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小銜接是長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處理的恰當與否,將給幼兒今后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立足該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小事著手,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通過正確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幼小銜接的時期。
【關鍵詞】幼小銜接 ?責任感 ?自理能力 ? 注意力
【中圖分類號】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28-02
大班的第二學期如期而至,這是老師和大班幼兒在一起相處的最后的日子,更是孩子們準備上小學的過渡時期。生活在繼續,問題也在不斷出現。怎樣才能讓幼兒更好、更順利地度過幼小銜接這個階段呢?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入手,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人生第一個轉折期。
1.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大班幼兒進入下學期,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比如常規培養。有這么一句話: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巴金也曾說過:“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我們要更加重視知識以外的東西,常規培養就是一種習慣培養。
首先,讓孩子做有關自己的事情,進一步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務意識。穿衣、收拾書包、清理桌面等,培養幼兒的獨立能力。
其次,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小組長幫助小組的幼兒拿文具、收作業等簡單、無危險性的事情,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
最后,讓孩子關注并參與集體活動。種植、喂養蠶寶寶等,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關于常規培養,老師和幼兒一起制定規則后,一定要嚴格執行,持之以恒,有始有終。如果老師對于孩子的每一次違反規則都無強化,那么孩子就覺得違反規則是沒關系的,到后來就會很難改,那便是我們錯誤的愛了。
2.適應改變,重視幼兒注意力的培養
首先是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改變,比如桌椅擺放形式和座位的安排,可以稍微使其接近小學的課堂模式。其次就是在上課時間、午睡時間、游戲時間的增減等方面下工夫,而這些改變的真正目的正是培養幼兒的適應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
幼兒對小學學習的不適應,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小朋友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就會成為他們今后學習中最大的攔路虎。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帶著問題聽故事。我們在給孩子聽故事前,會先向小朋友提出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聽完故事后讓孩子回答問題。這樣孩子會比較集中注意力,聽故事也會格外仔細。
平時,我們也會經常請孩子傳話,幫忙拿一些小東西,比如:“請你幫我去xx老師那里拿一支筆、一支固體膠,還要五張折紙和一個小籃子。”從一件到幾件不等,請孩子一次性完成,句子可以從簡短的過渡到長一些的。
還有就是孩子在完成“作業”的時候,要有時間概念,在作業表上添加一欄“完成時間”,請爸爸媽媽幫忙計時,盡量讓孩子在一段時間里保持一定的高度注意力,完成任務,不要給他太充裕的時間,也可以和孩子約定,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得又快又好,那么可以滿足他的一個小愿望,或是給予一個小獎勵等等。
3.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在孩子們進入小學前,家長與其忙著為他們“銜接”小學的課程,還不如盡量讓孩子先愛上學習。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為了讓孩子愛上書本,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在班上設置圖書角、閱讀區,每天利用飯后的十到十五分鐘,作為閱讀時間,引導孩子專心地看書、寫字、畫畫。
心理學把第一印象被稱為“首要效應”。多數人都依賴于第一印象的信息,它的形成對于日后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老師和家長要經常鼓勵幼兒,用正面的語言告訴他:“你長大了,要上小學了!你很能干,一定能當好一名小學生!”讓孩子們對小學生活充滿期待,學習更加有動力,能夠時時以一名小學生的標準要求自己。
總而言之,雖然孩子們自身存在著個別差異,導致有些孩子進入小學后適應得快,有些孩子適應得慢,但作為老師,應該用我們最大的努力盡可能地幫助孩子。幼小銜接是孩子們人生的一次里程碑,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放平心態,從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出發,幫助幼兒順利從幼兒園走向小學。
參考文獻:
[1]簡·尼爾森(Jane Nelsen):《正面管教》,京華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作者簡介:
柳又綠(1990年1月-),女,廣東陸豐人,漢族,本科(學士)學歷,幼兒園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