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學龍
(沭陽縣南關小學,江蘇 宿遷 223600)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實現。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內容陳舊,早已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況不相適應,難以達成預期的德育目標,因此德育內容必須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激發學生情感,引起情感共鳴。
筆者認為感恩教育與責任心教育的關聯度較高,是提高小學生責任心教育實效的有效內容。通過教育學生感恩自我、感恩家庭、感恩他人、感恩集體、感恩社會、感恩祖國、感恩自然,分別培養學生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和對自然負責等七方面基本目標。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以及教育內容和培養目標的難易程度分解到三個學段。三個學段的教育內容和培養目標既有所側重但并不割裂,而是相互滲透,做到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通過感恩教育培養小學生責任心的基本目標和內容如下表:

學段第一學段感恩他人 對他人負責教育內容感恩自我 對自我負責感恩家庭 對家庭負責第二學段感恩集體 對集體負責感恩自然 對自然負責第三學段感恩祖國 對國家負責感恩社會 對社會負責基本目標自信 自理 自控體貼 懂事 勤快學會寬容團結友愛學會合作誠實守信參與集體活動共享集體資源關心集體維護集體榮譽珍惜資源 保護環境熱愛報效祖國 維護國家尊嚴遵守社會公德 回報社會守法
上表所列舉的是學段基本目標,這只是針對老師的專業化表述。在針對學生的行動目標表述上,筆者認為力求具體化,和學生的學習、家庭、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帶有鮮明的行為指向性、引導性,成為行動的指引,使學生一看就明白自己應該怎么做,避免空洞化、口號化。如對“感恩家庭”方面的行動目標表述為:能整理自己的房間;在爸媽過生日時,為爸媽送上口頭祝福或自己制作的生日卡片;飯后幫爸媽整理餐具等,使學生明白一目了然。
開展班級自主管理,實施崗位輪值制,發揮學生群體智慧。實行值日班長制與全員崗位責任制相結合,通過制定細致的值日班長細則、全員崗位職責,并打印后張貼在教室的公示欄里,便于學生對照執行。值日班長負責班級每天的各項日常事務,全員崗位制使班級里的各個崗位責任到人。不斷給學生以角色轉換的機會,不斷變換大小集體環境,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體驗對集體應負的責任,在擔負責任中理解責任。
通過班級專題活動,強化責任意識。主題班會是讓學生明是非、辨真偽、悟道理、孕情感的有效載體。三個學段圍繞不同的主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理解責任內涵,有效激發責任情感。第一階段班級組織召開“我為爸媽過生日”“寸草心三春暉”等主題班會培養學生尊重長輩、孝敬長輩的美好情感,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為父母分擔憂愁,學會對家庭負責任。第二階段班級開展“我為集體盡責任”“今天我是值日班長”等活動,讓大家明白為集體的事務負起責任,逐步提升公民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心。第三階段班級圍繞“公園認養小樹”“身邊的國情”等活動,培養學生對自然、對國家的責任心。
責任心更主要表現在責任實踐中,因此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責任行為。對責任心教育實踐活動實行主題管理,每學期都要制訂學校教育方案,如確定九月為“走近責任心”教育月,通過品德課、主題隊會、紅領巾廣播臺、板報等陣地對學生進行責任心教育;十月為“責任在我心中”教育月,通過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表達自己對責任心的認識、理解與領悟;十一月為“與責任同行”教育月,開展責任行動,體驗責任行為;十二月為“群星璀璨月”,通過評選“責任之星”,宣傳學生身邊的事例,發揮榜樣的放大效應。
責任心教育實踐活動系列化。以每年的春節、母親節、重陽節為契機,形成學校的感恩教育系列。老師經常性地布置孝敬“作業”,開展家庭感恩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請家長填寫《感恩教育跟蹤調查表》,了解學生在家表現情況,及時評估感恩教育效果。主題化、系列化的教育活動形成教育合力,多角度輻射。
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敬老院,為孤寡老人表演節目,送水果,為老人讀報、講故事……讓學生知行合一,在具體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去體驗,對“奉獻、敬老”的意義有更深的理解,知道家鄉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熔鑄老人們的心血,讓學生學會感恩他人、感恩社會。組織學生走進公園、風光帶等地方,通過認養小樹、公園保潔、“我與自然同行”簽名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綠色、珍愛生命、感恩大自然。
通過建立立體的評價體系,引導學生堅持有責任感的行為。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評價理念,實行評價主體多元化,改變過去的由老師評價學生的單一外部評價,實行包括自我、同學、教師、家長在內的互動評價結構,形成比較完整的班級評價體系。評價的焦點是在評價反饋后被評價者對評價結果的認同,以及原有狀態(知情意行)的改變情況,從而進行綜合評價。評價方法多樣化,根據道德評價的特殊性,側重對學生采用觀察、成長記錄等方法,強調質性評價。
每學期,班級可以通過“孝敬之星”“環保之星”“團結之星”“文明之星”評比,從多角度賞識學生,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在每個方面有所進步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開設“行為考場”。如組織隨機暗訪,故意把食品袋放在走廊或操場上,在暗處觀察學生的行為,把觀察結果公布在櫥窗內,表揚先進,指出存在問題。通過這種“暗訪”手段,提高學生警惕性、自覺性,提高學生的自律行為,形成良好的責任行為習慣。
建立“責任檔案袋”,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記錄他們的成長歷程,可以為學生建立責任檔案袋,把每學期的評價情況、責任感活動日記、作文、評比情況都裝入檔案袋。不斷提高責任檔案袋的利用率,既用它進行評比、調節、記錄,又用它激勵學生,溝通教師、學生、家長,更重要的是記錄學生的成長歷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可以讓學生自我反思,鞏固對責任的認識。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通過自我評價,才能重新認識自己。自我評價不是培養自我教育能力的最終環節,它既是上一循環過程的總結,又是下一循環過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