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級心理委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提高對心委培養工作的實效性,使其發揮朋輩互助自助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陜西科技大學為例,調查高校心理委員的培養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從宣傳、選拔、培訓、管理考核四個方面進行方法探索,優化心理委員的培養工作。
【關鍵詞】心理委員 ?培養現狀 ?培養探索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23-01
2004年天津大學率先提出并實施了“班級心理委員”為基礎的危機干預反應機制,此后全國高校逐步響應。我校于2010年建立了班級心理委員制度,是心理健康四級網絡體系中的重要環節。班級心理委員以真誠、平等、尊重的態度為同學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宣傳和幫助,承擔并協助實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類活動,在大學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自助互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調查心理委員的培養現狀,從中分析存在問題,進行方法探索,為心理委員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依據。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采用抽樣調查法,隨機抽取大一至大三的心理委員,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75份,有效率91.7%。其中,大一班級心理委員有136人,大二134人,大三5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結合學校心理委員工作基本制度,設計了《班級心理委員培養工作調查問卷》,共14個項目,包含四個方面:心理委員對培養工作的滿意度,心理委員工作基本知識的培訓效果,學院對心理委員的活動開展,心理委員對培養工作的建議。
2.高校班級心理委員培養工作調查結果
2.1心理委員對培養工作的整體滿意度較高
調查結果顯示,心理委員對我校開展的培養工作滿意度為88.4%,滿意度較高。
2.2對心理委員工作基本知識的培訓十分必要
對心理委員工作基本知識的培訓,分為崗位基本認識與心理健康知識技能兩方面。經過培訓后,89.4%的心委對自身的工作職責有了清晰了解;84.7%的心委對心理知識與技能的了解明顯提高,上升了53.6%;有81.2%的心委表明學校的培養能幫助其自身心理成長。
2.3學院定期開展心育活動對心理委員職責發揮有顯著幫助
有79.7%的心理委員表示學院經常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其中開展最多的是心理知識講座和心理課堂,其余依次為心理班會、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類的比賽相對最少。86.5%的心委認為心育活動的開展對其工作職責的發揮有明顯作用。
2.4部分心理委員的工作知識和技能仍然欠缺
訪談發現,部分心理委員仍需加強角色認識,對日常工作內容、需關注哪些情況認識模糊;同時,工作知識和技能的欠缺,使心理委員雖然迫切想解決同學們的心理困惑、傳播心理健康知識,但工作開展不知何處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
2.5對心理委員培養工作提出了五方面建議
首先,選拔采用自由競選。投票選拔同學們有信任感、健康陽光、善于溝通的心委;第二,加強心理知識培訓。提升心委心理知識儲備,增強角色意識;第三,活動開展貼近學生實際。多一些實用性,少一些形式化;第四,幫助心委發揮實際作用。學院應多提供心委組織承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機會,切實發揮作用;第五,培養方式注重實踐。通過工作交流會等形式,獲取專業心理老師的指導,解決工作困惑與難點,增強心委培養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3.對高校心理委員培養現狀的分析
3.1心理委員的選拔缺少規范公開
根據訪談結果,有部分心理委員是從班委或者普通學生中直接任命的,容易出現學生對心委工作不感興趣、缺乏主動性的現象,同時也容易出現心委中途退出的情況,造成班級心理健康工作暫時停滯,新的心理委員還未接受學校和學院的工作培訓,缺少工作知識與技能。
3.2心理委員的工作知識掌握仍不扎實
部分心理委員仍然缺少清晰的角色認識,對心理知識技能的掌握不扎實。我校學生多為理工科專業,且大學之前普遍未接觸過心理學知識和班級心理委員崗位,因此對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委員工作職責的了解很缺乏,經過系列培訓后,情況有顯著提升,但仍需不斷鞏固,增強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清晰度和靈活性。
3.3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方式不夠實用
有心理委員反映學院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過于形式化,心委在活動中發揮的朋輩作用有限。各學院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方式、對心委崗位的重視程度不一,因此有的學院活動開展極受歡迎,能起到幫助學生心理成長的作用,有的學院過于注重口號和形式化,活動開展不夠貼近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
4.對高校心理委員培養工作的探索
4.1加大心理委員角色的宣傳和引導
充分利用入學教育、班會、網絡等渠道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介紹心理委員的工作職責,增強學生對心理委員的重視程度,也能為心委的工作開展營造出良好心理氛圍。
4.2提高心理委員任職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心理委員的選拔應規范、公開,兼顧學生的個人意愿和能力素質兩方面。主動承擔心委的學生,更有工作積極性與學習熱情;公開選拔也保證了心理委員有一定群眾基礎,利于工作開展。同時,心理委員應具備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以及責任感、溝通能力、樂于助人等特質。一經擔任,原則上應貫穿整個大學期間,不斷積累心理知識與工作方法。
4.3增強心理委員培訓的長期性和有效性
培訓時間上,工作知識和技能不是短期內就能掌握和應用的,應堅持長期培訓,且集中培訓和分散培訓相結合;培訓內容更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包含工作職責、問題識別應對、朋輩互助技能,以及自我心理成長;培訓形式可多樣化的進行講座、工作研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團體輔導等;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院的學生特點,有側重性和針對性的開展培訓。
4.4加強心理委員管理的全面性和激勵性
對心理委員工作的管理應注重全面性,不僅要關注心委日常工作的開展,也應關注心委的個人成長與發展,利用新老交流會、心理沙龍等形式增強學生對崗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采用激勵制,實行階段考核和年終評定,每次活動評選最佳心靈使者,年終選拔優秀班級心理委員,提高心理委員工作的積極性和成就感。
參考文獻:
[1]黃喬蓉.大學班級心理委員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8(10):149-151.
作者簡介:
董陽(1990.8-),女,漢族,陜西省渭南人,陜西科技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