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 惠建萍
【摘要】解剖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但解剖實驗課往往讓沒有接觸過解剖標本的醫學新生望而生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上課時重視這一現象,幫助同學克服這一心理,從而更好地掌握解剖這門學科。
【關鍵詞】解剖標本 ?醫學新生 ?克服 ?恐懼
【中圖分類號】R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245-01
解剖學是醫學專業必備基礎課程,醫學生學習人體認識人體才能進一步學習其他醫學課程,并為進入臨床做準備。可是對于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來說,解剖學是一門比較難掌握的課程,首先,解剖學理論知識中有大量晦澀名詞和概念需要記憶,其次解剖實驗操作更是一道難以越過的障礙。解剖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的課程,人體構造是復雜而且立體的,很多理論知識,只有在實踐操作中,才能得到進一步驗證和學習,比如說解剖器械的應用,解剖手法的學習,在真實人體上精確地辨認器官形態、位置、從屬關系等,都需要在解剖標本上進行。但是對于從未接觸過解剖標本的醫學新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大難關。初次接觸解剖標本時,大多醫學新生都會出現抵觸情緒和不良反應。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在標本旁示教,同學們掩著口鼻,遠遠觀望不愿接近,更不愿意觸摸,更有甚者,逃避解剖實驗課的學習。有學者曾做過相關研究[1],將97名從沒接觸過解剖標本的大一新生隨機分5人一組,依次進入實驗室觀察標本,觀察之后由接受過培訓的研究人員講解調查問卷,指導填寫調查問卷并回收。問卷主要涉及被調查者觀察解剖尸體標本時被調查者主觀心理感受和自覺癥狀,內容包括好奇、恐懼、焦慮等項目,每一項分別分為輕、中、重三種程度。統計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同學們不同程度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另外一項研究得出類似結論[2],記錄182名從沒接觸過解剖標本的大一新生觀察解剖標本之前和之后的心率、血壓等體征,并填寫相關情緒調查問卷。最終的調查數據統計分析顯示,有過半的同學在剛接觸到解剖標本時會有焦慮恐懼等不適感受。大部分人血壓、心率等生理指標也都有比較明顯的變化。
由此可見,解剖實驗對醫學新生心理和生理多少都會造成一定的壓力,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解剖實驗課的接受程度,甚至進一步會影響他們對解剖學這門課程的掌握水平。
綜上所述,醫學新生對解剖標本的恐懼心理是切實存在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授課時,一定要關注這一現象,不僅要講好專業課程,更要通過各種措施來幫助同學們克服恐懼心理和不良情緒。首先,我們在實驗課的設計上,要注重循序漸進,先學習接觸骨學標本等容易接受的,漸漸增加難度,讓同學們心理上有逐步適應的過程。我們也不可否認,醫學新生生理與心理的不適不僅僅是不良情緒的影響,與實驗室環境的影響也有關系,福爾馬林對呼吸道等地方的強刺激會加重不適感。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加強實驗室建設來改善,實驗室可實用新型防腐溶液,加強通風設備完善,增強空氣流通,改善刺鼻氣味,減少感官刺激,減少身體上的不適,其次,我們可以多種試驗方法相結合,如充分使用標本陳列館資源,標本陳列館空氣流通較好,相較而言比解剖實驗室環境容易接受,充分使用解剖數字人系統等多媒體資源,比解剖標本容易接受,讓同學們由虛擬到現實,有逐步適應的過程。我們還可以通過豐富實驗課教學方法來調動醫學新生對解剖課的學習興趣,如翻轉課堂、啟發式教學、PBL等各種教學方法,消除恐懼心理,調動起學生進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實驗課上教學效果會更好。我們還應該在解剖授課時,加入人文教育和關懷[3],比如通過課前可以先帶領同學對遺體標本進行默哀等儀式,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生命倫理觀念的教育,教育學生要懂得尊重遺體標本,雖然遺體標本已經沒有生命,但要學習他奉獻的高尚精神,讓學生懂得敬畏、尊重生命,這樣不僅可以利于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還可以在人文教育的過程中,讓同學們意識到到遺體捐獻者的偉大精神,一定程度上消除恐懼心理。總之,我們老師在上解剖實驗課時,一定要重視觀察醫學新生們的心理變化以及不良情緒,并積極及時的給予引導和幫助,這樣才能使其更快適應解剖學習過程,更好地掌握這門醫學基礎課。
參考文獻:
[1]魯杏姿,邵菊,焦茂竹,唐幾超,胡光強.醫學新生對解剖學實驗標本的消極情緒調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16):85-86.
[2]邵菊,文龍,曹倩文,魯杏姿,胡光強.人體解剖標本對醫學新生心理和生理的影響及對策[J].西南醫科大學學報,2017(01):82-84.
[3]張海英,易西南,勞梅麗,陳敏,林威威,黃奕弟,石小田,鄧王孝.人文教育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實踐體會[J].解剖學研究,2011(06):466-467.
作者簡介:
李苗(1989-),女,陜西銅川人,助理實驗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人體解剖學及形態實驗教學研究、人體消化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