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其恭,馬琳,劉國江,蔣洪,宋輝
四川省宜賓骨科醫院骨科,四川宜賓 644000
在臨床治療中,踝關節骨折脫位為一種常見的關節內骨折,需積極恢復患者關節正常解剖結構,提高穩定性,保證功能鍛煉效果[1]。患者外踝部位骨質較松,傳統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手術中,一般將鋼板固定放置位置為腓骨外側,把持能力弱,螺釘短,易對患者外踝關節面造成損害。為研究分析踝關節后側入路結合后側腓骨鋼板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臨床療效,選取該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0例踝關節骨折脫位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0例踝關節骨折脫位患者為研究對象。20例患者中,8例患者為女性,男性患者12例,年齡范圍為21~75歲,平均年齡為(44.30±2.10)歲,8例患者為右踝骨折,12例患者為左踝骨折。13例患者致傷原因為交通事故,7例為高處墜落,20例患者均為新鮮閉合性骨折,手術時間距離患者受傷時間為5~11 d,平均時間為(6.20±1.12)d。
20例患者均進行踝關節后側入路結合后側腓骨鋼板治療,經過踝關節后側入路,顯露固定后踝骨折與外骨折,并分析患者臨床資料,觀察術后預后和并發癥情況,評價手術后踝關節治療效果情況。
1.2.1 手術方法 患者均取俯臥位,于患者踝關節部位鋪上消毒巾。于患者跟腱后外側緣縱切口,分離相關皮下組織,注意在分離過程中需注意保護患者腓腸神經組織和小隱靜脈,分離進入,進行結扎操作,腓動脈穿支,暴露患者韌帶[2]。患者外踝骨折與后踝骨折通過下脛腓后韌帶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下脛腓后韌帶未見損傷。應用半螺紋松質骨鈦釘進行固定操作,足拇指與腓骨長短肌腱牽向內側,復位外踝骨折,放置于管狀鈦板腓骨后方進行固定操作,行內踝切口,固定內踝骨折。
1.2.1 術后處理 患者術后,常規給予負壓引流操作,閉合患者切口,一般不進行石膏固定,防止出現感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根據患者病情給予相應處理。引導患者進行相應早期的功能鍛煉,主要包括足趾主動屈伸鍛煉及踝關節功能鍛煉等[3],在手術后可適當進行負重鍛煉,時間為4~6周后,術后12周可進行完全負重鍛煉,注意循序漸進,根據恢復情況調整鍛煉時間。
將所得數據輸入 Excel表中 (Office 2003),經SPSS 19.0統計學軟件實現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手術后,進行隨訪,并未發現患者出現皮膚壞死及切口感染,1例患者發生腓骨肌腱炎,所占比例為5.0%,主要原因為后方鋼板異物對機體組織造成刺激或手術過程中牽拉腓骨肌腱,取出后側腓骨鋼板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得到緩解。24周內,20例踝關節骨折脫位患者均骨折愈合。應用踝關節評分對患者的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后可得,20例患者中,1例患者效果為可,所占比例為5.0%,5例患者為良,所占比例為25.0%,14例患者為優,所占比例為70.0%,優良率為95.0%,效果理想,如表1。

表1 20例踝關節骨折脫位患者手術效果比較
近年來,踝關節骨折脫位發病率逐年升高,病情較為復雜,常常涉及后踝及外踝和內踝等部位,進行治療時,需保證固定良好,解剖復位,穩定性高[4]。
相關研究表明,踝關節骨折脫位手術方式的選擇對后期臨床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臨床應用價值高。在臨床治療中,踝關節骨折脫位為一種常見的關節內骨折,需積極恢復。患者關節正常解剖結構,提高穩定性,保證功能鍛煉效果。后踝骨折為復位固定難度較高的踝關節骨折,可能減少脛骨下關節面積,導致后踝骨折移動,影響關節面的受力情況,導致壓強顯著升高,影響關節功能。相關資料顯示[5],距骨若向外錯位1 mm,就可能減少關節面接觸,可顯著提高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率。在傳統治療中,后踝骨折若超過脛骨遠端關節面的30%左右,移位超過2 mm,建議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
目前,有文獻顯示,若后踝骨折塊面積大于脛骨關節面10%左右時,需先考慮進行固定操作,準確復位關節[6],防止關節內接觸應力改變,造成創傷性關節炎,提高并發癥發生率,影響整體手術療效,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傳統治療中,若患者發生外踝骨折和內踝骨折,一般進行雙切口手術,進行踝關節后側和踝關節外側術,但可能增加患者疼痛,造成患者軟組織損傷,手術時間較長。臨床上需尋找新的手術方式,在完成后踝手術固定操作后同時完成外踝手術固定。在傳統的手術中,鋼板固定放置位置為腓骨外側,但外踝部位骨質較松,把持能力弱[7],螺釘短,可對患者外踝關節面造成損害。患者踝關節部位組織較薄,進行縫合時,可造成患者相關軟組織張力增加,降低患者切口愈合速度。將腓骨鋼板放置于后方,進行踝關節后側入路手術,可有效避免上述問題,應用一個手術切口,完成后踝手術固定操作后同時完成外踝手術固定,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手術時間較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機體踝后組織覆蓋情況良好,發生感染概率低,切口愈合難度低。踝關節后側入路可導致腓骨肌腱炎,主要原因為后方鋼板異物對機體組織造成刺激或手術過程中牽拉腓骨肌腱,但取出后即可緩解。在該次研究中,經過手術后,進行隨訪,并未發現患者出現皮膚壞死及切口感染,1例患者發生腓骨肌腱炎,所占比例為5.0%,取出后側腓骨鋼板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得到緩解。由此可得,踝關節后側入路結合后側腓骨鋼板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后發生感染概率較低,并發癥輕微,有利于后期功能鍛煉。腓骨外側面與腓骨后面相比,腓骨后面更為平坦,放置管狀鈦板難度較低,操作較為簡便,無需進行較多塑形。后側放置腓骨鋼板,可有效防止出現骨折后方移位,起到有效支撐作用,提高穩定度,保證手術療效,利于后期功能鍛煉。在手術中,需由后向前固定螺釘[8],最大程度降低對患者外關節軟骨的損害,需選用較長的螺釘,長度最好在30~35 mm左右。另外,老年人由于機體骨質疏松,后側腓骨鋼板,固定效果較好,防止出現遠端骨折移位的現象,影響手術效果。在該次研究中,24周內,20例踝關節骨折脫位患者均骨折愈合。應用踝關節評分對患者的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后可得,20例患者中,1例患者效果為可,5例患者為良,14例患者為優,優良率為95.0%,效果理想。由此可見,踝關節骨折脫位中應用踝關節后側入路結合后側腓骨鋼板手術方法,臨床效果顯著,優良率高,固定強度高,臨床應用價值高。
綜上所述,踝關節后側入路結合后側腓骨鋼板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固定強度較高,可承受相關功能訓練,降低發生皮膚壞死和感染概率,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1]周炎,明江華,李亞明,等.經腓骨入路與后外側入路治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關節骨折的對比研究[J].創傷外科雜志,2017,19(5):343-348.
[2]李傳富,劉哲明,石仕明,等.聯合入路手術治療伴后踝骨折的踝關節骨折脫位[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4):380-381.
[3]梁曉軍,李毅,王琳,等.經腓骨后側入路釘板內固定在AOB3型踝關節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美中國際創傷雜志,2012,9(3):40-41.
[5]張文慶,胡小玲,黃和贊,等.PDS線內固定治療單純性外踝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9,19(7):1092-1094.
[6]De Vries JS,Wijgman AJ,Sierevelt IN,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ankle fractures with a posterior malleolar fragment[J].J Foot Ankle Surg,2015,44(3):211-217.
[7]岳曉東,張紹華,張海波.踝關節后側入路結合后側腓骨鋼板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3):271-273.
[8]Baird RA,Jackson ST.Fracture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fibula with associated disruption of the deltoid lig-ament.Treatment without repair of the deltoid liga-ment[J].J Bone Joint Surg(Am),2012,69(9):1346-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