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東
甘肅省白銀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甘肅白銀 730913
周圍性面癱俗稱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以面部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一般臨床癥狀表現為口歪眼斜,面部無法完成閉眼、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1]。患病人群不分年齡階段,大部分為一側,雙側面癱者較少,若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治療,則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并發癥[2]。該文著重探討針灸聯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周圍性面癱者92例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每組46例。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 20~65 歲,平均(42.55±5.34)歲;病程 2~15 d,平均(5.78±1.35)d;右側面癱 24 例,左側面癱 22 例。參照組男18例,女28例;年齡21~64歲,平均(41.74±6.21)歲;病程 2~10 d,平均(4.38±0.65)d;右側面癱 26例,左側面癱20例。以上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部位、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均進行常規治療:給予潑尼松 (國藥準字H31020771)、維生素 B(國藥準字 H12020396)及地巴唑(國藥準字H51020980)等藥物口服治療。參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單一針灸治療,以陽白、翳風、顴髎、下關、地倉穴為主穴,合谷、足三里、太沖、人中、和迎香為配穴。使用型號為0.35 mm×40 mm的針灸針進行平刺穴位,留針時間約30 min,1次/d,治療時間為21 d。觀察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同時進行康復功能訓練,具體包括眼部肌肉、額肌額腹、嘴唇肌肉、鼻部肌肉、顴骨肌肉、口輪匝肌、頰肌及笑肌等肌肉訓練。以上訓練重復7次/組,4組/d,訓練時間為21 d。
治療效果運用H-B面神經功能進行評測。其中,痊愈:所有面部區域均正常;顯效:張力正常,面部對稱,眼睛可進行閉合操作,口部稍微不對稱;有效:靜止時面部基本對稱,有輕度面肌痙攣、面肌抽動;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3]。肌電圖檢查結果運用肌電誘發電位儀(丹麥維迪公司Medtronic KEYPOINT系統)進行測評,包括面神經潛伏期(Latency)和面神經波幅(Amp)。
以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83%(45/46),顯著比對照組的 82.61%(38/46)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治療后的肌電圖檢查結果為:Latency(4.34±0.21)ms、Amp(1.35±0.16)mV;參照組的為 Latency(5.57±1.21)ms、Amp(0.45±0.60)mV。 觀察組顯著優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主要是由于病邪入侵面部筋脈、正氣虧虛,造成面部氣血不暢、靜脈難以舒緩,導致面部一側出現筋脈松弛,而另一側正常,從而形成口歪眼斜的癥狀[4]。
該研究中,給予觀察組患者采用針灸療法對其合谷、足三里、下關穴等進行針灸,通過針灸直接作用于患處,對患者的面部神經起到刺激的作用,改善面部神經的血液循環,因而起到祛水消腫的作用[5]。在針灸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康復功能訓練,通過對肌肉不斷訓練運動,有效刺激神經沖動,進一步提高面部肌纖維的收縮性和興奮性,最終達到加快恢復受損面部神經功能的目的[6-8]。周圍性面癱肌電圖反映的潛伏期延長或波幅降低,則表示患者的面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高,能夠有效反映出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病情狀況及治療預后。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83%高于參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的肌電圖檢查結果優于參照組,表明周圍性面癱患者應用針灸與康復功能訓練聯合治療后,患者的肌電圖潛伏期減短、波幅趨向回升于正常值,治療效果及預后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顯著優于單一使用針灸治療。由于受到時間與樣本的限制,關于兩組患者的護理方式等方面,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
綜上所述,對周圍性面癱患者應用針灸與康復功能訓練聯合治療的方法,有效提高患者的面神經功能缺損和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白云貴.針灸在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2):68-69.
[2]唐曉敏,丁銳,王奇.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8):2054-2056.
[3]袁愛紅,楊駿,李落意,等.針灸治療37例周圍性面癱及影響因素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3):643-644.
[4]秦峰,陸榮,俞生.針灸聯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及預后分析[J].陜西中醫,2015,36(12):1657-1658.
[5]劉銘,馬暉,富曉旭,等.溫針灸配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癱40例療效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8(1):86-89.
[6]劉桑,吳曉丹,林冠宏.針灸配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面神經麻痹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3):436-438.
[7]童兵.針灸配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面神經麻痹50例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2):85-86.
[8]張晴晴,王穎.溫針灸對周圍性面癱治療的療效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7,29(2):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