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占營,梁睿光
(遼寧蒲石河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遼寧省丹東市 118216)
抽水蓄能電站水泵水輪發電機組多為立軸,旋轉部件和支承結構均按軸對稱布置[1]。在運行過程中常見有機械、電磁和流體振動[2][3],本文對水泵水輪發電機組機械振動中軸系統振動做專題探討。這里主要通過有限元法建立機組軸系統的分析模型,探討立式抽水蓄能機組軸系統的橫向振動、豎向振動、扭轉振動,分析剛度與振動的敏感性。
這里以某已經投入運行的單機容量200MW水泵水輪發電機組作為計算實例,對分析方法和振動規律加以分析說明,模型見圖1。
機組軸系統的橫向振動是主要的振動形式,機械、電磁和水力的徑向不平衡力是主要的動態載荷。因此,機組振動的解析應重點放在橫向振動方面。通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計算分析:
(1)采用有限單元法建立計算模型可行。軸系振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應包括:機組的布置、型式、重量和尺寸,導軸承和支承體系的剛度,轉子的陀螺慣性矩,轉輪處水體的附加質量,發電機定轉子間的不平衡磁拉力,推力軸承的剛度,結構和系統的阻尼等。
(2)從這臺水泵水輪發電機組的計算結果看,在所選取的導軸承剛度系數下,其一階自振頻率為12.44Hz,其二階自振頻率為16.36Hz,即一階臨界轉速為764.4r/min,高于機組額定轉速(500r/min)20%以上,所以不會出現共振現象。
(3)給定軸系計算參數和振動荷載,可以方便地利用Wilson-θ法計算大軸的橫向振動反應。對動力反應(大軸擺度)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導軸承系統的剛度,同時阻尼也起一定的作用。計算的關鍵在于確定各種不平衡力的動載荷大小。振動的頻率也有較大影響,激振頻率越接近臨界轉速頻率,振動反應越大。
(4)大軸尺寸、導軸承剛度、軸承位置等因素對橫向自振頻率均有明顯影響[4][5],如果需要準確計算臨界轉速,必須對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取值。
(5)大軸位移隨著各導軸承剛度的變化而變化;導軸承阻尼和結構阻尼對位移幅值也有明顯影響,隨著導軸承的阻尼增大,結點處位移總體上將減小。
(6)通過自振特性的敏感性分析可以得出初步認識,改變大軸的長度和直徑作用有限,而軸承的支承位置和支承剛度影響最大。因此,為提高機組軸系統的整體剛度,須盡量將上導軸承和下導軸承靠近轉子布置,同時盡量提高導軸承的剛度。導軸承的剛度由潤滑油膜的剛度和支撐體系的剛度組成,因此應防止軸承間隙在運行中因磨損和擺動等原因而增大,導致油膜厚度增大和剛度降低[5];提高支承體系的剛度,包括機架剛度和鋼筋混凝土機墩的剛度。另一方面,應盡量降低軸系統的高度,從而提高大軸的剛度和支承體的剛度。

圖1 某水泵水輪發電機組軸系統計算模型Fig.1 Calculation model of shaft system for a hydroelectric generating unit
豎向振動即為軸向振動,其振動形態相對簡單。盡管橫向振動是主要的振動形式,但在水泵水輪機豎向脈動壓力載荷等的作用下,也可能激發豎向振動。豎向振動解析采用有限單元法,通過數值模型的建立和計算分析,歸納如下:
(1)采用有限單元法建立計算模型簡單可行。軸系豎向振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應包括:機組的布置、型式、重量和尺寸,推力軸承的位置和支承剛度,轉子支臂和承載機架的剛度以及轉輪處水體的附加質量等。
(2)從這臺水泵水輪發電機組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立式機組自由振動的頻率相對較高,只要推力軸承油膜和支持系統有足夠的剛度,可以保證軸系為剛性軸設計,而不存在共振的可能。
(3)由于轉動系統主要由推力軸承支承,其剛度即起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一定的取值范圍內影響十分顯著。
(4)承載機架支臂剛度和轉子支臂剛度,在一定的取值范圍內均有較大影響,應在機組設計中著重研究支撐系統的剛度設計和合理取值。
(5)大軸的截面大小、軸段長度和推力軸承的位置對基本自振頻率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僅需在軸系布置和強度設計中予以充分關注,并在橫向振動設計中從軸系剛度保證方面予以必要復核。
立式機組軸系扭轉振動的主要荷載為電磁扭矩和水輪機的渦帶擺動,其振動形態相對簡單,但嚴重時可導致機組的出力擺動和大軸的扭轉破壞,也必須予以重視。扭轉振動解析采用有限單元法,通過數值模型的建立和計算分析,歸納如下:
(1)采用有限單元法建立計算模型簡單可行。軸系扭轉振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機組的布置、型式、尺寸和轉動部件重量與轉動慣量,轉子支臂扭轉剛度和磁軛與磁極質量,以及轉輪處水體的附加質量等。
(2)從這臺水泵水輪發電機組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在所取計算參數下,立式機組扭轉自由振動的頻率相對較低(4Hz左右),由于扭轉振動的頻率一般為低頻渦帶(1Hz左右)或電磁頻率(50Hz或100Hz),共振的可能性較小。
(3)轉子是最大的轉動部件,水輪機轉動慣量和水體附加轉動慣量相對小一些,但兩者均有較大影響,應予充分考慮,但由于其值相對固定,進行設計修改的裕度不大,也不經濟。
(4)大軸的截面面積和軸段長度也有一定的敏感性,可以適當進行修改以達成抗振的目標,但修改的裕度也不是很大;轉子支臂剛度有一定影響,可以適當提高其剛度,從而提高整體扭轉剛度。
與常規水輪發電機組相比,水泵水輪發電機組具有工況復雜、起停機頻繁、工作轉速高、正反轉工作、有的還是變速工作等特點。
根據一般的抗振設計要求,機組軸系統臨界轉速應高于工作轉速20%以上。由于水泵水輪發電機組的額定轉速一般較高(在500r/min或更高),要求機組大軸和支承剛度更強,以保證臨界轉速高于工作轉速,軸系一般按剛性軸設計。
導軸承剛度的變化對軸系各階臨界轉速(自振頻率)有較大影響。由于水電機組轉子是剛性轉子,必須充分重視由于大軸擺度的變化引起導軸承油膜剛度的變化,最終導致的臨界轉速(自振頻率)的變化,確保機組經常運行在遠低于第一階臨界轉速(自振頻率)的狀態下。若由于軸承剛度的降低,而引起機組臨界轉速(自振頻率)的降低,導致機組工作在近臨界或過臨界狀態,就可能引起機組共振,有導致部件破壞乃至整個機組軸系統的結構破壞的危險。
自振頻率低于機組轉頻時,在機組開機和停機過程中通過自振頻率時將造成一定的困難。由于水電機組起停機較為頻繁,故柔性轉子這種設計方式是應該避免的。
水泵水輪發電機組軸系統的主要支承體系為導軸承、機架(對應于懸式和全傘式,為定子機座或頂蓋與座環)和鋼筋混凝土機墩結構[6],分析表明,對于自振頻率,支承剛度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設計中必須優先予以考慮。
提高導軸承剛度對于提高機組剛度和臨界轉速最為有效,其中下導軸承剛度最為敏感,主要是因為其距離轉子最近和橫向約束作用最強,應優先考慮提高其支承剛度并盡量靠近轉子布置。支承剛度包括油膜剛度和支撐體剛度,因此,應盡量使軸承間隙保持設計值而不增大,下機架或頂蓋支持系統的剛度足夠大。通過結構體系的剛度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為提高機組轉子系統整體剛度,應盡量采用矮機墩結構并提高機墩剛度,對于地下廠房,機墩結構除應有足夠剛度外,與巖體一體澆筑是有利的,同時各層樓板采用厚板結構也是有利的。
大軸的尺寸對機組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大軸越短,橫截面積越大,軸系的剛度越大,機組運行穩定性越好。大軸直徑和壁厚的變化對自振頻率的影響比較顯著,因此,在機組動力設計時,應從剛度與強度兼顧的原則同時考慮內外徑的合理尺寸。理論上,大軸的直徑和壁厚越大,抗彎剛度越大,自振頻率越高,對運行穩定性越有利。但是,必須考慮合理的設計范圍,增大大軸的直徑和壁厚是有限制的,也應同時考慮其經濟性。
導軸承的布置無疑對機組穩定性有直接影響。導軸承對機組旋轉系統起徑向支承作用,軸承位置對機組的穩定運行影響很大。軸承距轉動部件越近,機組越穩定;反之,導軸承間距過大或距離轉動部件越遠,機組更容易失穩。
分別計算分析了各個導軸承的位置對自振頻率的影響,主要結論為,下導軸承位置對第一階頻率影響最大,所以在機組結構設計和結構優化時,下導軸承所放置的位置至關重要,應予以充分關注。
導軸承的布置與機組整體布置密不可分,可以調整的幅度有限,因此,更應從提高導軸承剛度入手進行抗振設計。
橫向振動是水泵水輪發電機組最主要的振動形式,設計中必須將其放在首位。豎向和扭轉振動出現的機會較少,危害相對較輕,但設計中也應予以兼顧。
豎向振動的最主要影響因素為推力軸承剛度和其支承體系的剛度,設計中應予以保證。分析表明,矮機墩和傘式布置相對有利。
扭轉振動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轉子支臂的剛度和大軸尺寸,由于扭轉振動振源的頻率或者較低(尾水管低頻渦帶),或者較高(電磁振動),共振的可能性較小,更應從降低振動幅值方面加強軸系扭轉剛度的設計,盡量提高軸系剛度。
通過對對立式水泵水輪機組軸系統的橫向振動、豎向振動、扭轉振動的自振特性、動力響應和穩定性做了一定深入分析表明,水泵水輪發電機組軸系統的剛度尤為重要,但對水泵水輪發電機組在選型上,應結合支持體系的剛度綜合考慮。
[1] 戴然.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水泵水輪機結構設計總結.大電機技術,2014(2): 67-73.DAI Ran.Structure design summary of xiangshuijian pumpturbine.Large Electric Machine and Hydraulic Turbine,2014(2):67-73.
[2] 李國和,抽水蓄能電站可能出現的水力振動.華北電力技術,1996(1):31-33.LI Guohe.Hydraulic vibration of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1996(1):31-33.
[3] 鄭永有.混流水力機組振動分析.紅水河,2002(2):59-61.ZHENG Yongyou,XUE Bigen.Vibration analysis of mixed flow turbine unit.Hongshui River,2002(2): 59-61.
[4] 王湘.水輪發電組軸系仿真及動態特性分析.機械設計與制造,2010(6):176-177.WANG Xiang.Dynamic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the virtual prototyping of turbine shaft system.Machinery Design &Manufacture,2010(6):176-177.
[5] 安學利.水輪發電機組橫向振動特性分析.潤滑與密封,2008,33(12):40-43.AN Xueli.Later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hydrogenerator set.Lubrication Engineering,2008,33(12): 40-43.
[6] 崔升.水輪機軸系支承剛度識別.振動與沖擊,1997(1):52-56.CUI Sheng,LUO Wenbo.Stiffness identification of hydraulic turbine shafting.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1997(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