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寧
【摘要】歷史就是對人類的文明軌跡進行解釋和教學。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能對社會發展和古人的生活習俗,以及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歷史課程的教學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語言表達能力突出。如何將一門純知識、比較枯燥的課程,講解得生動有趣,這需要歷史教師不斷探索。如何更好地進行歷史課程教學,本文對此提供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有效策略
一、趣味性導入課程
教師在正式進入課程之前,如何帶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對接下來的課程感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學生有興趣,教學才容易。學生精力最充沛時候就是上課初期,調動學生對本次課程感興趣,課程教學就完成了一大半。課程導人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問題式導入
講解本節歷史知識前,可以向同學們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有個自我思考時間,還能夠保持一個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好比《開辟新航路》,什么是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有什么特殊意義和影響?如果是你要出海,你會準備些什么?問題式的導人課程,會讓同學們保持好奇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視頻、故事性導入
視頻的主要作用是吸引學生目光和介紹主要內容。播放一個五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時,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還能了解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故事性的導人,和視頻導人的作用一樣。但是故事性介紹,還可以講一些野史、奇聞等。學生對于比較神秘、奇特的故事,就會有更大的好奇心。
(三)歌曲式導入
歌曲是情感表達的直接方式,利用歌曲導人課程,會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本節課的感情。好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教師可以播放《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讓學生感同身受、身臨其境。
(四)直接性導入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接受能力強。教師直接導人本文的內容、關鍵點等,他們有很好的接受知識能力。教師直接性導入課程,會讓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溫故式導入
溫故式導入諜程,一方面是對上節課的內容有個更好的復習,另一方面也是連接新的課程內容。“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溫故式導入課程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簡單的幾分鐘溫習,既復習了內容,又預習了課文。
二、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導入課程中獲得較好的成效之后,接下來的課程教學會事半功倍。一個好的開頭,就相當于成功了一半。如何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才是接下來的重要教學環節。
(一)師生關系融洽
如果學生害怕老師不愿意和老師溝通,就會造成師生關系相處并不融洽的事情。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想法,會影響教學質量。良好的師生關系,會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精簡方式,與學生溝通會幫助教師找到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并能進行改進。所以,想要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師生關系要融洽。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師生平等,相互尊重,師生之間良性互動、交流,但這是需要長時間的相處、接觸,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去經營。
(二)培養學生興趣
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多講解一些歷史課的用途,以及它的重要性。讓學生對歷史課程重視起來,學習自然也會更加用功,喜歡上歷史課。學生對學習歷史感興趣,就會有動力,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就會擁有愉快的情緒。愉快的心情會使思維更敏捷,接受教師上課內容更容易。現在的多媒體教學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利用空閑時間,來給學生播放關于歷史性的視頻。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世界歷史》紀錄片,吸引學生的興趣。也可以推薦一些關于課程的影片,讓學生自行觀看,從而對課堂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課堂小組討論
課堂小組討論問題,是教師保持良好課堂氛圍的最常見方式。課堂小組的建立,不光使學生的合作能力更強了,而且還能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比如上《工業革命》這一課時,工業革命期間發明了什么?對現在的生活有什么好處?學生小組課堂討論,會讓班級更加活躍,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
三、及時布置課外作業
課程結束之后,教師要及時布置課后作業。不管什么教材,課后都會有隨堂練習。課后練習會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及時復習課堂知識,會加強學生的記憶力。教師在下課前可以布置開放性的作業,比如觀看《世界歷史》之類的視頻,或者查詢書中人物的其他事例,撰寫課后感、完成課后練習冊等。課后作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時候,也就對書上的內容又復習了一遍。上課時不理解的內容,課后自己做作業時可能會有新的認識。
一節課可以劃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即課前導人、課堂教學、課后練習。課前的趣味性導人,課堂的活躍性氛圍,課后的及時降練習。歷史課程教學,當然也離不開這三個主要步驟。歷史教學比較枯燥,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有了更大的要求。歷史是記載人類的發展歷程,是一個文明的象征。學歷史,強國家。學歷史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什么是有利于國家發展的策略,什么是能夠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的措施。學習古人的智慧之處,借古論今,強大我國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