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信社推普惠金融
“當前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礎。”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近日承辦的世界儲協第一屆農村普惠金融研討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介紹,截至2017年9月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30.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的25.6%;農戶貸款余額近8萬億元,同比增長14.9%,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發放精準扶貧貸款余額3000多億元,貸款覆蓋740余萬人,人均貸款余額4萬元。
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特別是讓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的居民和低收入人群也能享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務。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如何?又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世界儲蓄與零售銀行協會和來自全球15個國家的20多家金融機構共同探討了這些問題。
擁有近4萬個網點、15萬個助農取款點、10多萬臺自助設備在內的實體網絡,覆蓋了中國(除港澳臺之外)近99%的縣域農村地區,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積極踐行“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理念,在普惠金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做好普惠金融是社會各界共同的責任使命,需要金融機構有堅定的社會擔當。近年來中國金融業大力發展‘三農’金融,不斷提升扶貧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讓每一個需要金融服務的貧困人口享受到現代化金融服務的目標正逐步實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呂家進說。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一局局長趙陽介紹,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不斷完善扶持政策,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創新的力度。無論是推進的深度和廣度,都有顯著提升,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近兩年,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的全行推廣工作在各地有序推進,有27家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分部先后成立,已經初步形成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2016年,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銀行成立了扶貧金融事業部,發行金融債,加大了信貸資源對脫貧攻堅的傾斜力度。2015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農業部、銀監會將共同致力于構建覆蓋全國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立以來,新增擔保額300多億元,擔保項目2萬多個,擔保費率在1%~2%之間,普遍低于市場平均擔保費水平。”趙陽說。
農村各類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長,但也面臨不少挑戰。Abdul Latif Jameel扶貧實驗室政策研究員薩曼莎·卡特認為,世界農村普惠金融普遍存在兩個挑戰,高成本的交易和有限的信息。“對于金融服務來講,首先,農村地區的單筆交易金額較小,對于銀行來說很難覆蓋成本;其次,農村可能沒有足夠的抵押質押品,如何評估他們的征信也存在困難。”
我國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遇到的主要難題有哪些?中國銀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用三句話概括:農村地區特別是農戶貸款,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的現象依然存在;農村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生態環境差的狀況依然存在;部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空白,服務不充分、競爭性不夠依然存在。
除農林牧漁傳統的產業需求以外,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農村新業態,如鄉村旅游、健康養老、農村電商等,也亟須得到金融資金的支持。
隨著農村經濟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延伸,農村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將為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廣闊市場空間。據介紹,郵儲銀行從傳統農戶小額信貸起步,逐步加大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目前已經形成了農戶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涉農商戶貸款、縣域涉農小微企業貸款和農業龍頭企業貸款5條產品線,實現了對所有涉農市場主體的全覆蓋。針對各地農村差異性大的問題,郵儲銀行還因地制宜地創新抵質押擔保方式,先后將大型農機具、大額農業訂單、涉農直補資金、土地流轉收益等納入抵質押物范圍。
此外,針對“三農”有效抵押擔保物匱乏、風險偏高等難題,郵儲銀行搭建“銀政”“銀協”“銀企”等合作平臺,“比如我們與政府合作,由政府提供風險補償資金,銀行按比例放大貸款規模,緩解農村抵押擔保難;與龍頭企業合作,為全產業鏈提供金融服務,并利用產業鏈優勢控制風險;與保險、擔保合作,多方分擔風險損失。”郵儲銀行副行長邵智寶說。數據顯示,5年來,郵儲銀行累計發放個人經營性貸款超過2萬億元,有效緩解了“三農”融資困難。
如何從根本上破解普惠金融“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的難題,提高市場覆蓋率和滲透率,推進普惠金融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不少與會嘉賓認為,發展數字化普惠金融很關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降低農村低收入人群金融服務的成本。
“根據在非洲的經驗,生活在鄉村地區的人們可能只愿意走兩公里將錢存到銀行。在非洲地區很少有農村能在兩公里內到達網點,這就需要考慮其他網點類型。傳統的銀行網點和代理銀行網絡只能觸及20%的人口。要觸及更多人口,就要使用手機,因為手機可拓展服務網絡。在坦桑尼亞等國,使用手機能將觸及率從25%提高到60%。”德克·斯麥特說。
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康義介紹,中國農業銀行正將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作為全行的“一號工程”,打造“惠農e通”平臺,融合網絡融資、支付結算、農村電商三大功能,“農行農戶網絡融資貸款余額超過100億元,平臺上線商戶達145萬戶,交易金額超過2200億元”。
如何解決農村貸款風險大、農戶貸款還不了的問題?李均峰認為,要完善風險分擔管理機制。農村普惠金融業務應堅持成本可算、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服務原則。目前在風險分擔方面的主要做法有:通過擔保、保險增信,建立地方風險補償基金,以及一些地區和銀行采用的風險熔斷機制。
“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應更加關注小微企業、農民、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不斷完善普惠金融頂層設計,開展精準扶貧,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使各國人民共享世界經濟增長紅利。金融機構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發展理念,在授信政策、定價管理、資源投入等方面給予差異化傾斜,努力構建多層次、大眾化的普惠金融產品線,著力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呂家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