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明
【摘要】國富則民強,民強則國盛。經濟的發展程度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富足程度。因此,為了真正實現國富,舉國上下必須要凝心聚力發展經濟。毫無疑問,經濟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休戚相關。為了持續不斷地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對一些阻礙經濟發展的制度進行改革,進而建構一些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經濟體制。中國經濟從建國初的一窮二白到現如今的世界第二經濟體,經歷了一次次的改革與創新。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歸功于中國經濟體制劃時代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也是如日中天、突飛猛進,取得了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本文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展開深入淺出的論述。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中國經濟體制 ?改革進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06-02
古人云:“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對于不同的國家而言,其經濟體制也是不盡相同的。那么,如何考量一種經濟體制是否適合于一個國家呢?顯而易見,如果一種經濟體制與某個國家的國情相符,能夠切實推動這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那么,毫無疑問,這種經濟體制對于這個國家來說就是非常適合的。然而,隨著這個國家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經濟體制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之間必定會產生一些不和諧因素。在這樣的時候,這種經濟體制就會成為這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于是,經濟體制改革也就成為了必由之路。
縱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中國一窮二白的國情,所以計劃經濟在建國初起到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已經極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勢頭。于是,華夏大地上就吹響了改革開放的嘹亮號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就如同一條騰飛的巨龍,迅猛發展、屢創新高。現階段,中國已經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毋容置疑,中國經濟令世人矚目的今天,歸功于大刀闊斧的改革開放。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
一、經濟體制改革的序曲——包干到戶、設立特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建國初,由于受到多年戰爭的創傷,大量田地荒蕪,國家一窮二白,人民食不果腹,經濟蕭條沒落。正是在這種生產資料極度匱乏的背景下,人民公社應運而生。不可否認,人民公社在建構初的那種時代背景,確確實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日后中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在人民公社時期,全國上下修建了大量水庫,這些水庫為日后工農業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隨著人民公社集體包干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暴露出來了諸多問題,如在一些人民公社,人們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這些問題極大地挫傷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嚴重阻礙著農業經濟的發展。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安徽鳳陽小崗村的村民“偷偷地”在一份份土地承包合同書上面按上了自己的指頭印。于是,包干到戶就成為了星星之火,在中華大地上呈現出燎原之勢。小崗村農民大包干正就是中國土地產權改革的標志性事件。包干到戶既是改革開放的起點,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序曲。包干到戶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還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十三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包干到戶讓中國農業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此次會議徹底否認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確定為思想路線,并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中來,實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讓華夏兒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接受的沉痛的教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改革開放不僅體現在對內開放,還體現在對外開放。事實證明,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等經濟特區的設立對中國經濟的高速穩定發展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正是因為這些經濟特區的設立,才使得大量的外資涌入中國市場,進而加速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
二、經濟體制改革的入口——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一直采用的是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曾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在財力不足、技術落后、工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通過國家的集中統一管理,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權。[1]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已經成為了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曾幾何時,市場經濟曾被視作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經濟,計劃經濟曾被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唯一經濟。對于這一錯誤的認識,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在鄧小平這段精辟論述的指引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時代。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也可以稱之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入口。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體制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穩步持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4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該決定對以往將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進行了破天荒的否定,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即計劃經濟應該是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劃時代的突破。
在以往,國有企業政企不分,國有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統一。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國有企業并不是真正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在國有企業中,上至管理層,下至員工,對于企業的盈虧漠不關心、對企業的效益事不關己。不可避免地,國有企業的發展就陷入了困境之中。
然而,隨著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時代的到來,國有企業擁有了多項自主權,國有企業的盈虧、效益等與國有企業中每一位成員的經濟收入緊密掛鉤。于是,國有企業中每一位員工都干勁十足,都在為國有企業的發展建言獻策、盡職盡責。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全面貫徹了按勞分配的收入制度。
事實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概念,是一個充滿政治智慧的折衷句式。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當時政治背景下曾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計劃經濟的絕對正確的,是不可推翻的。而市場經濟又被看作是計劃經濟的對立面。因此,大部分人認為:如果將市場經濟摻入到計劃經濟體制中來,無疑是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嚴重破壞。正是因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提法打破了根深蒂固的計劃經濟體制。
四、經濟體制改革的創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探索情況,直接影響或決定了國企改革的路徑選擇。反過來,國企改革的自身要求和生動實踐,也促使我們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不斷走向深入。[2]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相關理論,市場調節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脫離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還是脫離計劃的市場經濟,都是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背道而馳的。
基于此,在遵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相關理論的前提下,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誕生了。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截然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將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完美結合起來的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下一樣,公有制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體,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只是對公有制經濟的一個補充。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在解決經濟發展與經濟改革兩大課題。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為了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依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此外,為了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仔細審視中外經濟學經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首屈一指的創舉,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社會的新發展。無論是從理論上來說,還是從實踐中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光輝典范。
顯而易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不同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也有別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中,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要么是行政審批、要么是指令性計劃,甚至是長官意志。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資源配置的方式主要以市場調節為主,宏觀調控為輔。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私有制是其主體。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公有制才是主體。
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推動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因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使得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并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五、經濟體制改革的新篇——習近平經濟思想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取代此前的“基礎性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一個重大創新。[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面臨中攻堅克難的艱巨任務。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不斷續寫著中國特色經濟學的歷史新篇章。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互聯網+”經濟強勢來襲。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也就成為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要善于把握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必須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聚焦到實體經濟之上。如,要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互聯網大數據、共享經濟、低碳環保經濟以及高新科技產業等。
前面提到,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自然也離不開發展現代農業。當前,舉國上下在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同時,也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土地確權工作。土地確權為實現小農戶向現代農業合作社發展提供了保障。
此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還必須要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大政方針的全面實施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國經濟發展進行系統思考的基礎上,抓住了中國經濟升級的“牛鼻子”,提出了: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何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來講,就是要將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就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究竟是怎樣調整的呢?可以形象地用“加減乘除”來表示。“加”,其實上就是補短板。比如說,為了補足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短板,要想方設法讓民營企業參與進來。“減”,實質上就是去產能。如,鋼鐵、水泥以及玻璃等產能過剩的行業也要特別注重去除產能。“乘”,就是要發揮好各個領域的創新,具體包括技術、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創新。“除”不僅包括去除產能,還包括去除污染,保護環境等。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說過,“任何制度都是對實際生活中已經存在的需求的響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為適應當前經濟發展而對中國現有經濟制度的一種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使得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發揮。
綜上所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就從未停止過。當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時候,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橫空出世。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雛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在不知不覺之中建構了起來。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經濟取得了持續、健康、穩步發展,并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時代,新征程。時下,中國經濟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相信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中國經濟將會再創歷史新高,取得世人矚目的歷史新輝煌。
參考文獻:
[1]穆世龍.改革開放后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J].《遼寧工業大學》.2016(6):62
[2]石建國.改革開放后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探索與國企改革的路徑選擇[J].《黨的文獻》.2013(4):89-96
[3]李昆.改革開放以來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探索[J].《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