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首個中國醫師節。這一天,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的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暨第十一屆中國醫師獎頒獎表彰大會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斌、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中宣部副部長梁言順、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等出席大會。會議為80位中國醫師獎獲得者舉辦了隆重的頒獎儀式。
2017年11月3日,國務院批準,自2018年起,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中國醫師節是繼教師節、記者節、護士節之后,經國務院批準的第四個行業性專屬節日。它的設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全國339萬執業注冊醫師和90多萬鄉村醫生的關懷和激勵,是倡導全社會尊醫重衛的有力舉措,令全國的醫務工作者歡欣鼓舞。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說,中國醫師協會從2011年開始就積極呼吁設立這一節日。作為醫師隊伍的行業組織,協會將以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為統領,秉承“服務、協調、自律、維權、監督、管理”宗旨,堅守“聽醫生說話、為醫生說話、幫醫生解憂、促行業自律”信諾,圍繞全面推進“會員發展管理體系、醫師培訓教育體系、醫師信用體系”建設,建設中國醫師之家,推動協會整體建設和服務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為了在行業內樹立“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在中國醫師協會提議下,中國醫師獎評選標準增加了醫德醫風和個人廉潔情況。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經過層層選舉、推薦和嚴格評選,最終產生了80名第十一屆中國醫師獎獲獎醫師。
據了解,此次評選出的80名醫師獎獲獎者,地域分布廣,范圍基本覆蓋全國大部分省份,大大提升了本屆醫師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獲獎醫師中,平均年齡55歲,最小年齡36歲,最大年齡97歲;涵蓋了婦產科、兒科、麻醉科、全科、中醫科、口腔科等35個臨床專業;推薦人選中既有院士,也有基層醫生代表(占12.5%);獲獎醫師有藏族、土家族、回族、布依族等9個少數民族(占11.0%)。他們中有享譽國內外的名醫大家,有引領學科發展的院士,也有長期耕耘在臨床醫療一線的專家,還有扎根基層的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
本屆中國醫師獎獲獎者之一、江蘇省人民醫院肝膽中心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學浩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醫生是崇高神圣的職業,一個好醫生必須時刻把病人放在心上,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體會他們的疾苦,真正理解和關心病人。我們要秉承對人民健康負責的態度,堅守醫生的神圣職責,不辭勞苦、不畏艱辛,為保障廣大人民健康不斷做出更多努力。”
大會現場,在本屆中國醫師獎獲獎者、海軍軍醫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穎浩的帶領下,現場全體醫務人員共同宣誓:我志愿獻身人類的健康事業;自覺維護醫學的尊嚴和神圣;敬佑生命,救死扶傷,平等仁愛,尊師重道;誠實守信,恪守醫德,精益求精,慎思篤行;以上誓言,源于心,踐于行。
當前,我國醫師數量穩步增長。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174.9萬,其中包括執業醫師339余萬,鄉村醫生90余萬。40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人才基礎不斷夯實。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44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達1.82人,每萬人口公共衛生人員達6.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