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麗
回顧改革開放40年,西寧市民楊占忠的命運可以說是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的。1977年恢復高考后,他在父親的鼓勵下,用知識改變了命運,嘗到了甜頭;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他嘗試下海、勇于打破鐵飯碗,自己創業,經歷了創業的失敗與迷茫,經歷了再就業的艱辛與喜悅后,如今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說:“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命運!”
參加考試,改變命運
楊占忠的故事還要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說起。
1977年底,14歲的楊占忠在湟中縣海子溝總堡中學讀初中一年級。有一天,班主任老師在班里說:“全國恢復高考了,希望大家可以更加努力地學習,兩年后考上高中,再參加高考,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考上大學。”
1977年之前,對像楊占忠這樣的學生來說,高考還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因為1966年到1972年,除北大、清華等少數高等學校試點招收少量工農兵學員外,高校招生幾近停滯。1972年,高校雖然恢復招生,但實行單位推薦制。1977年,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與會學者呼吁改革招生制度。最終,鄧小平同志一錘定音,關閉11年的高考閘門再次開啟。楊占忠回到家,就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父親。父親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知道這是一個改變楊占忠甚至全家人命運的機會。父親鼓勵楊占忠好好學,就像老師說的一樣爭取兩年后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學,跳出“農門”。
1979年,楊占忠初中畢業,參加了初中中專的考試,以三分之差沒考上。
當時,楊占忠家有8個孩子,他是年紀最小的。看著哥哥姐姐都要干農活,他也不好意思要求復讀,于是他決定回家務農。“那個時候,家里的情況特別困難,吃的東西只有洋芋,”楊占忠回憶,“我們幾個年紀小的,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要起床,趕著去馱水。急急忙忙把水馱回來,就要去上學了。這時,嫂子們就煮好了洋芋,我就趕緊揣上兩個,一邊跑一邊吃。學校離我們家很遠,還要翻兩座山才能到。不快一點就要遲到了。”父親對于楊占忠的的這個決定很惱火,一再和他說:“家里的情況你不要擔心,只要你好好上學,我就供你。”考慮了很久,楊占忠還是決定不上學了。于是,父親給他找了個生產隊勞務輸出的活兒——在上新莊屠宰場翻羊肚子。一天能掙到幾毛錢,交給生產隊后,再由生產隊按照掙的錢核算成工分,到了年底統一計算工分。
那個時候,生產隊勞務輸出的活可是個讓人羨慕的活計。出去干活,可以掙錢抵工分,對方還管飯,這樣就既掙了工分還省了家里的口糧。而且在1978年之前,只有隊里表現特別優秀的人才能去外面干活,不過,對于剛滿16歲的楊占忠來說,這個活兒一點都不輕松。“我去的時候是冬天,天氣特別冷,要用手從冰水里撈羊肚子,再把它翻過來把里面的臟東西在水里漂洗干凈。”楊占忠說,“先不說水有多冷,只說里面的冰碴子,一不小心就會把手割出一道血口子。那個時候可不發橡膠手套,第一天手割爛了,第二天還要照樣干活。沒多久,我的手就生了凍瘡,又癢又疼。”
父親看到這個狀況,就又動員楊占忠說:“你學習還不錯,上次只是差了三分沒考上,你再讀一年,把這三分追回來,考個學,到時候分上個工作,就不用吃這個苦了。”“現在想來,父親可能是專門找了這樣一個活兒,為的就是讓我知難而退。”楊占忠說。
這一次,楊占忠聽了父親的話,老老實實回到學校復讀。
1980年,楊占忠考上了李家山高中。兩年的高中學習中,楊占忠鉚足了勁努力學習。
1981年,又到了高考前夕。“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報考大學,還可以報高中中專。”楊占忠說。楊占忠的學習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班主任老師特意多次家訪,動員楊占忠報考大學。楊占忠和父親商量了很久,還是決定考中專。“一來,我考上中專的機會比較大,二來,中專上兩年就可以分配工作了,可以減輕家里的負擔。”
父親賣氈湊學費
1981年8月的一個傍晚,正在生產隊干活的楊占忠聽到了廣播中傳來的消息:海子溝萬家坪村1隊的楊占忠被遼寧本溪鋼鐵學校金屬露天開采專業錄取,請盡快到招辦領取錄取通知書。
那一天,這個好消息被重復播放了很多遍,楊占忠和家人都高興極了,就連鄰居都來道賀。“我是我們村,那一年唯一考上學的學生,考上的還是省外的學校。”楊占忠說。在此之前,楊占忠知道自己考了兩百三十多分,在李家山中學是第一名。班主任老師曾告訴他:“你考的分數在咱們學校很高,但放到全省可能就排不上號了,不過這個分數已經超過了中專的錄取分數線,肯定能被錄取。”于是,楊占忠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就填了省內的三所中專。
沒想自己竟然被外省的學校錄取了,楊占忠欣喜的同時,又有點擔心,去省外上學,除了學費,路費、生活費也是一大筆開銷,家里如何負擔得起呢?父親告訴楊占忠不要愁,他來想辦法。這個時候,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偏僻的海子溝,村里的很多人家都搞起了副業。父親養了幾只羊,把羊毛留下搟成氈,拿到城里賣了,換回來六十多塊錢。父親把這六十多塊錢縫進楊占忠的被子里,告訴他:“這就是你今后的學費、生活費了。”出發的那一天,二哥趕著馬車把楊占忠送到了火車站。
從西寧到北京,再從北京轉車去遼寧本溪。坐了幾天的火車后,楊占忠終于站在了本溪鋼鐵學校的大門口。“我看到本溪鋼鐵學校,覺得特別好。”楊占忠說,“筆直的柏油馬路兩旁是郁郁蔥蔥的樹木,上課和住宿的地方都是樓房……這些都是我在家鄉看不到的。”楊占忠在本溪鋼鐵學校學習了兩年,這兩年里,除了第一年放假,他特別想家,于是回了一次家,剩下的三個假期,他都是在學校勤工儉學度過的。畢業后,他被分配到青海省重工業廳,再由重工業廳分配到海西都蘭熱水煤礦。
分到房子,嘗試“下海”
1983年8月,楊占忠到熱水煤礦駐西寧辦事處報道。
那一年,和他一起分配到熱水煤礦的有6個人。“熱水煤礦距離西寧208公里,我們整整走了一天。”楊占忠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那里的條件特別艱苦,礦長張新正(音)在歡迎我們的大會上,熱情鼓勵了我們一番,說煤礦的未來的就看我們了。國家需要我們,熱水煤礦需要我們。那個時候,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負黨和國家對我的期望。”就這樣,楊占忠在熱水煤礦干了5年。
1988年2月,楊占忠被調到青海山川機床鑄造廠。在這里,他工作了17年。
1994年,楊占忠趕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車,分到了一套36平方米帶廚房、兩家共用一個衛生間的一居室。“別看房子不大,我當時特別高興,這樣我就可以把母親接來和我一起住了。”楊占忠的母親住在臥室,他們一家三口住在客廳里搭起的一張大床上。盡管房子很小,但對楊占忠來說也是生活品質的一個大的跨越。上世紀九十年代,鄧小平南巡歸來,鼓勵創業。市場經濟開始起步,越來越多的機會擺在了年輕人的面前。楊占忠回憶,有很多人都選擇了離開體制,闖入社會。“當時我的工作不錯,山川廠的福利也好,但是我聽到同學們創業的消息,特別動心,當時,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闖出了名堂。”楊占忠說:“我有一個在浙江金華的同學,放著好好的公務員不當,自己下海當起了老板,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一位湖北籍的同事想在上班之余開一個門市部賣液化氣灶具,問他要不要入股。楊占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拿出自己多年來積攢下來的幾百塊錢投資了這個門市部。“我記得那是1996年,西寧剛剛開始流行使用液化氣灶具,我們算是搶占了先機,拿到了一家知名品牌灶具的西寧總代理。”楊占忠回憶,“在繁華地段租了一個鋪面,又雇了兩個人當營業員,這個液化氣灶具門市部就開業了。”在經營液化氣灶具門市部的同時,楊占忠還利用業余時間跑到一些個體老板那里攬一些活兒,就是調個機器,修個零件什么的。“我總是想著自己也能脫離體制,干點什么,”楊占忠說,“那個時候市場經濟剛剛起步,機會特別多。”
企業改制打破鐵飯碗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徹底廢止了。
楊占忠分到的房子要想成為自己的,還要補交一部分錢。“幾經調換,那時我們住的已經是58平方米的房子了,”楊占忠說,“最后算下來,我要交三萬四千塊錢,才能把自己住的房子買下來。”東拼西湊,他終于湊齊了錢,交了房款。為此,還專門準備了一個賬本,把借的每一筆錢都記下來。“這個時候,我更加覺得缺錢了,總想想辦法掙錢。”這一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開始。“工廠內部開始了減員增效、崗位改制等改革,”楊占忠說,“山川廠也是一樣,裁掉了臨時工,所有的崗位都由正式員工頂上。”關于改革的會議,山川廠一個月之內就開了七八次。“那個時候,許多人都擔憂自己今后的出路,害怕鐵飯碗被打破,”楊占忠說,“其實,我也不例外,但我內心又有一種沖動,想出去闖一闖。”1999年,廠里開始拖欠工資,也有人開始離開廠子另謀出路。此時,楊占忠和同事一起經營的液化氣灶具門市部也被市場經濟淘汰了。“到了1999年,經營液化氣灶具的門市部已經很多,我們門市部經營的產品無論在價格和質量上都不占優勢,每天的營業額直線下滑,那個時候我們兩個也沒什么經營的概念,開不下去就只好關掉了。”楊占忠說。
2000年,楊占忠的妻子從鋁制品廠下崗了。“本來我想著,妻子有個穩定的工作,我出去干點啥,把賬還上。”楊占忠說,“還沒等我下定決心,妻子就下崗了。”這種情況下,楊占忠不敢離開廠子,只好和大多數同事一樣,等等看。
改革的陣痛還在繼續。“山川廠周圍還有許多小廠子,我認識的人中也有許多離開廠子的,他們離開后,年輕的、有專長的、肯吃苦的,打破鐵飯碗自己干之后生活也過得不錯。但是那些年齡大、體質弱、技能差的人,再就業的可能性比較小,當時生活的困難可想而知。最怕的還是家里出現‘雙下崗的情況,夫妻倆一夜之間雙雙失業。”楊占忠說。那個時代,不少人經歷了從憤怒到迷茫,從吶喊到無語,從頭再來的過程。楊占忠也是如此,“我當時內心掙扎得特別厲害,一方面是不甘于自己有技術有能力,又遇到這個機會,特別想闖一闖,另一方面,也很害怕,不知道自己真正走出去是個什么結果。”
簽托管合同,創業受挫
2005年,楊占忠下定決心,還是要從國企走出來,出去闖一闖。
他和廠里簽了一份十年的托管合同,承諾自己十年之內不會回到廠里要求上崗,不拿工資、不享受一切福利待遇、所有應交的費用均由自己負擔,自謀職業期間出現任何事情都由自己負責。同一時期,和他一起簽托管合同的還有9個人。創業對于楊占忠來說,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開始,他選擇了自己了老本行——礦業。“我四處籌集了幾十萬元,準備在海西開礦,自己當老板。”楊占忠說,“我當時覺得要適應市場經濟,就要看準市場,經營有方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為此,楊占忠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摸清市場行情,到海西實地考察、探礦、探明儲量。“我看中了一處礦山,前期探查,儲量非常豐富,”楊占忠說。不過楊占忠只注意了市場,卻沒關注政策面的情況。這個時候,國家對于一些小規模的礦業開采已經禁止了。這就意味著,楊占忠前期所做的所有準備工作都成了泡影,此時,他籌集來的幾十萬元也在前期的探礦準備中花費一空。“本來想著,探礦權拿下來之后,再找幾個人籌集一些資金開始礦產開采,一旦機器運轉起來,資金就能回收一些。”楊占忠說,“結果這個打算落空了。”
再次創業,從頭再來
創業失敗的楊占忠經歷了一段失落期后,決定去外地看看,“我想看看,外面的人是怎么干的,到底要怎么創業,也算是取取經。”在貴州,楊占忠遇到了一位開礦的老板,在交流之后,對方覺得他的專業知識很有用,決定聘請他去礦上當主管技術。2007年,由于經營不善,這家公司倒閉了。楊占忠又回到了西寧。
回到西寧后,他就每天看招聘啟事,找工作。此時的楊占忠已經是44歲了。
經歷了從國企走出來、創業失敗、再上崗又下崗的楊占忠,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個年紀再找工作也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相反,我有技術、有經驗,比一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有優勢,”楊占忠說。很快,他應聘到慶華集團。一開始,試用期3個月,工資3700元每月,做采礦工程師的工作。工作的地點在格爾木的烏圖美仁,住的是彩鋼房,條件相對來說比較艱苦。他拿出當年剛畢業分配到熱水煤礦的那股干勁,努力工作三個月后,楊占忠被任命為生產技術科的科長。一年后,他的工資拿到了年薪36萬元。隨著工資收入的增長,他積累的不僅是資金,還有一些工作經驗。工資收入增加了,楊占忠總是不滿足。他一直特別想自己創業,自己當老板,這個夢想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改變過。“我創業失敗后,就一直在總結經驗,尋求發展。我也一直在想,光靠抓技術、抓生產,一個企業的發展走不長,還要有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這可能正是我所缺少的。”楊占忠說。為此,他又辭職,應聘到一家單位作企業管理人員。
2015年,楊占忠又想自己創業了。于是,他再一次辭職。
這一回,他瞄準了夕陽產業,開辦起了一家托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