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中
正安縣人民醫院康復科,貴州遵義 563400
偏癱是指因腦血管意外、腦外傷、腦腫瘤等原因所導致的主要以患者半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臨床癥狀,主要體征包括失語、失認、情緒低落和視物不全為主,是一種半身殘疾疾病。在我國,因腦血管意外導致偏癱的患者每年約有200萬,而新發病例約為150萬,每年死于腦卒中的患者約為80~100萬,而存活的患者中有75%的患者致殘,并且,偏癱患者如康復后,在5年內復發的概率高達41%[1],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偏癱患者的死亡率、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應在早期給予其科學的、系統的康復治療,才能保證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機體健康。基于此,該文重點就康復訓練以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治療效果做研究,旨在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法,恢復患者的正常功能,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入院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84例,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卒中,并且所有患者的生命體征正常,無精神障礙疾病以及骨骼肌肉病變所導致的下肢功能障礙疾病。將8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為 54~79 歲,平均年齡為(63.5±9.2)歲。 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為53~80 歲,平均年齡為(52.4±8.9)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該次研究中,無中途死亡患者,無因個人原因不能繼續參與研究患者。
對照組僅采取對癥治療,未采取系統的康復訓練,而觀察組則采取康復訓練以及針灸治療:①臥姿的訓練,臥姿適用于臥床的偏癱患者,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從而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在患者側臥時,應使其患側肩部前伸,將患側肩部拉出,避免受壓和后所,同時伸直患者肘關節,將患者前臂外旋,指關節伸展,患側髖關節伸展,膝關節微屈,健側屈曲向前置于體前支撐枕上。②翻身訓練,主動翻身時,康復人員應讓患者取仰臥位,在患者軀干下墊2個枕頭,先被動的使軀干略向后傾斜,繼而鼓勵患者恢復其原來的側臥位,從而逐步擴大傾斜角度,反復的聯系此動作,直至患者能夠從仰臥位轉身呈側臥位。③上下肢康復訓練:上肢:患者偏癱后,患側肩關節下降、后縮,甚至脫位,早期開始肩部運動可防止發生肩痛和肩關節痙攣,同時誘發患側上肢分離運動,所以,在患者取仰臥位時,康復人員應將手放于患者腋下,將患者肩部上托,另外一手固定住患者患側上肢,緩慢的進行肩關節前屈、內收、外展、內旋以及外旋活動,注意不要用力牽拉以避免關節疼痛損傷。下肢運動:為訓練骨盆的控制能力,誘發下肢分離運動,用健側上下肢帶動不患側上下肢活動,患者可進行 “橋式運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雙手十指交叉,雙上肢上舉,雙腿屈曲,將臀部抬起,動作狀如拱形橋。下肢在做屈曲動作時,包括屈髖、屈膝動作時,患者的雙腳應踏在床面上。④坐位訓練,在床上時,應盡量讓患者坐直,背后放置枕頭,患側肘關節伸直,雙手十指交叉握于床前桌上,避免患側上肢懸吊與身邊,引起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的疾病。在輪椅上時,應指導患者軀干部盡量靠近椅背,背后放置枕頭或一塊木板以促使軀干伸展,患側上肢放在扶手或身前的桌子上,患側髖、膝、踝關節等進行保持直角。
針灸治療:在患者偏癱后早期(1個月內)采取體針治療,主穴為極泉穴、八邪穴、尺澤穴、合谷穴、內關穴,同時在患者下肢取伏免穴、髀關穴、陰陵穴,外加足三里、太沖、三陰交進行治療。頭陣取穴根據患者初中病灶而定,在患者病灶側面頂顳前斜線、后斜線部位治療。
在治療后6個月,根據下肢功能運動評分(ASIA)表對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A級:患者下肢功能完全損傷,脊髓功能損傷后無任何運動和感覺功能保留;B級患者下肢功能不完全損傷,脊髓功能損傷無運動功能而有感覺的殘留;C級,不完全損傷,但一半以上關鍵肌的肌力在3級以下;D級:不完全損傷,脊髓損傷后運動功能有所保留,一半以上關鍵肌的肌力在3級以上。E級:正常 運動、感覺功能正常[2]。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取率(%)表示,計量資料取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分別取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SIA評分對比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68,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期ASIA評分對比
偏癱患者在早期一般表現為遲緩性麻痹,并且沒有隨意的肌肉收縮,也不出現聯合反應,機體基本處于全面松弛狀態,相當于Brunnstrom恢復階段的1~2周期內。而早期康復治療的基本目的,是防止產生日后會嚴重影響康復進程的并發癥,包括肢體腫脹、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限等,爭取肢體功能盡早得到改善。針灸治療作為我國中醫的傳統治療方法,已經在腦卒中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對于偏癱患者,采取針灸治療能夠促進患者腦部血液循環,從而疏通經脈、調節氣血,在另一方面,還能刺激患者大腦皮質產生電活動,改善患者患側肢體周圍感覺向腦細胞的信息輸入速度和輸入量[3]。在該文研究結果處顯示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SIA評分對比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11.668,P<0.05)。由此可見,針灸配合康復治療對于偏癱患者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康復訓練以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能夠聯合的恢復患者下肢功能,避免肢體腫脹、下肢肌肉萎縮的發生,適合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羅佳.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J].醫學美學美容,2014(10中旬刊):646.
[2]殷敏霞,黃麗娟.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16):22,23.
[3]王金根,潘蜀.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55):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