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
【摘要】開展活動區游戲活動,是擯棄“小學化”教學的第一步,如何讓活動區游戲材料做到“一物多玩”、“一物多區”、“一物多想”、“一物多效”的融合貫通,以期達到材料利用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詞】活動區材料 ?游戲材料的投放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16-02
活動區游戲活動的開展,是貫徹落實《指南》精神,擯棄“小學化”教學的第一步,如何通過活動區材料的融合貫通,以期達到材料利用價值的最大化。并有利于一群新教師的隊伍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指南》這個大背景。
一、活動區材料投放存在的誤區
1.材料投放太單一。
因為沒有經驗或收集材料的麻煩,有的年輕教師在一個活動區里,只投放一種材料。因為材料過于單一,無法激發幼兒在活動中的探究興趣,并通過感知、操作獲取經驗的需要,此活動區無法對幼兒產生吸引力。
2.材料投放顯雜亂。
部分教師偏執地認為,材料投放的“多”就是體現材料的“豐富性”,于是在各個活動區投放的材料,處處體現一個字“多”,但是沒有計劃,顯得多余雜亂。可是,由于材料的雜亂無章,幼兒不知從何下手,帶給孩子的是無聊,無所事事,會讓幼兒養成做事無頭無尾的不良習慣。
3.材料投放成模式。
每個活動區都有它的進區規則,為了讓幼兒在活動區中,能遵守活動區的常規,許多教師往往在活動區投放材料時,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便于自己的管理,這樣既成的模式無形中影響了幼兒的思維方式。
4.材料投放無價值。
有些目標明確的玩教具投放在活動區中,可因為幼兒參與性不強,幼兒玩的持續性與預期目標差太多,也就失去其價值。
二、活動區材料有效利用的方法——材料的大融合
1.一物多玩,讓單一的材料多元化。
通過材料的一物多“玩”體現材料的多元化價值。如:小班生活坊“海綿鏤空”,教師提供“海綿”:海綿花朵(海綿上畫上花兒的輪廓),海綿餅(上面畫不同形狀的圖形),再投放夾子、鑷子、小瓶子(瓶口大小不一)、小盒子(盒子形狀不一)、小糖果紙,讓幼兒根據“海綿”上的圖形,用不同的工具,或者小手指,把海綿鏤空,再把鏤空出來的海綿,裝到不同的裝備中,這種低結構材料的投放,目的是培養幼兒小肌肉的協調性,并學會使用不同的器械完成不同的動作——“夾”用夾子、鑷子夾出、“挖”用手指挖、“捏”用手捏、“塞”、 “裝”、塞進或裝進大小不一的瓶子、盒子、 “蓋”蓋上瓶蓋或盒蓋、“旋”旋緊瓶蓋、“壓”、“包”等;而下次又可以讓幼兒反過來玩,把鏤空出來的海綿染上不同的顏色,鑲嵌到海綿花朵或餅干中,還可以在科學區進行玩水、玩沉浮等。
2.一物多區,讓呆板的材料活力化。
通過活動區材料的一物多區,體現材料的有效利用。
(1)基于特色資源——把海島特色的材料,投放到不同的活動區中。平潭作為一個海島,可以利用其豐富的海島特色材料,像漁網、貝殼、螺殼、浮球等,做到一物多區。如:在數學區中投放不同的貝殼、海螺殼等,讓幼兒進行分類、點數、數數、按數取物、排序、比較物體數量的關系、進行操作理解“加”、“減”的關系等等,這是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材料,也是幼兒常見的材料。同樣這樣的材料在美工區可以進行裝飾,彩繪、涂色、可以進行黏貼畫、串接等等。在美工區裝飾之后,所有的材料又可以在不同的游戲區出現,甚至在展示區進行展示。
(2)基于幼兒的發展——不同游戲區的材料,進行有效地結合和利用。如:收集完廢舊物之后,在活動區中開展各種加工廠,讓幼兒學會制作各類糕點——蛋糕、面包;平潭的小吃——魚丸、天長地久、時來運轉、八珍炒糕,各類海鮮(魚、蝦、海螺),收集各類包裝紙進行包裝不同的食品,讓幼兒進行分類,放在超市不同的食品柜、放在海鮮樓、或娃娃家等不同的游戲區中,進行游戲,幼兒對于自己參與制作的“物品”特別感興趣,也特別愛惜。
(3)基于幼兒表現的活動環境——把幼兒用不同材料創作的各類作品進行展示,從重教師創設到基于幼兒的眼光和雙手。收集各班幼兒的作品,以及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的燈籠、月餅、送給爺爺奶奶的禮物等讓幼兒參與布置,進行展示。
3.一物多用,讓用過的材料最大價值化。
材料的一物多用是體現材料價值的最基本因素,是解決教師日常工作 “游戲玩教具重復制作”、“投放游戲材料利用率太低”兩大難題最有效的辦法。
(1)同區材料的相互利用。如:中班的科學區“開百寶箱”,教師投放不同的“鎖”與“鎖頭”,讓幼兒配對,并開鎖。游戲的目的最初是為了讓幼兒學會配對,同時發展幼兒小肌肉的協調性,自己找鎖頭,用鎖進行“開鎖”和“扣鎖”,這是一個幼兒感興趣的游戲。這樣,我們在開鎖與扣鎖的過程也可設置不同的障礙,比如按數開鎖、按物開鎖、加減開鎖、按形開鎖、按色開鎖等。
(2)不同班級材料的共同利用。如:為了讓每個班級每個幼兒都可以享受各種種資源,我們把美工創意室收集的材料,分為小、中、大三個小倉庫,作為大家一起收集廢舊材料共同享用的基地。
4.一物多效,讓材料的游戲性更明顯。
幼兒豐富想象力的培養,是幼兒學習與發展所必須的良好的學習品質之一,游戲活動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
中華傳統文學故事與戶外運動的有機結合,讓材料有故事。把幼兒喜歡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里部分故事,創造性地結合在游戲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大型器械及其他場地,開展諸如(取保救僧、勇闖火焰山、盤絲洞脫困、險渡通天河、花果山、豬八戒背媳婦、沙僧運糧等)的游戲活動。
結合中國傳統的民間游戲和美術課題材料開展一物多玩,提供可以由幼兒自由組合的低結構的材料。如:利用“繩子”開展“收縛魔王”設置“天羅地網”、“跨越魔山”、“三頭六臂”、“戰勝繩魔”等不同情節的游戲;利用布條、繩子和PVC管、紙卷芯、各種瓶子、小推車、植物園設置的“智取芭蕉扇”、“西天取經”、“花果山”。
(1)發揮游戲材料的游戲性。如:大班的科學區“猜猜泡泡”,教師提供不同形狀的小鐵圈,讓幼兒猜猜吹出的泡泡會是什么形狀,并進行游戲,吹出的泡泡碰到不同的物體一樣嗎?讓幼兒對著不同的物體進行吹泡泡,有各種的紙張——塑料紙、皺紋紙、毛邊紙、蠟光紙、紙巾、報紙、打印紙等等,還有各種的器皿——有色的塑料碗、白色的瓷碗、不銹鋼的盤子、會漏水的篩子,以及自己的小手,同伴的手等等,每次的游戲幼兒都要進行猜想、游戲和驗證,每一次的游戲幼兒都會有不同的發現。這樣的游戲一定是幼兒樂于不疲地玩,對幼兒來說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游戲性。
(2)發揮活動區游戲的游戲性。如把種植區作為一個游戲區進行開展,通過“挖一挖”、“種一種”、“看一看”、“澆一澆”、“畫一畫”、“比一比”、“說一說”,“嘗一嘗”,提供并創設讓幼兒感受、接觸大自然教育環境,進行科學探索的教育場所,從而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意識,享受活動的樂趣,體驗成長的不易,感受生命的意義。
活動區材料的融合,是幼兒園貫徹落實《指南》精神,把《指南》理論轉化為實踐,把《指南》的任務在活動區游戲活動中細化、具體化的一種形式,是基于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從而不斷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專業發展,以及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