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針對當前高中生談戀愛的普遍現象和學校因戀愛發生的一起事件引發思考。高中生是否有權談戀愛;因談戀愛而引起的各種法律糾紛應如何處理;以及學校、家長對談戀愛學生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關鍵詞 高中生 談戀愛 法律問題
作者簡介:廣唯伊,遼寧省朝陽市第一高級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341
2017年5月18日,一則爆炸性消息在全校師生當中沸沸揚揚的傳開了。我校一名高二女生王曉雅(化名)因與同班男生李明達(化名)談戀愛,被班主任發現后告之父母,父母勸說不聽,無奈之下父母將其鎖在家中。令人驚訝的是王曉雅在父母上班時,從自家三樓陽臺跳下,幸運的是從高處跳下的王曉雅并沒有生命危險,除腿部骨折外,其他一切正常。通過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高中生到底能不能談戀愛呢?高中生談戀愛學校開除違法嗎?因談戀愛而引起的法律糾紛如何解決呢?學校、家長對高中生談戀愛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呢?
一、高中生談戀愛涉及的法律問題
(一)高中生談戀愛是否違法
高中生談戀愛被稱為“早戀”,何謂早戀?國家法律對早戀年齡有明確界定嗎?國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中國公民談戀愛的法定年齡,也沒有法律規定高中生談戀愛是違法行為。法律只規定了公民的結婚年齡,而談戀愛基本是結婚以前的行為。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都未滿十八周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監護人有權對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的責任。由此可見,高中生談戀愛的行為不違法,但因是限制行為能力的人,家長及監護人有權對其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
(二)高中生談戀愛學校是否有權停課、勸退、甚至開除
經常有報道高中生因談戀愛被學校停課回家反省、勸退、甚至開除,學校的這些做法對不對呢?依據《憲法》規定,高中生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法律還規定,公民在享有受教育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由此可見,學生的受教育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力。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法規的制定都要以憲法為依據,不能與憲法內容相抵觸,普通法律法規的條款如與憲法有相抵觸的內容,相抵觸的內容視為無效。學校不得以違反校規為理由剝奪憲法賦予高中生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如果學校開除學生的理由是因為違反了學校規定,這種做法是與憲法相違背的。也就是說學校制定的校規內容與憲法內容相抵觸,那么校規內容是無效的,因此,即使高中生談戀愛,學校也不能剝奪他們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不可以對其停課反省、勸退甚至開除。
(三)因戀愛發生的消費支出問題
很多高中生家境富裕,生活條件優越,雙方談戀愛時,為了討對方歡心,經常一起吃飯、娛樂,有時出入高檔娛樂場所,消費水平已遠遠超出高中生的消費能力,如贈送對方幾千元的手機,買名牌首飾等。高中生談戀愛是輕率而盲目的,并沒有形成真正的愛情觀,情感很不穩定,分手是常有的事。分手后,涉及到雙方在一起時的消費支出問題,假如一方提出吃飯、娛樂、送貴重禮物等消費支出讓對方賠償或返還時,另一方不同意,雙方因此發生爭執。按照法律規定:兩個人在一起吃飯、娛樂消費屬于消耗性消費,買單方也參與消費且自愿承擔,無權要求對方分擔或返還;當一方贈送的貴重禮物給對方時,另一方接受該禮物時起就對該物品享有合法的所有權及使用權,使用后折舊已失去原有價值,因此贈送方無權要求對方返還或賠償。受贈方有權決定是否退還貴重禮物,如果不想退還,法律上不會要求必須退還。
(四)因戀愛惡意侮辱、誹謗、侵犯名譽權的問題
高中生初戀時往往互相吸引,情投意合,對方有錯誤能夠互相忍讓。現實中,很多高中生因各種原因導致戀愛關系終止,往往一方想結束戀愛,而另一方不愿終止戀愛關系,心生恨意,就對一方進行打擊報復,例如在班級群里謾罵、編造謊言,在同學之間侮辱、誹謗對方等。這種行為給對方心理上帶來傷害,無法安心學習,在同學之間造成不良影響,損害了其名譽權,屬違法行為。依據法律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人用口頭或書面等形式對他人進行侮辱、誹謗,如果名譽權受到損害,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造成經濟損失或精神傷害的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因此,因戀愛導致的侮辱、誹謗、侵害名譽權的行為,視情節輕重可要求行為人在一定范圍內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賠禮道歉、消除影響,造成經濟損失或精神傷害的,則根據具體情況給與補償。
(五)因戀愛被第三方傷害的問題
高中生王琳(化名)與肖帥(化名)正談戀愛。一個周末,肖帥約王琳去看電影,肖帥騎電動車帶著王琳,二人一路有說有笑,可是就在左轉彎時,一輛大貨車向他們駛來,由于大貨車失控,將王琳和肖帥闖倒,造成二人受傷。出現以上交通事故,與戀愛行為無關,雙方屬無過錯行為,戀愛約會行為與受傷害的結果沒有直接因果關系,因此雙方都沒有法律上的賠償責任。
(六)因談戀愛而導致的犯罪問題
在某高中就讀的17歲高二男生江河(化名)與同班的王麗(化名)悄悄談起了戀愛。沒過兩個月,江河又和同校的高一女生16歲的江珊(化名)相識。江珊皮膚白嫩、面容姣好,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和母親一起生活。江河與江珊一見鐘情,互生好感,不久兩人就偷偷的談起了戀愛。
沒過多久,江河覺得江珊不如王麗性格好,便逐漸疏遠江珊,又和王麗和好如初。敏感的江珊察覺到了江河的疏遠。恰巧有一天,她無意看到江河手機短信里有與王麗聯系的內容,發現江河和王麗正在談戀愛,她覺得江河腳踏兩只船,而王麗是奪走她戀人的第三者。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她讓一名同學給王麗打電話,并對王麗訴說愛慕之情,王麗說自己已有男朋友,是同班同學江河。放下電話江珊頓時火氣沖天,想報復王麗。江珊有個表姐經常泡網吧,認識了幾個社會閑散男青年。一天,江珊向表姐訴苦,表姐聽后覺得表妹受了委屈,立即約上幾個經常混跡于網吧的朋友,想教訓一下江河。
當天晚自習后,江珊給江河打電話說,想和他在網吧附近見面,聊一下倆人的事情,江河答應了。江珊帶著表姐找的社會小青年4人坐出租車來到約定地點,江河和同學寒山一起來到約定地點。江珊先把江河叫到一邊單獨說話,江珊問江河和王麗什么關系,江河無奈之下說出實情,江珊聽后很是生氣,就讓江河說出王麗的聯系方式,想帶人去打她,可是江河就是不說,兩人便爭吵起來,并且越吵越兇。他倆爭吵時,同表姐一起來的張弓(化名)、白強(化名)等4人要求江河同來的寒山離開。寒山不肯離開,幾個人罵起來并有動手的架勢。寒山見對方人多,掏出藏在衣服里的鐵鏈與張弓等人打了起來,江河看到他們幾個動起手來,就立即掏出隨身攜帶的匕首向他們沖過來。廝打過程中,白強被江河摔倒在地,身體多處被劃傷,張弓將刀朝江河的背部刺去,江河回身舉刀刺中張弓胸部,頓時鮮血流淌。表姐見事情不好,立即將白強和張弓送往醫院。到了醫院,張弓經搶救無效死亡,白強傷情嚴重住院治療。而江河和寒山也在廝打中受輕傷。
案發后,公安局接到報警,立即組織調查,并把參與打架的當事人控制起來。經調查取證,確定這是一起因高中生談戀愛引起的打架斗毆案件。公安局將犯罪嫌疑人江河、寒山、江珊依法拘留,公安局對其他參與人員進行思想教育和治安處罰。
根據《刑法》第232條和第234條規定,江河、寒山、江珊已構成犯罪。江河、寒山已滿17周歲,江珊已滿16周歲,根據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承擔刑事責任同時還需要承擔相關的民事責任;如果當事人未滿16周歲,當事人則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需要當事人及監護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二、學校家庭應正確引導和教育
在高考的重壓之下,為了追求分數,很多學校減少了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禁止高中生談戀愛,對談戀愛學生簡單粗暴的阻止,往往不能令他們心服口服,還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這是極其不人道的。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事:某某高中生因為老師對戀愛學生進行干涉,致使學生離家出走或不愿上學。高中生情竇初開,容易對異性產生好感,這種好感慢慢演變為戀愛。這個時期的高中生沒有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且思想敏感容易沖動,如果老師家長采取強硬態度進行阻止,往往欲速而不達,甚至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或學習障礙。老師和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多和學生溝通交流,積極正面引導,對他們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應該是疏通而不是堵截。首先,給他們講高中學習的關鍵性和重要性,不要因為談戀愛而影響自己的前程;其次,如果老師家長勸說不聽,繼續堅持戀愛,則告訴他們正確處理學習和感情的關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雙方要互相尊重、友好相處、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正確疏導學生戀愛問題并不代表鼓勵高中生談戀愛,學校應該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青春期教育課,定期專人講解,并把心理健康工作室利用好,多方式、多渠道引導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待高中生談戀愛,應如大禹治水,采取疏導的方式,將洪水巧妙瀉入大海,避免圍堵造成的心理傷害和不良后果。正確的引導、巧妙的疏導,讓高中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并能用理智來約束自己,處理好學習與感情的關系,不影響學習,不沉溺愛情,做到既完成學業,又不損害學生理心理的健康發展,才是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