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路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大連醫院骨二科,遼寧大連 116600
通過實施踝關節融合能夠有效改善踝關節嚴重受損所造成的劇烈疼痛,防治病變進一步發展,改善患者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在實施踝關節融合固定時多采用無頭加壓螺釘與鎖定加壓鋼板兩種固定方式,具體的固定方式選擇還需要依據患者的實際骨質量與骨缺損狀況來做出綜合性的考量。該文選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4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采用無頭加壓螺釘和鎖定加壓鋼板在踝關節融合固定中具體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于該院接受內固定踝關節融合治療的4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依據所采取的固定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共24例,男15例,女 9 例;年齡 33~62(45.3±1.2)歲;病程 5~22(13.2±2.1)個月。對照組共22例,男14例,女8例;年齡34~62(45.6±1.3)歲;病程 5~21(13.5±2.2)個月。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統計學資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取適宜長度的鎖定加壓鋼板,并將之放置在脛骨遠端位置,對距骨背側骨質進行修整處理,確保鋼板可達到較好的貼敷效果,由遠端擰1~2枚鋼板螺釘,確保脛距關節可保持等候融合位,采用鋼板上特殊設計加壓滑動孔對融合骨接觸面施壓,于近端擰進1~2枚鋼板螺釘,而后分別將余下螺釘擰入,鋼板遠近各端所擰入螺釘應在3枚以上。觀察組:采取無頭加壓螺釘固定:由內外踝后方約1.0 cm位置,上端約4.0 cm位置打入2枚導針,經由脛距關節到距離骨近關節面0.5 cm,通過C壁透視確定導針位置,由導針方向置入2枚6.5 mm直徑的空心無頭加壓螺釘予以固定。術后沖洗切口并留置負壓引流管,縫合皮膚,采用石膏托外固定。
①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包括有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骨融合時間。②對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的踝-后足功能采用AOFAS(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踝-后足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越佳。③記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將各項數據錄入到SPSS 22.0統計學軟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治療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除骨融合時間方面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等方面,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切口長度(c m)手術時間(m i n)術后引流量(m L)骨融合時間(周)觀察組(n=2 4)對照組(n=2 2)t P 3.3 6±0.4 8 1 1.8 2±1.1 5 4 0.1 6 4<0.0 5 5 4.9 5±1.8 3 6 0.3 2±2.2 3 1 1.0 1 3<0.0 5 1 3.9 5±1.5 6 5 5.5 1±2.2 7 8 9.2 6 7<0.0 5 1 2.5 4±1.1 2 1 2.5 8±1.1 7 0.1 4 6>0.0 5
觀察組治療前的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為(46.05±1.85)分,治療后 3 個月為(94.35±1.62)分;對照組治療前的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為 (45.62±1.87)分,治療后 3 個月為(84.61±4.10)分。兩組患者治療前的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67,P>0.05); 治療后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071,P<0.05)。
經相應的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術后有1例患者出現了融合位置不理想的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為4.17%;對照組患者術后有2例出現了融合位置不理想,4例出現了感染、皮膚壞死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為27.27%。對比兩組患者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50,P<0.05)。
在踝關節病變發展到終末期時,患者將會出現嚴重的疼痛癥狀,且關節活動嚴重首先,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會造成極其嚴重的不利影響。而鑒于保守治療常常難以達到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因此多采取手術治療方法[2]。
采用無痛加壓螺釘內固定方式有著融合度高、并發癥少等顯著優勢,更易得到患者的認可,現已成為臨床治療踝關節融合的主要治療方式[3]。且有相關的生物力學研究表明,采取螺釘固定方式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固定方式能夠實現對患者踝關節背伸與跖屈的良好控制,可幫助骨接觸面達到較快的融合效果。近些年來較多采用的2枚或以上加壓螺釘實施踝關節融合固定,其融合率可達到90%以上[4]。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等均優于對照組,且治療后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無頭加壓螺釘實施踝關節融合,能夠達到更加理想化的內固定效果,創傷小,并發癥少,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1]曲文慶,王振海,張俊勇,等.經外踝截骨螺釘固定的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老年晚期踝關節炎[J].中華醫學雜志,2017,97(9):679-683.
[2]段小軍,楊柳.踝關節重度骨關節炎行關節鏡下踝關節融合術的臨床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5,37(3):220-224.
[3]欒彥軍,白東昱.踝關節融合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的療效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5,23(7):653-656.
[4]張博,王志為,任世祥,等.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踝創傷性關節炎的短期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25(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