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部門規章形式頒布施行《醫療質量管理辦法》,通過制度頂層設計,理順醫療質量管理的組織體系、職責任務和工作機制,明確醫療質量管理各項工作要求,為我國醫療質量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文件和制度規范,發布18項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要點,為醫療質量管理具體實踐提供基本遵循和指導。
繼續完善醫療質量管理和臨床診療相關規范體系,頒布覆蓋臨床各專業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診療指南》和《臨床技術操作規范》,制定覆蓋30余個專業1212個病種的臨床路徑,以及重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范,規范醫療服務行為,保障醫療質量安全。
建立健全國家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逐步完善國家、省、市三級質控組織體系,國家層面成立麻醉、病理、臨床檢驗、護理等管理專業和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腫瘤等主要臨床專業質控中心35家,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也陸續組建相關專業省級質控中心,并推動院感、護理等重點專業質控組織向區縣縱向延伸。各級質控組織協助衛生行政部門開展日常質控工作,加強縱向、橫向聯系,形成工作網絡和合力,不斷提升我國醫療質量管理專業化水平。
通過制定和實施涵蓋醫療機構、臨床專科、重點病種及醫療技術的質量控制指標體系,作為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加強醫療質量管理的導向和質量評價工具,逐步建設和完善國家、省兩級醫療質量安全管理信息的報告、監測、共享工作機制,提升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的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推動醫療質量管理工具的廣泛應用,指導醫療機構工具開展醫療質量管理與自我評價,實現醫療質量持續改進。
自2015年起,連續3年組織編寫了《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并向行業和全社會公開發布。2017年度報告涵蓋近7000家醫療機構1.07億住院患者醫療數據,數據量較2015年增加4.9倍,較2016年增加1.3倍。抽樣住院患者數量達到2016年度全國醫院住院患者的61%左右,對于科學、客觀反映全國醫療質量安全情況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礎。報告全面客觀展現我國現階段醫療服務和質量安全的形勢與現狀,加強區域間比較分析,為促進醫療服務和質量安全持續改進,以及政策制定和加強管理提供循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