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戶是相對于成規模經營的大農戶而言,是以家庭為單元的最為微觀的農業生產主體,是以低成本提供勞動力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農戶土地利用行為主要是指農戶在農業土地利用中的生產決策行為,對此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土地使用權利選擇行為,即農戶是否選擇種地;二是土地利用目標選擇行為,即農戶選擇種植什么品種、追求什么效益;三是土地利用過程選擇行為,即農戶如何耕種土地。
具體來看,以下幾種農戶土地利用行為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較大:
一是農戶規模經營行為。在我國,小規模的農戶經營占主要地位,小農戶占農民群體的大多數。農戶往往可以根據自身偏好和經驗預測不同經濟行為的結果,然后做出其認為能夠使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為選擇。為了提高效益,農戶往往選擇地塊聯合生產經營,提高作物類型多樣化水平,選擇兼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或混種不同種類的糧食作物等。
二是農戶撂荒行為。“撂荒”是土地生產經營者經比較利益之后選擇放棄耕種的行為。耕地撂荒是農戶的一種自發選擇行為,是耕地邊際化的極端表現,勞動力成本高是農戶撂荒的直接原因。
三是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土地流轉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隨著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推進、農業市場化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村集體土地資源要素配置不斷變化,土地流轉日益普遍,農戶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表現出不同的土地流轉行為。
四是農戶綠色生產行為。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環節就是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農戶是農業生產的直接參與者,其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綠色生產的水平。農戶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合理性、秸稈還田率、農作及灌溉方式等,均體現了綠色生產的方式和水平。現實地看,當前我國農戶資本投入積極性往往要好于勞動力投入的積極性,化肥、農藥投入水平較高。
五是農戶生態建設行為。農戶生態建設行為主要是指農戶在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中所選擇的措施和相關活動。比如,農戶耕地保護、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生態森林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以及發展生態農業等行為。商品利益、農技培訓、政府的技術與資金扶持政策傾斜,都能促使農戶參與生態建設、選擇生態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