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雯 劉玉梅
【摘要】當前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重視專業知識的培養,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對校園文化建設有認識偏差,校園文化缺少彰顯醫學人文關懷精神的特色的問題。文章結合濰坊醫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究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醫學院校 ?校園文化建設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232-02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所累積形成的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體現了一個學校的精神面貌、校園風氣、發展目標、辦學理念、發展定位、校園特色、歷史沉淀等因素。醫學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專業合格的醫學人才的重任,校園文化與每個學生和教師都息息相關,它在無形中作用于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摸式之中,影響著他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因此,醫學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尤為重要。
一、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
1.重視專業知識而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我國大學教育長期以來存在著重技術輕人文的偏見,認為人文學科類的專業不能直接為社會創造財富,有的大學的人文學科專業的入學門檻比理工科的入學門檻要低。醫學院的學生大都是理科生,開設的課程以醫學專業的課程為主,往往忽視了人文學科類課程的設置。有的醫學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只是選修課,而學生選修的人數又很少,有的醫學院校圖書館的書籍大都是醫學類的專業書籍,人文學科類書籍很少,有的醫學院只購買醫學類的數據庫,學生們檢索不到人文社科類的文獻。
2.對校園文化建設有認識偏差。許多醫學院校只注重醫學專業配套設施的建設,花費大量資金建設基礎實驗樓、教學樓,而忽視了文化的建設[1]。這種不注重內涵的發展最終只會導致大學缺少人文色彩、個性特征和發展特色,不利于學生全面的成長和大學自身的發展。
3.校園文化缺少彰顯醫學人文關懷精神的特色。醫學院校作為培養醫學人才的專業院校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這決定了醫學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僅僅要有一般高等院校的特點,也要體現出明顯的醫學特點,要將醫德教育融合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當前很多醫學校園文化建缺乏設彰顯醫學人文關懷精神的特色。
二、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1.加強傳統文化的培養,將傳統文化與醫德教育結合起來。近年來醫患關系問題越演越烈,其中不排除一些醫生人文關懷精神缺乏、職業道德素養低下的原因。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醫學院校培養出既能掌握實用操作技能更需具備人文精神的合格的醫學儲備人才。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關懷的精神財富,醫學院校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大學語文課堂汲取傳統文化精髓,也要引進優秀的文化課老師,多開設一些文化類的選修課程。在高校資源共享的背景下,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其他院校的文化課程,或者請其他院校的老師、文化學者、研究機構的人員來校開設相關課程或舉辦講座。多開設一些品讀《論語》、《道德經》、《孟子》等經典著作的課程,引導學生在與古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中學習古人仁者愛人、誠實守信、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開設品讀《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千金方》等古醫學論著[2],學習古人嚴謹求實、樂道濟世、盡職盡責的醫學倫理思想。濰坊醫學院開設濰醫大講堂,樂道書院、濟世書院和孔子學堂,邀請老師和社會各界學者講座,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場場豐富的精神大宴。此外學校領導層應加強對醫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對文化課程的學習也要進行相應的考核。最后醫學院校的教師也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培養自身的人格魅力,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更好的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品質。
2.充分利用社會實踐,以學生為主體打造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文化不是抽象的、死氣沉沉的,文化通過人類的活動表現出來才有生命力,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和實踐。醫學院校的學生課業壓力較大,課程任務繁重,醫學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秉著以學生為本、關懷學生、尊重學生、激發學生潛能的目標為主線。
濰坊醫學院每學年都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去基層醫院、衛生室、養老院、農村進行志愿醫療服務和衛生醫療知識下鄉的活動。學校于2005年9月組建中國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總隊濰坊醫學院護理學院分隊,迄今為止累計注冊志愿者達3500人。服務隊自成立以為來始終秉承南丁格爾精神,努力踐行“人道、博愛、奉獻”的服務宗旨,走進社區、鄉村、學校、敬老院等,開展義診服務、健康知識宣講、急救技能培訓等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弘揚了敬業奉獻精神,增強了護理學子的社會責任感。學校每學期開學舉辦升旗儀式活動。新學期升旗儀式是學校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旨在以莊嚴的儀式感使全體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進一步增強其愛國情懷和愛校榮校的責任感,不忘初心,勇于擔當,為成為優秀的醫療人才而奮斗。鼓勵學生組織模擬法庭、憲法日我們在行動、詩詞交流會、參觀校史館、依依不舍舊衣回收、誰最閃亮才藝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等多姿多彩的活動。利用傳統節日組織清明祭掃革命烈士活動,植樹節植樹等活動。
3.重視醫學院校校園亞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包括校園主流文化和校園亞文化,校園主流文化就是一般說的校園文化,具有規范性、穩定性、傳承性。校園亞文化是相對于校園主流文化而言的,是高校內部小群體的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意識,具有自發性、復合性、不穩定性的特點。亞文化可以與主文化相悖,也可以與主文化統一。亞文化不都是負面的,對于不良的亞文化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對于積極的亞文化要因利勢導。引導學生建立和諧向上的宿舍亞文化和積極健康的網絡亞文化。
4.以辦學理念、育人理念和辦學定位引領校園文化建設[3]。醫學院校的文化建設應當立足于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理念和辦學定位,而不能盲目的建設。濰坊醫學院在“堅持樹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堅持以人為本、質量至上”的辦學理念,“厚德載醫、塑心樹人”的育人理念,和“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堅持醫學教育本位、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突出內涵與特色發展”的辦學定位的指導下,校園文化建設秉承“樂道濟世”校訓精神,傳承“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人文情懷,持續推進綠色校園、書香校園、平安校園、文明校園創建活動,校園文化內涵和文化自信持續提升,學校對外美譽度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廣大師生在共享發展成果上有了更多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5.創新校園文化傳播方式。傳統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單向度的說教和灌輸為主要方式,缺少交流和互動。隨著網絡信息技術、自媒體技術的發展,手機網絡、QQ、微信、論壇等新媒體已經成為9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媒介。校園文化的傳播需要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利用校園廣播、網站、微博、微信、論壇貼吧、官方APP等方式來使傳統的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4]。
當前國家提倡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一流的大學必然需要一流的校園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和學生,使得他們養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健全的品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海燕,李超,李海英.醫學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7(14):6-7.
[2]崔曉燕.醫學院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探析[J].文教資料,2017(9):65-66.
[3]郭巖杰,李祿峰,謝峰.論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之研究[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9-10.
[4]揚揚.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中的醫德培養[J].勞動保障世界,2017(4):25-26.
作者簡介:
張麗雯(1989-),女,漢族,山西芮城人,濰坊醫學院助理實驗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實驗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