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會上存在多種醫院排行榜,可謂名目繁多。經過比較發現,這些排行榜在關注的領域、應用的指標,特別是采信的數據、評價的方法、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差異性都較大。
事實上,國際上也存在很多排名,用來描述國家或者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對于排行榜來說,最重要的積極作用就是能夠讓被排名者著眼于差距所在、問題所在,形成一個不斷進取、攀登高峰的動力。
從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的角度出發,重點關注的是這些質量排名是否能夠符合以下4個要素:
能否發揮對醫療機構正向引導和激勵作用。通過排名,應該能夠調動醫療機構的主觀能動性,引導醫療機構更加關注醫療質量和技術能力提升;而不是引導不合理的患者流動,這也正是我們最擔心的結果——排名造成患者盲目按照排名結果來選擇醫院就醫。分級診療的目的在于更多地促進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首診,疑難重癥再上大醫院診治,大醫院也要擔當起對基層扶植、培訓和提升的工作,通過醫療衛生體系的整體提升來增進醫療服務的可及性。
所采用的指標體系是否科學、合理和客觀。在排名指標體系當中,尤其是對于醫療質量的排名,應該以醫療質量相關指標為核心,采用國際和國內公開發布的臨床專科病種、醫療技術相關指標進行量化評估;而非過多使用醫院規模、設備數量、工作量以及發表論文數量等與醫療質量本身直接相關性并不太密切的指標。同時,希望指標體系聚焦客觀、聚焦科學、聚焦統一標準,用量化的數據說明。相比目前一些排名更多運用專家聲譽法,由專家進行同行評比的方法,還是應更側重于用量化的方法、更加聚焦醫療質量和醫療技術能力直接相關的重要指標。
排名采信的數據信息是否可靠。數據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以及可靠程度,直接影響到排名結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科學充分的信息收集、清洗、整理和統計,是保證排名質量的重要基礎。另外,數據收集過程中的安全性也必須考慮,在采信的數據中,很多是病人的原始信息(比如電子病歷),收集單位應該維護好病人信息的安全性。
能否對醫療機構質量持續改進發揮指導作用。希望排名不僅僅是排個名次,更多的是讓醫療機構既了解自身先進的一面,又呈現存在的質量短板、薄弱點和不足,這些短板和不足更要成為其今后的努力方向。2015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全國首次發布《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其中并沒有排名,而是把全國各個省份以及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質量指標進行統計和分析,客觀地呈現我國的醫療質量狀況,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以及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持續改進質量提供一個對標管理的數據支撐。這一報告于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發布3年,3年之后我們看到,通過政府主導、行業推動、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整體醫療水平在持續進步;同時也發現了不同地區的一些薄弱環節,為各地持續改進醫療質量、明確改進方向提供了客觀依據。
(根據作者在7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