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水成
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鄰水 638500
膝關節是人體內最大的關節之一,其具體結構相對復雜,而交叉韌帶是膝關節相關功能實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交叉韌帶對小腿的前后運動、內翻及外翻動作均會起到一定限制、控制作用,進而促使膝關節保持在一個穩定平衡狀態[1]。交叉韌帶是膝關節最為重要的穩定結構,對膝關節相關運動功能的實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股骨髁間窩與脛骨髁間隆起之間的一種鉸鏈式連接,對脛骨沿股骨向前后移位現象具有阻礙作用[2]。膝關節交叉韌帶主要包含前交叉韌帶及后交叉韌帶兩部分,其前后位置的不同對膝關節運動的作用效果也有所差異[3]。該次研究將該院于2015年2月—2017年2月接收診治的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患者42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MRI與CT的應用價值和優勢對比,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該院接收診治的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患者42例作為研究樣本,均為該院依據相關標準確診的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其中由于訓練致使膝關節損傷患者22例,占比52.38%,扭傷或跌倒致傷患者6例,占比14.29%,車禍等意外致傷患者14例,占比33.33%。閉合性膝關節損傷患者與開放性膝關節損傷患者對應例數分別為27例、15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1:10,年齡在21~39 歲,平均為(29.84±2.33)歲;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 12:9,年齡在 22~38 歲,平均為(27.52±4.42)歲。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CT檢測方式,觀察組采取MRI檢測方式。圖像掃描設備選擇超導型磁共振機及多層螺旋CT,首先完成機器設備對應參數的設定操作。隨后對兩組患者實施對應檢查操作,檢測范圍為患者雙側膝關節間隙中心線上下10 cm范圍內,并對患者實施雙側膝關節0°位置掃描,收集并整理患者的MRI影像資料及CT影像資料[4]。
觀察并比較兩組在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的應用價值,并對其治療優勢作對比分析。
在該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數據都將會被保存在Excel文檔中,并且將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期間將會用到SPSS 13.0統計學 軟件。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的方式來表達計量資料,同時對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使用[n(%)]來表示計數資料,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運用MRI及CT技術實施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后,發現重建圖像相比于解剖學影像,不存在顯著失真情形,可以有效實現可視化,三維立體感較強。經過測量可得ACL及PCL對應測量數值,如表1所示。其中ACL及PCL為三維重建測量數值,ACL’及PCL’為解剖學影像測量數值。

表1 ACL及PCL對應測量數值
膝關節作為支撐人體及具備運動作用的關節,組成結構相對復雜,且隨著年齡逐漸增加膝關節的運動能力會呈現逐漸衰退趨勢,因此,老年群體極易因摔倒而致使下肢膝關節發生損傷情形,膝關節損傷在老年群體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骨科病癥[5]。膝關節損傷患者通常會表現為關節持續性疼痛、腫脹及僵硬等一系列特征,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質量均會造成嚴重影響[6]。運動員及體力勞動者是膝關節損傷的多發人群,且男性患者普遍多于女性患者。膝關節損傷的傳統診斷方式主要包含CT檢查、X線檢查及核磁共振檢查3種,相關研究證實,核磁共振檢查方式靈敏度及特異性最高,借助于核磁共振方式對關節內實施增強掃描,能夠有效提升病癥診斷的準確率[7-8]。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接收診治的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患者42例作為研究樣本,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CT檢測方式,觀察組采取MRI檢測方式。研究發現,觀察組在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的臨床研究結果及治療結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將MRI檢測技術應用于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治重建中,相較于CT檢測方式,臨床治療結果更佳,優勢顯著,具有更加鮮明的應用價值。
[1]桂凱紅.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MR與CT的應用價值和優勢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4(3):438-439.
[2]門方禹.MR與CT在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療,2016,35(1):173-174.
[3]張艷梅.MR與CT應用于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8):195-196.
[4]歐建宏.MR與CT在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的應用對比[J].吉林醫學,2014(13):2828-2829.
[5]劉曉春.MR與CT應用于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22):103-105.
[6]黃旭.MR與CT在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15):56-57,58.
[7]鄭澤文.MR與CT檢查在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診治中的價值[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76-77.
[8]白延軍,李鐵豐,謝平坤,等.MR和多層螺旋CT檢查在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診治中的對比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7,22(4):78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