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
四川省什邡市馬祖鎮衛生院中醫科,四川德陽 618407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較為多見的疾病,臨床發病率高達60%。臨床有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Hp)是致使人體發生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肺炎、慢性胃炎和慢性潰瘍的重要病因[1]。發生慢性胃炎后,會給患者的正常飲食帶來較為明顯的影響,慢性胃炎治療病程長,治愈難度較大,直接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隨著慢性胃炎治療周期的不斷延長,容易使得機體全身系統或局部系統都出現免疫反應,若未得到及時有效醫治,可能會致使嚴重不良后果。此次為探討對幽門螺桿菌所致慢性胃炎患者應用中醫分階段治療效果特展開討論,現報道如下。
選擇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入院治療的70例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符合慢性胃炎診斷標準,且Hp均為陽性[2]。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5例;病例年齡 27~72 歲,平均年齡(45±4.5)歲。 觀察組中,男患者21例,女患者14例,病例年齡27~71歲,平均年齡(44±4.5)歲。排除有明顯胃出血、血液病的患者。對照組與觀察組年齡與性別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醫藥治療,選擇養胃沖劑、羥氨芐青霉素膠囊治療,養胃顆粒1包/次,羥氨芐青霉素膠囊0.5 g/次,3次/d,連用4 d,之后僅使用養胃沖劑治療,療程3個月。觀察組予以中醫分階段治療,第一階段中醫方劑構成:藿香9 g、厚樸9 g、枳殼9 g、陳皮 9 g、香附 9 g、檳榔 9 g、黃連 9 g、海螵蛸 12 g、川芎15 g、澤蘭10 g、前胡12 g;第二階段中醫方劑構成:麥冬 15 g、石斛 15 g、沙參 10 g、半夏 6 g、甘草 6 g、大棗五枚、竹茹10 g、白術15 g、黃連12 g;第三階段方劑構成:黃芪 19 g、黨參 15 g、炙甘草 3 g、茯苓 15 g、海螵蛸 12 g、川貝 12 g、黃連 15 g、甘草 12 g。 治療時,根據患者表現酌量加減,1劑/d,分兩次服用,治療3個月。
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除,經胃鏡檢查存在少量輕微慢性炎癥,胃黏膜活動性炎癥徹底消失;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經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病灶控制效果佳,胃黏膜炎癥有所減輕;無效:經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未獲得任何改善或者是出現了加重的情況。記錄經胃鏡檢查患者的Hp轉陰情況。
為保證此次研究準確性,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來完成該次研究的數據分析。兩組患者等級資料采用t檢驗,年齡、性別、例數以及其他基礎臨床計數資料以[n(%)]表示,研究結果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率,觀察組取得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細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轉陰率與對照組相對比,對照組Hp轉陰例數19例,轉陰率54.28%;對照組Hp轉陰例數18例,轉陰率51.42%;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照組在治療期間,4例出現并發癥,主要包括2例惡心,2例腹瀉;觀察組在治療期間,1例出現并發癥,僅僅是1例輕度頭暈。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幽門螺桿菌(Hp)是導致腸胃道疾病的重要因素,造成胃壁細胞破壞、胃酸分泌減少,引起胃黏膜發生炎性病變。臨床上大部分慢性胃炎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都有密切關系。幽門螺桿菌在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每年因幽門螺桿菌感染至胃炎患者高達90%[3]。慢性胃炎是一種具有極高發病率的胃病,發病年齡段較為廣泛,由于慢性胃炎病情發展比較慢,早期各組臨床癥狀比較隱匿,不易被察覺;因該病的反復發作,入院行病理活檢和纖維胃鏡來確診,方可被確認[4]。
目前,慢性胃炎主要是采用西醫治療,利用抗菌藥物使患者的Hp迅速轉陰,西藥治療對慢性胃炎有一定效果,但是,在治療期間,會出現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祖國醫學認為,在中醫范疇中,慢性胃炎屬于“胃痞”“嘈雜”“胃脘痛”“反酸”等范疇,發病因素與食積、血瘀、陰虛、寒凝、氣滯等存在密切相關性[4]。在對慢性胃炎進行中醫治療時,以理氣化痰、補充氣血、活血化淤為原則,中醫分階段治療正是以此為原則指導,第一階段以化濕理氣藥物為主,加入厚樸、枳殼、陳皮及香附等藥物,發揮藥物的寒熱平調、益氣補虛效果;第二階段以健脾和胃為原則,發揮麥冬、石斛、沙參及半夏益氣降氣、健養腸胃的作用,第三階段以強化體質,促進胃黏膜修復為主,通過黃芪、黨參、炙甘草及茯苓等藥物,起到調氣散結、保肝和利膽作用[5]。此次研究結果也表明:觀察組取得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說明中醫分階段治療對改善慢性胃炎臨床癥狀有重要作用,而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轉陰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其治療效果與養胃沖劑、羥氨芐青霉素膠囊在抗Hp的療效上近相似,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對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應用中醫分階段治療,效果較好,與西藥抗菌藥物作用相等,適合臨床推廣和應用。
[1]孟慶春.中醫分階段治療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40例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67):233.
[2]朱雙.化濕理氣方為主治療慢性胃炎近遠期療效研究[J].陜西中醫,2016,37(8):962-964.
[3]王曉林.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陽性的中醫分階段治療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9):3800,3802.
[4]孔維民.觀察中醫分階段治療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的效果[J].中醫臨床研究,2016,8(13):86-87.
[5]紀永紅.中醫分階段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63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