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志,王晉安
永昌縣人民醫院,甘肅金昌 737200
院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疼痛是其主要癥狀之一,患者的疼痛直接影響著院前急救,采取早期鎮痛,能夠為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營造有利條件,更好地保障現場急救和途中轉運的順利進行,從而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1]。目前我國院前醫療急救模式多種多樣,正處在探索完善階段[2],院前創傷性休克的急救醫療水平也不容樂觀,亟待改善提高。該研究總結該院在2013年5月—2017年6月對142例創傷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中采取早期鎮痛,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該組研究所涉及的全部樣本對象均選取于2013年5月—2017年6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院前創傷性休克患者142例,在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60例,患者平均年齡(38.5±3.26)歲。
1.2.1 一般治療 出現疼痛患者采用常規的院前急救措施,平臥救護車,保持呼吸道通暢,有效地液體復蘇,有效的止血、監護儀監護。
1.2.2 強化鎮痛該組142例患者都處于中重度休克狀態。隨機均分為早期鎮痛研究組(71例)和對照組(71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給予常規院前救治,研究組則在常規院前救治基礎上加用早期鎮痛治療(哌替啶注射液50 mg肌肉注射),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及幅度,監護記錄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SpO2)。
采用主訴疼痛簡易分級法(VRS):①顯效:表情安靜,自訴疼痛消失。②有效:表情緊張,自訴疼痛減輕可以耐受。③無效:表情痛苦,自訴疼痛劇烈無法耐受。
觀察使用鎮痛劑后5 min的療效,分析使用鎮痛劑后15 min,早期鎮痛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呼吸、心率、平均動脈壓和血氧飽和度的差異及效果。
該組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資料分析,以[n(%)]的方式表示計數資料;以(±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分別行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從出現疼痛到常規院前救治的時間、年齡、性別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現將救治的142例患者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觀察使用鎮痛劑后5 min的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0%。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鎮痛后15 min呼吸、心率明顯降低,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明顯升高,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呼吸、心率、平均動脈壓和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呼吸、心率、平均動脈壓和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比較(±s)
指標 組別 基礎值 治療15 min后呼吸頻率(次/min)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血氧飽和度(%)研究組(n=71)對照組(n=71)研究組(n=71)對照組(n=71)研究組(n=71)對照組(n=71)研究組(n=71)對照組(n=71)22±8 20±6 106±15 100±12 60±20 65±18 66±15 70±10 16±5 12±4 80±5 95±10 80±6 70±10 90±8 80±12
創傷性休克患者對意外事故沒有心理準備,會生出憂慮、壓抑、消極等心理狀態,嚴重者可產生情緒休克。在院前早期鎮痛的同時,采取溝通、解釋、鼓勵、暗示等心理治療,消除不良心態,穩定紊亂情緒,可協助提高鎮痛效果。
院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疼痛是創傷后機體應激反應的一部分,消除和減輕疼痛,可以有效降低創傷后過度的應激反應,減輕不良反應,穩定傷情。院前早期鎮痛在患者轉運過程中,有益于保障轉運途中的安全,有利于病情在轉運途中的觀察、監測和救治。
①創傷性休克是通常的意外事故中比較常見的危急重傷病,該病病因多樣,發病突然,病情危重,常常誘發各種并發癥,致殘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3],嚴重后果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創傷發生后,多數患者意識狀態很差,呼吸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不穩定,常合并劇烈的疼痛,因此絕大多數患者病情危重,如若急救不及時、搶救措施不合理容易危及患者生命。在創傷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中,積極采取早期鎮痛,為患者的后續治療提供必要的保障,協助保護患者基礎的的呼吸和循環,盡量減少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阻止休克進一步發展甚至惡化。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對創傷性休克認識的加深,對急救技術的刷新改良,在院前急救過程中,選取恰當的治療方案和治療時機,更能有效提高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以及治療預后。
②疼痛是由各種傷害引起的一種不愉快的主觀感受,有著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疼痛被列入五大生命體征(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疼痛)之一[4]。在院前急救的過程中,創傷后疼痛,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影響了其接受救治。創傷性休克患者傷勢嚴重,病情變化快,在某些情況下,創傷導致的急性疼痛具有保護作用,但持久的劇烈疼痛對機體明顯有害,嚴重的創傷疼痛不僅沒有保護功能,還會導致異常的生理學反應,增加治療困難,進而產生精神上的損害,產生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由于強烈的疼痛、恐懼等不良刺激引起全身應急反應,大量炎性介質時放入血,會影響到神經、免疫、心血管、消化、血液等各個系統。過去認為麻醉劑、鎮痛劑和鎮靜劑等類藥物有降低血壓作用,影響對患者病情的評估與診斷,抗休克救治中不宜使用。JCI(國際醫療機構認證聯合會)是全球公認的醫療服務標準[5],在2000年制定了疼痛管理標準,指導醫生不要擔心鎮痛會掩蓋病情,讓醫生在判斷病情的同時對疼痛進行評估,掌握好鎮痛的適應證和時機,盡快為患者消除和減輕疼痛,減輕創傷患者的應激反應,并積極開始鎮痛治療和個體化鎮痛。最大限度的為創傷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營造有利條件,保障現場急救和途中轉運的順利進行,搶救患者的生命,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③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人權。鎮痛是為減輕或消除創傷后患者的生理損傷和痛覺刺激的應激反應。有研究顯示,使用鎮痛劑是安全、可靠、有效的[6]。在疼痛治療中,應首先竭力消除疼痛誘因,并積極采用非藥物措施治療。如病情需要鎮痛,用藥前要準確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保證合理有效的鎮痛治療。鎮痛治療強調適度原則,鎮痛過深或不足,都可能給患者帶來進一步的損害,鎮痛過深時,患者可表現為心率減慢、血壓偏低,鎮痛不足時,患者可表現為心率加快、血壓偏高。如使用哌替啶鎮痛治療時可產生呼吸抑制,大劑量使用時,還可導致神經興奮癥狀。因此在早期鎮痛治療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動態評估疼痛程度,及時調整鎮痛治療方案,避免發生不良事件。
根據目前我國院前醫療急救模式的主要特點,急救醫生應做好急救醫療服務體系的排頭兵,發揮專業醫護人員的院前急救優勢,在創傷性休克的院前急救過程中,有效使用早期鎮痛療法,緊密配合現場急救和快速轉運,改善院前創傷性休克急救現狀,提高其院前急救成功率以及治療預后,同步也減輕了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因此,早期鎮痛在創傷性休克院前急救中有顯著療效,同時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小蓉.嚴重創傷性休克的院前救護[J].當代醫學,2011,17(18):105-106.
[2]陸峰,李明華,吳德根,等.國外院前急救分類救護系統現狀及其在我國的應用展望[J].中國衛生資源,2013,16(1):74-76.
[3]杜春喜.創傷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46):137.
[4]趙曉丹,陳曉烽.綜合護理干預對胸部手術患者疼痛管理滿意度的影響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5,13(6):710-712.
[5]黃海.美國醫療機構評審與我國醫院等級建設的思考[J].醫院院長論壇-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5):59-63.
[6]陳敏,李小峰.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標準化搶救護理流程[J].護理學雜志,2013,28(1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