社區矯正。雖然說社區矯正對青少年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傳統“重刑主義”等思想的深刻影響下,在短時間內,人們對社區矯正在情感上仍難以接受。這也為社區矯正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同時,相關立法依據的不健全及工作主體的協調不力,也制約著社區矯正的持續健康發展。在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建設法治中國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以人為本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促使有關國家、政府、機構、專家從理論與實踐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完善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
一、青少年社區矯正的簡介
青少年社區矯正,顧名思義,就是對青少年犯罪人或者違法者的矯正教育,其年齡范圍在14周歲-25周歲之間,在一定的時間內將以上情況的青少年置于社區內進行的矯正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
受中國人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對犯罪與罪犯有著自然的敵視,很難接受這樣的人。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受歧視,被冷落,已成為重新融入社會中的犯罪人必須要面臨的問題。在這種強大的傳統觀念沖擊下,青少年的社區矯正就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對于成年人的社區矯正困難重重。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青少年有了更多的寬容度,在日益包容開放的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的社區矯正有了推行的有利條件。
二、青少年社區矯正的相關理論
(一)標簽理論
對于一個罪犯來說,很多時候的犯罪是出于一時興起的激動性犯罪,更多是情緒指導下無意的犯罪。但是,等到犯罪成為事實后,其身上的犯罪就成為一個很難去除的標簽,可能會出現一時的罪犯被看成一世的罪犯。在這種錯誤標簽之下,他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永遠的罪犯,這樣認識的不斷強化,并且甚至他會回到罪犯的犯罪生活中,導致矯正的失敗。青少年處于青春期,心理敏感而脆弱,對別人的看法尤為在意,再加上其生活經驗與自我認知的不足,因而比較容易想偏。
(二)失范理論
在實際的生活中,有的社會成員通過自身的長期努力,難以達到心中的理想目標時,心態就會失衡,可能出現較為偏激的情況出現,甚至尋求非正常或者是非法的手段來實現社會的期望。在理想與現實脫節的情況下,社會所推崇的目標和社會所認可的手段必然存在一定的沖突,于是,失范出現了,犯罪也就產生了。如當青少年家庭經濟情況不理想或者難以滿足自身需求的時候,就會用采用不正當乃至非法的手段去實現自己心中所謂的理想。這類情形在香港電影《圍城》中,有著較為明顯的表述。
(三)社會缺陷導致犯罪的觀點
從目前有關心理學的理論來看,犯罪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這種原因可能是個人成長歷史的原因,個人家庭成長環境的原因,個人所受文化因素的影響等等。但就個體的成長而言,個體犯罪行為之所以發生,有著內外部兩方面的原因,既有外部誘因的驅使,又有其生理、心理原因作為其根據。在社區矯正的過程中,要想真正改變一個人,矯正犯罪人的外在行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更需要通過再社會化的過程,由外及內,對犯罪人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引導。
(四)沖突理論
這一理論有著一個普遍認識,就是說現實生活的貧窮無疑會使得人們對生活產生失望不滿的情緒,進而對整個社會提出反抗的要求,這種要求不能得到積極回應的時候,犯罪的方法就成為解決這一沖突的最佳選擇了。犯罪行為的出現,是綜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僅是個人原因造成的。在電影《上帝之城》中,里面有生活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內的黑人少年們,貧民窟內就是一個犯罪人的聚居地,這里的人們沒有理想信念,搶劫、販毒等犯罪行為是這種地方的常態。
三、青少年社區矯正的概述
(一)從我國目前青少年社區矯正的實踐情況來看,社區矯正范圍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
具體是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暫予監外執行、被裁定假釋、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犯罪行為情節較輕,個人主觀動機并無多大的惡意的初犯、過失犯,是青少年社區矯正中的重點關注對象。
(二)青少年社區矯正存在的問題
1.青少年社區矯正執行的立法依據不夠完善
有法可依,是一項公共事務開展必要前提,特別對于社區矯正這類涉及法律的重要手段,法律的制定完善便顯得尤為重要。法律依據制定的程度,直接關系到社區矯正開展的效度。在青少年社區矯正的過程中,要多個方面對青少年社區矯正進行規范,從法律的高度對青少年社區矯正的執行主體、適用對象、執行措施、使用條件等進行規范。在社區矯正過程中,行為規范要具體可行,有可操作性,不能僅依靠社區矯正人員的主觀推斷。在實踐中,矯正人員的主觀判斷與客觀存在的潛在社會危害性有著明顯的矛盾,這種矛盾有可能引發新的社會問題,不利于青少年更好的成長。
2.青少年社區矯正的主體協作不力
從執行主體而言,公安機關是主要的執行機構;從參與主體而言,地方的司法局(所)參與考察監督,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幫助;而真正的工作主體,是具有專業矯正知識的司法助理員和抽調的監獄、勞教警察。除了這些專業人員之外,一些社會的志愿者也發揮了較好的矯正作用。三者的協調配合,對于青少年社區矯正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資源的整合利用,但在青少年社區矯正中,三者協調仍存在問題,需要加大協作力度。
3.青少年社區矯正對象特殊性
作為正處于青少年時期的這些違法犯罪的人而言,他們的心理和生理正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其可塑性比其他矯正人員要強的多,青少年在思想、認識、情感等方面有較大的提升改進空間。因此,要真正考慮到青少年社區矯正對象的特殊性,尊重接受社區矯正青少年的意見和訴求,從青少年社區矯正的實際出發,為青少年的長遠發展而考慮。
(三)青少年社區矯正的價值
相對于傳統的監禁,社區矯正更適應青少年的特點,是更有利于青少年發展的重要方式。社區矯正,對于青少年而言,給了他們再次發展自己的機會;對于社會而言,體現了社會對犯罪青少年的寬容度的增加。
1.給青少年的成長創造了相對好的氛圍,避免了交叉感染
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特點,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小團體印記明顯。青少年在社區改造,不會受到來自監獄中成年人錯誤價值觀的影響。從這一點來說,社區矯正更適合青少年的發展。
2.社區矯正有利于調動青少年改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作為正處于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對社會充滿了好奇,在接觸外在環境中不斷發展完善自我。如果把青少年完全監禁起來,將非常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甚至影響青少年的長遠發展。
3.社區矯正有利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質量,又充分體現立法本意的人道主義原則
青少年以社區矯正的形式回歸社會,使得青少年加強對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社區矯正過程中,青少年可以較多的得到來自于社區的關懷,從而減少了他們對社會的對立情緒,緩解了青少年面臨的外在壓力。
4.社區矯正有利于更好的維護青少年的權益,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通過社區矯正的方式,可以緩解多方面的壓力,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
首先,對于政府而言,從數量上便減少了在押的人數,使的監獄更好的發揮了懲罰的作用,集中力量改造惡習深且社會危害性大的罪犯。
其次,對于中國社會來說,青少年的社區矯正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社會認識,促進了社會觀念的更新,有利于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再次,對于青少年自身而言,青少年社區矯正的開展,更好的適應了青少年的發展需求,維護其發展的權利。
參考文獻:
[1]周鑫.青少年社區矯正的個案工作介入研究.井岡山大學.2017.
[2]張敏.深圳市龍崗區青少年社區矯正工作探索.湘潭大學.2016.
[3]葉婷.社區矯正視角下犯罪青少年的再社會化實踐研究.江西農業大學.2015.
[4]曹伊.矯正社會工作介入刑釋人員回歸社會的實踐.長春工業大學.2015.
[5]毛煜煥.修復性刑事責任的價值與實現.華東政法大學.2015.
[6]周瑩.美國未成年人犯罪社區矯正研究.安徽大學.2015.
[7]徐利利.武漢市J社區青少年學習教育服務項目策劃書.華中師范大學.2013.
[8]關宇晴.增權視角下青少年社區矯正中個人能力提升的研究.吉林大學.2013.
[9]浙江省仙居縣委黨校課題組.青少年社區矯正工作意義、問題與出路——基于浙江省仙居縣“陽光驛站”建設的分析視角.中國司法.2013(3).
[10]井世潔.社區矯正青少年社會排斥成因初探.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4).
[11]程娟.未成年犯的再社會化.曲阜師范大學.2012.
[12]江晶濤.廣州市社區矯正制度完善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11.
[13]沈晗.未成年犯的刑事責任研究.重慶大學.2011.
[14]王正青.當代學校和平教育目標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西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