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我不是藥神》掀起舉國上下對抗癌藥品降價保供的關注后,國家醫保局日前發布消息:新一輪抗癌藥醫保準入談判工作已確定擬談判藥品范圍,預計將于9月底前完成。此前,分別由衛生部門和醫保部門主導的兩輪國家藥品價格談判,已先后有17種抗癌藥實現價格大幅下降,并納入國家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在影片結尾處,價格高昂的藥品也是因為進入了基本醫保,才使得困擾患者的難題得以徹底解決。然而,在現實世界里,把提高抗癌藥物可及性的砝碼都壓在基本醫保上,真的能夠一勞永逸嗎?
毫無疑問,抗癌藥經過醫保準入談判,普遍實現了50%左右的價格降幅;在此基礎上納入基本醫保目錄后,患者實際自付金額會實現更大幅度的下降,大大提高了患者對這些藥品的可及性。據悉,此次國家醫保局組織專家提出的擬談判藥品,均為治療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所必需的臨床價值高、創新性高、病人獲益高的藥品,覆蓋了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腎細胞癌等癌種。
但我們應該看到,納入醫保準入談判的創新型抗癌藥大多具有相對較窄的適應證,獲益人群有限;有些用于晚期癌癥的藥物,僅能延長患者幾個月的壽命,而且即便是降價后的價格依然昂貴。以一款適用于某癌種晚期常規化療失敗者的靶向藥物為例,平均延長患者生存期僅為3個月,此前月費用3萬元,納入醫保報銷后降價50%,醫保基金報銷80%、為每名患者每月支出1.2萬元,這些費用足以支撐一名患者3個~4個周期的常規化療。
提高抗癌藥可及性,使更多腫瘤患者能夠用上“新藥”“特藥”,無疑是全社會努力的方向。但我國目前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仍處于低水平、廣覆蓋的發展階段,如果過多納入單價高昂、適用人群有限的抗癌藥,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全民醫保的公平性,并且有可能讓醫保基金承擔“穿底”風險,特別是隨著適應證更狹窄、價格更高的細胞免疫治療等產品的出現,這種壓力會越來越大。可以說,僅僅依靠基本醫療保障,很難扛起抗癌藥降價保供的大旗。
因此,在逐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水平的同時,我國應加快構建更為健全和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盡管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重要性早已成為各方共識,但這一基本醫保的有效補充在我國依然難堪大用;針對腫瘤等特殊疾病科學設計商業健康險種,做好與政府優惠政策的配套銜接,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命題。
我國還應加快推進醫藥創新步伐,增加高質量仿制藥的有效供給。在抗癌藥領域,有不少過期專利藥品仍在我國市場上扮演“重磅產品”的角色,依然堅挺地維持著高昂的價格,這與能夠實現臨床替代、達到質量和療效一致的仿制藥匱乏,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因此,應加快推進、科學引導高質量仿制藥的研發布局,并對質量和療效得到相應驗證的產品,在藥品采購、臨床使用等環節給予合理的政策支持。
此外,加強對自主創新抗癌藥品研發的鼓勵和支持,也是提高抗癌藥可及性的重要一環。我國在醫藥研發領域一直落后于人,制藥工業存在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積累,目前我國在抗癌藥物等重點研發領域,已經開始展現出趕超態勢,只有加快豐富創新型抗癌藥物的市場供給,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在更大范圍內促進抗癌藥物可及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