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棄嬰成了養母心頭肉
1992年4月2日清晨,天氣乍暖還寒,陜西省漢中市洋縣趙家村的王桂蘭迷迷糊糊中聽到屋外傳來斷斷續續的嬰兒啼哭聲,她急忙搖醒了身邊熟睡的丈夫司友富。
王桂蘭兩口子急匆匆地起床,打開大門一看,門檻前一個紙箱里放著一個用小棉被包得結結實實的女嬰,女嬰的小臉蛋凍得發青,哭得聲嘶力竭。王桂蘭忙扒開嬰兒的棉被,一張紙條躍然入目,上面寫著:1992年2月2日晚上8點30分出生,因家貧無力撫育,望好心人收養。在棄嬰的紙箱里還有一個小包裹,里面放著幾袋奶粉和一個奶瓶。王桂蘭趕忙將嬰兒抱進屋里,叫丈夫給嬰兒沖了一瓶奶粉喝。
王桂蘭和司友富結婚10多年未生育,他們喜滋滋地收養了這個棄嬰,對孩子十分憐愛,那個歡喜勁就甭提了。他們給孩子起名司鳳梅。
1998年夏,司友富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時,工地發生塌方,司友富被砸成重傷,當即人事不省。司友富在彌留之際拉著妻子的手,眼淚汪汪地看著女兒,帶著對妻女的深深的眷戀撒手而去。
以后的十幾年間,不斷有人上門勸王桂蘭改嫁,都被她一一拒絕了。懂事的司鳳梅把媽媽的辛苦一一銘記在心,學習十分刻苦,特別是英語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空閑時,勤快的她還幫媽媽做些家務活。
2010年7月,18歲的司鳳梅高中畢業了,只差幾分未能考上大學。怕女兒傷心,王桂蘭不僅給女兒做好吃的,還勸女兒不要灰心,再去復讀一年,表態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女兒繼續上學。
司鳳梅心里非常清楚,為了她讀書,媽媽已背上了很多債務。同時,媽媽也累出了一身疾病,尤其是手腳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一到陰雨天氣,手腳痛得直抽筋。想到這里,司鳳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頭撲進媽媽懷中,動情地說:“媽,我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我要外出打工掙錢,讓您從今以后過上好日子……”
王桂蘭將女兒緊緊抱住,淚水像雨點似的往下落,她說:“好女兒,都怪媽沒本事,不但自己賺不到錢供你讀書,反而成了個‘藥罐罐,是媽耽誤了你的前程,我怎么向你九泉之下的爸爸交代啊……”
轉眼到了2011年的春節。春節后的一天中午,一對50多歲的夫婦拎著大包小包的禮品來到了王桂蘭家。他們說他們是司鳳梅的親生父母,當年因一連生下3個女兒才將小女兒送人。當時,司鳳梅的親生父親打聽到司友富一家的境況后,便把剛出生兩個多月的小女兒悄悄送到了司友富家門前,然后躲到對面的竹林內,看到王桂蘭把孩子抱進屋后才放心離去。后來,司鳳梅的親生父親憑著頭腦靈活,搞運輸,當包工頭,家境大有好轉,算得上是個小康之家。司鳳梅的親生父母早就想上門認自己的女兒,但怕王桂蘭在感情上接受不了才遲遲未來。現在,他們得知王桂蘭供司鳳梅繼續讀書出現困難,就想把司鳳梅接回家供她繼續讀書。
面對突然出現的親生父母,司鳳梅實在無法接受他們。倒是王桂蘭聽了他們來的目的后對司鳳梅說:“孩子,既然你親生父母尋來了,你就跟他們走吧,我能照顧好自己,只要你的前程好,媽也就心滿意足了。”
在王桂蘭的反復勸說下,司鳳梅勉強答應跟親生父母回家看看。臨走時,王桂蘭把司鳳梅親生父母塞給她的2萬元錢退了回去。她動情地說:“我撫養鳳梅不是為了錢,我若收了你們的錢,便褻瀆了我和鳳梅的母女感情。”王桂蘭含著眼淚將司鳳梅送到公路邊搭上車,才一步三回頭地回到家里。
放棄富豪男友也要報恩
在親生父母家住了不到半個月,司鳳梅就背著她的行李回到了王桂蘭家。在親生父母身邊的那些日子里,盡管吃的穿的住的都勝過原來,但司鳳梅反而沒了笑容,她放心不下養母,一到晚上就做夢,夢見養母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病倒在床上,沒有人燒茶遞水,沒有人送醫買藥。每次夢醒后,司鳳梅都淚流不止,白天也是茶飯不思,短短的10多天,人明顯地瘦了一圈。
一天,司鳳梅哭著對親生父母說:“爸、媽,我在這里一天也待不下去了,我想回到王媽媽身邊去,還是做她的女兒。你們這里,我會常回來看望的。”看到女兒一副憔悴的模樣,親生父母理解她的心情,于是便順從了女兒的心愿,還拿出1萬元錢給女兒,讓她回家。
司鳳梅走進家門,一眼瞧見王桂蘭真的病倒在了床上,她當即跪在床前,求養母原諒她的不孝。母女倆抱頭痛哭。王桂蘭邊哭邊說:“鳳梅,你不走了吧,你一走,媽就像掉了心肝一樣。”司鳳梅趕忙說:“媽,今后誰也不能把我從您身邊奪走了,我要永遠做您的女兒。”
經過司鳳梅一年的細心照顧,王桂蘭的病大有好轉。2012年春節過后,司鳳梅與同伴們一道南下廣東省東莞市打工。司鳳梅有高中文憑,英語又好,她很快在東莞一家五金工具廠找了份工作。司鳳梅領到工資后,趕忙給王桂蘭寫信,并給養母寄了些錢。此后,司鳳梅每月都會留下1000元生活費,然后將余下的2000元全部寄給了養母。司鳳梅心靈手巧,在廠子里干了不到一年就被提拔做了領班。
司鳳梅打工的這家五金工具廠的老總是一個叫徐濤的香港人,時年30歲,廠子是其父親為他在內地投資興辦的。一天,徐濤陪同美國客戶到生產車間考察,他們不時用英語交談著。當他們來到司鳳梅面前時,美國客戶用英語向司鳳梅詢問了一些情況,還沒等徐濤翻譯,司鳳梅便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回答了美國客戶的提問。徐濤大吃一驚,他又用英語提了幾個生產上的問題,司鳳梅都對答如流。
此后,徐濤對司鳳梅多了幾分關注。經過半年多的接觸和了解,司鳳梅發現,徐濤是一個知識淵博、事業心極強、既孝順父母又體貼關心員工的好老板。而徐濤也對聰明伶俐、虛心好學、對人體貼入微的司鳳梅產生了好感。
2013年國慶節假日期間,徐濤回香港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向心儀已久的司鳳梅表白了。司鳳梅的內心深處雖然也很喜歡徐濤,可她還是拒絕了:“徐總,我不能接受你的愛,我家中還有一個與我相依為命的媽媽,我只能招一位上門女婿。”司鳳梅含著眼淚向徐濤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經過一番深思后,徐濤對司鳳梅說:“鳳梅,我們可以在東莞買一幢房子,把媽媽接過來一起住呀!”徐濤建議司鳳梅先把王桂蘭接到東莞住一段時間,看她是否適應再說。
2014年元旦過后,司鳳梅把養母接到了東莞。可住了還不到半個月,王桂蘭就天天吵著要回家。她說,當地的人講話她聽不懂,連個拉家常的人都找不到;又說快過年了,老伴的墳前連個上香的人都沒有……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反復思考,司鳳梅給徐濤留下了一封辭職信:“徐總,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在母親和愛情之間,我只能選擇母親。但我會永遠記住你對我的這份感情……”司鳳梅帶著養母回到了趙家村。
母女嫁父子,演繹人間真情
2014年春節期間,在一次閑談中,王桂蘭無意中說出了這樣一句話:“鳳梅,媽要是能和你一起嫁出去該多好哇!”就是這樣一句話讓司鳳梅刻骨銘心地記在了心中。
2014年2月2日是司鳳梅22周歲的生日,她的親生父母來到王桂蘭家一塊慶祝。飯桌上,司鳳梅的親生父母談起給女兒介紹對象的事。他們拿出一張照片給大家看,小伙子蠻英俊的,25歲,大專畢業,在縣城稅務系統工作。可是,司鳳梅一口就回絕了,氣得她的親生父母半晌不說話。
看到親生父母生了氣,司鳳梅趕忙給二位老人泡了兩杯茶,將二位老人拉到門外,輕聲細語地說:“爸、媽,你們為了女兒好,女兒心里明白。但你們想過沒有,我若一嫁了之,丟下養母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繼續守寡,我對得起她20多年的養育之恩嗎?我想你們也不忍心讓女兒背個不孝不義的名聲吧!”
聽完司鳳梅的話,她的親生父母臉上頓時綻開了笑容,他們表態今后再也不干涉女兒的事了。
司鳳梅兩次拒婚的事傳開后,鄉鄰們都對她產生了一份敬重,都說王桂蘭有福氣,幾十年的心血沒白費。一時間,媒人紛紛上門為司鳳梅介紹對象,一些小伙子也前來眉目傳情,人們都知道司鳳梅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她要招婿上門。王桂蘭樂開了花,叮囑女兒把人挑準。
司鳳梅鄰村的一個姓劉的小伙子,是搞個體運輸的,他開著自己的大貨車,帶著禮品上門求婚來了。小伙子178厘米的個頭,長相挺帥,一張嘴也會說,進門一口一個王姨,喊得王桂蘭心里樂滋滋的。司鳳梅嗔怪地對媽媽說:“媽,您怎么變卦這么快,我要等您先做新娘哩。”王桂蘭責怪道:“傻丫頭,那是媽與你閑嘮叨說著玩的,你咋當了真。”“不,這輩子我非得讓媽再做一次新娘。”司鳳梅斬釘截鐵地說。小伙子看到求婚無望,戀戀不舍地走了。
為了避免求婚者帶來的麻煩,司鳳梅對外宣布了兩條規矩,一是不到26歲不談婚論嫁;二是不把媽媽安置好不嫁。同時,她決定再外出打工兩三年,徹底改變一下家庭條件。
2018年春節前,司鳳梅結束了打工生活回到了家鄉,她已年滿26歲,婚姻大事再次擺上議事日程。
王桂蘭看到司鳳梅為了自己把婚事一拖再拖,心中十分過意不去。她懷著愧疚的心情對女兒說:“鳳梅,都是媽害了你,同你一年出生的人早就添了寶寶,可你連個對象都沒有。我看你就聽媽一次話,有合適的就招個上門女婿吧,不然的話,媽心里難受呀!”
司鳳梅何嘗不想早日成家,可她總不能言而無信吧?媽媽這一說,司鳳梅倒豁然開朗了,心想:“古時候有小姐拋繡球擇婿的故事,現在已進入信息時代,我何不擬個征婚廣告刊登在報紙上,天地之大,還愁為媽媽找不到一個理想的伴侶?”
司鳳梅起草了一則征婚啟事,專程趕到漢中新報社廣告部。第二天的《漢中新報》上刊登了一則奇特的征婚啟事——有一母女:女兒,生于1992年2月,未婚,身高162厘米,漂亮賢惠,家有一位55歲的單身母親,勤勞能干,善良重情,征55~65歲,條件相當的單身老人與母親共度晚年……
司鳳梅為母征婚的啟事一經刊出,立刻在當地傳得沸沸揚揚。真是無巧不成書,鄰近的勉縣有這樣一對父子:兒子張耀,生于1986年6月,身高178厘米,大專文化,自辦糧油食品加工廠,是遠近聞名的企業家;父親張政和是一位退休老師,現年62歲,老伴3年前病故。
張耀看到司鳳梅的征婚啟事后感覺簡直是專門為他而寫的。幾年前他就對司鳳梅的故事有所耳聞,現在機會來了,千萬不能錯過。于是,他趕緊按啟事上的手機號與司鳳梅通了電話,倆人聊得十分投緣,他講明了自己和父親的情況,并說她母女倆嫁過來也行,他父子倆上門亦可。
司鳳梅答應可以考慮,但要等她考察過后再給予明確答復。雖然地處兩個縣,但他們相距并不遠,只有10多公里路程。張耀隨即開車來到司鳳梅家里,通過交談、觀察,司鳳梅對張耀十分滿意,就一口應承了婚事。
可兩位老人卻讓兩位后生費了一番心思,守寡多年的王桂蘭懼怕社會上的流言蜚語,怕人說她不守婦道,一時猶豫不決。而張耀的父親張政和因妻子過世才3年,感情上一時也難以接受別人。他說活了60多歲,還沒見過父親和兒子一起舉行婚禮的,傳統的風俗讓老人顧慮重重。
針對老人們的擔心,司鳳梅與張耀商量,各自做自己長輩的工作。就在這時,張政和因患感冒引發支氣管哮喘臥病在床,司鳳梅得知情況后立刻來到張家,與張耀一起照顧老人。司鳳梅做事認真,不怕臟不怕累,每天陪老人去醫院輸液,還為老人剪腳趾甲、擦身、喂藥,老人不喜歡吃硬的飲食,司鳳梅就每天去市場買來豬肝、雞肉、瘦肉、大棗、枸杞等食材,為老人變著花樣煮藥粥,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張政和逐漸恢復了健康。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看到兩個晚輩的這份孝心,兩位老人最終拋開了世俗的偏見,同意了兒女們的安排。
經過幾個月的接觸和了解,2018年4月初,張政和父子和王桂蘭母女商量后,兩家人歡天喜地地去民政部門領取了結婚證書,并邀請親朋好友于5月1日參加他們的婚禮,于是便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發稿前筆者得知,婚后,司鳳梅和王桂蘭來到張家,與張耀父子一起生活。司鳳梅與張耀情投意合,夫唱婦隨,生意越做越紅火。老兩口互敬互愛,王桂蘭生活起居規律有序,身體也慢慢好了起來,一家人過著平淡而充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