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姣
【摘要】隨著“依法治國、依法治教”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眾學習法學的意識也被日漸喚醒,法律成為了人們維護自身教育權利的重要手段。作為一門新興的教育學與法學相關的二級學科,教育法學自成立以來就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通過對于文獻的整理,發現教育法學上依然存在許多研究困境,如:完整的教育法學理論體系尚未形成;本土化教育法學內容缺乏;缺乏多元化和標準化的教育法學方法。未來,教育法研究應著重于學科基礎理論研究,整合教育學要素,完善學術交流與發展平臺。自教育法學出現后,其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學科理論體系都備受外界廣泛關注。本文對我國教育法學研究的困境及對策進行了梳理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教育法學 ?研究回溯 ?研究困境 ?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G4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10-02
教育法學是一門年輕有活力的新學科,他是法學與教育學之間互相所交叉的學科。自從教育法學問世以來,學術界相關研究的重點逐步從以往的外部法律教育轉移到了內部教育規范管理,獲得了累累碩果。學者們研究了學校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學校內部管理規范等。教育法學的基本問題范圍廣泛,內容復雜。縱觀學術界的研究,我們不禁要問:研究文獻的重點在哪里?什么是基本研究觀點?問題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在哪里?使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區別?教育法學界在這些問題領域也缺乏相關研究。澄清這些問題不僅有助于我們反思和回顧學術界對教育法學相關問題的研究,而且可以為教育法這一新興學科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一、教育法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中國整體教育法學研究偏向于理論性,造成了法學教育培養體系單一,靈活性較少的問題,不能應對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教育法學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教育法學應該有其自身的基本問題。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法學的形成和建立主要是借鑒行政法的概念及其學術范式。如果教育法能夠成為獨立的法律研究內容,那么它應該有其獨特的話語體系。這樣來說,教育法所研究的對象特征具備獨有性,因此它屬于教育合法性的基礎性內容。
外國是將法律關系作為權利的下屬概念的,因此教育法律方面的研究在國外來說是不受重視的,其所研究的重點內容在于教育權利方面,教育權利由教育權利和受教育權組成。受教育權大體是關于私立學校的資助、弱勢群體的資助與教育、學生人權保障、學習自由與學習權的研究。教育權利的研究集中在家庭教育權、社會教育權、學術自由權、教育自由權,通常情況下教育自由權所研究的重點在于教育行政權力方面的配置。
目前我國教育法現存的研究實際之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基本問題,并且在學術界也出現了較多的爭議,研究的分派一般分為教育法現象說教育法、教育法問題論、教育法關系論和近年來教育權的上升等。相比之下,教育法現象或者是問題其實是教育法研究之中的根本性問題,也無法將教育法特有的情況進行闡述。實際上,中國現行的教育法律工作,無論是對教育法律現象的研究還是對教育法律問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行政法或民商法上。教育與受教育權利之間的法律關系是教育法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具有較強的合理性和較高的研究價值。
受教育的人、國家、社會和家庭形成了教育法律關系學。教育法研究的基本框架的構成是根據各種基礎課題所發生的的各種教育關系來確定的,而教育法律關系指的是一種綜合性的法律方面的關系,組成部分包括教育憲法法律關系、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和教育民事法律關系。
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構成部分包括教育中介組織、政府與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行政關系,同時也包含作為授權行政主體的學校與教師、學生與職員之間的教育行政關系。其中的救濟制度包括行政賠償制度、行政復議制度、教育投訴制度和行政訴訟制度。
教育民事法律關系救濟制度包括民事訴訟制度和調解制度。這是教育領域平等主體之前的社會關系的法律代表。所說的關系之中有教師與私立學校的教育民事法律關系、學生、家長與私立學校之間的教育民事法律關系、以及公立學校與學生在物流服務中的教育民事法律關系[1]。
教育憲法關系的主要內容以權利關系為代表。學術自由與國家教育權力、社會教育權力與國家教育權力、國家教育權力與公民受教育權力的關系。它主要體現在憲法教育中,關系救濟制度主要包括審查程序和憲法訴訟制度的非訴訟程序。
二、我國教育法研究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一)教育法學缺乏完整的結構體系
伴隨著我國進入法制化的時代,法學教育已經成為了我國法制建設的重要方式,這對于法治社會的實現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21世紀中國教育法在理論上得到了深化和豐富,但并不是完美無缺的,我國教育法研究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它也是為教育法的實際應用提供了相應的參考標準,這些都促使教育法的研究與發展更加的完善。
教育法是一種介于教育學與法學之間的學科,其發展的理論支持包括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以及其他相關法學。與此同時,將教育法作為一種學科,在其基礎研究方面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研究的內容與方法上。
首先,在內容上,法學教育的目標存在模糊性。法學教育本身應該同西方國家一樣具備相應的專業性。并且教育法律應該在其自身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的話語方法與理論知識內容,以此來反應出憲法、行政法學以及法理學方面的內容。但是在實際的發展之中,對于教育領域中的能夠普遍推行的法學問題,教育法方面也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對其知識的改進程度也不夠。
其次,在探究方法方面,理論與實踐存在不匹配的現象。目前社會中需要大量的法學理論專業人才來進行事物的處理,但是這一社會需求與法學教育之間存在較多的差距。我國的教育法學一般都是重視理論輕視實踐。除此之外,教育法目前沒有形成自身的具有獨立批判的精神,只是一種教育法的解釋者。相關的研究學者說明,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法不應該僅僅是提供口譯與宣傳,而是重視實踐的成果[2]。
根據以上的分析來說,在教育法學學科的體系構建之中,教育法學也并沒有形成自身獨有的較為完整的結構體系。
(二)教育法學的本土生成性研究不足
對于教育法的研究來說,最主要的方法是比較法。目前現有的比較法研究案例的實踐證明,還存在著一些法律規范比較問題,并且也存在著一些缺乏國家教育法治的功能、文化背景分析的缺失以及實際操作條件的分析缺失等,這也是對中國教育體制的一種適應性方面的缺失。與此同時,我國的教育法學的研究比較晚,經過對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進行研究與分析能夠得出一些方法,以此來促進自身教育法的進步,這對于教育法的研究具備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一個國家的法律法規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該國教育管理經驗的成果來制定的,所決定的因素在于自己的教育實踐、立法體系、司法體系以及國家教育法律體系等。以上這些特點說明,由于教育法學不僅僅是涉及國家教育主權問題,還設計本地化的教育法律與科學問題等,因此都需要教育法學應該重視本土的教育,還要注重研究成果的生成性與有效性。
(三)教育法實踐研究的操作性不強
雖然近年來教育法所研究的重點在于基礎理論方面、比較研究以及案例研究方面,但是所取得的成果遠不足以滿足教育立法與教育司法實踐對教育法理論方面的要求。換言之,目前我國的教育法之中存在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起訴性”問題。法律的規范性還包括規范的有效性與合理性以及公眾遵守的價值等方面的問題。所以說,教育法學的規范性應用同時備受關注。
目前我國的學者所研究的重點內容在于教育法的強制性內容與合法性內容。實施教育法的困境與可能性都會減少。但是實施的可行性與操作性都是目前教育法相關性的關鍵性因素。如果缺乏相關的可行性,就會造成教育規定的即使是有效也是沒有實際價值的。所以說,不管是對教育法可訴性方面的研究還是對執行訴訟方面的討論,都是目前教育法研究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我國教育法學研究的未來展望
對于教育法學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我國需要及時的審視與特破相關的理論限制,構建新的價值取向與內容框架。
首先是關注教育法的基本理論,這對于教育法學的教育是一種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我國教育法學處于發展初級階段,未來的教育法學研究目的與價值、教育法律的完整解釋以及教學法學的邏輯等都是學科發展的基礎起點內容,教育法的理論與教育法的基本研究方法、理論問題都應該得到明確的回答。
其次,在研究的價值取向方面,我國應該更加的注重對于公民應該具備的教育權利方面的內容。由于我國教育法的研究一般都著重于法律方面,但是立法與實踐卻存在不完善的問題,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法學研究之中,需要通過“教育價值合法化”和“教育價值”等方式,實現教育法學的靜態與動態方面的研究,并且要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進行相應的融合發展。
最后,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對實踐水平方面的關注,并且要不斷地解決教育實踐之中存在的具體的問題。在新形勢的發展之下,市場化與法制化的進程不斷的加快,因此社會各界對于法律人才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升,這就需要我國教育法學的培養單位更加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不斷地去探索新的發展策略。根據目前的發展現狀,由于我國正處于一個發展的轉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不斷地滲入到教育領域之中,使得教育法學的關系更加的復雜多變。所以說,對于政府、社會以及學校之間的關系,學校與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進行調整,應該進行有秩序與良性的發展,這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黃欣.我國教育法學的研究現狀和未來展望[J].教育發展研究,2012(19):70-75.
[2]譚曉玉.關于中國教育法學研究與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 當代教育論壇,2013(06):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