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第一眼見到張會明,高瘦清秀,一副黑邊半框眼鏡,透著一股學術范兒。交流之中你會發現他言談質樸又不失幽默風趣,思維敏銳又不乏平和近人。
2001年,張會明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其前身為山西大學堂,與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并稱為中國最早的3所國立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濃郁的學習氛圍,建筑系亦是建筑學老八校之一。在這里5年的專業學習,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闊別母校,他進入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集團,工作勤勉,設計出色,很快就擔任了上海分公司的總經理兼總建筑師。這是他成長最快的6年:他帶領團隊出色地完成了上海世博會沙特館方案到施工圖的設計,參與首都T3航站樓的導航塔國際投標并中標,又接連完成若干個國家級產業園項目,上海國家軟件出口基地、昆山浦東軟件園等項目,這些項目建成后皆獲得巨大的成功,在業界都有相當高的影響力。
2008年ZOE建筑事務所在上海正式成立,2011年張會明加入ZOE事務所,作為ZOE事務所執行董事和首席設計師。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在北京設立辦公室,并擁有了一支由30人組成的強大設計團隊。其業務涵蓋商業地產、工業地產、旅游地產等產業地產項目以及城市規劃等領域的研究和創新設計。迄今為止,事務所的項目年表上已經有80多個項目完工和在建。事務所的發展和每一個項目的成功都離不開張會明堅定的信念、對地產市場敏銳的商業洞察力以及對設計的嚴格要求。自張會明加入事務所以來,他展露出來非凡的設計才華和決策能力。同時很多年輕建筑師也在他的帶領下成長起來,成為事務所的設計骨干。
工作之余,他會結合多年建筑經驗,總結設計方法,先后完成了《探究建筑空間組織方式——論單元空間的重復與組合》《建筑中的特別元素——論橋與建筑》等系列文章,發表于國家專業核心期刊《建筑學報》并受到業內的廣泛認可。他說,文章是水到渠成的事兒,自己操刀的每個建筑都有思想,現在只是把它們付諸紙上。
上海有艘“月亮船”
2016年10月8日,上海世博會沙特阿拉伯館正式關閉。那艘保存了6年、高懸于空中的“月亮船”,作為最后一個國外展館完美謝幕。
位于世博園A片區,在150棵棗椰樹的環繞掩映下,“月亮船”似一個樹影婆娑、沙漠風情濃郁的空中花園。在世博會期間,它共接待游客438萬人次,曾一度創下觀眾排隊時間長達9小時的紀錄。
沙特館的招標采取了國際招標的形式,與20多個國際頂尖同行同臺競技,從43份方案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冠,這離不開張會明提出的諸多建設性設計思路。最終的成功令作為主創之一的張會明甚是欣慰。
“月亮船”本源于古老的沙特神話。在設計過程中,它被重新賦予了特殊的思想含義,它所承載的是中國—沙特阿拉伯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建筑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正確地處理難點的方法。“月亮船”造型獨特不規則,90%墻面為不規則曲面,為施工圖的設計帶來了非常大的難度。為此,張會明帶領團隊深耕不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最終沙特館如一艘迷人的月亮船呈現在世博園中,備受矚目。
沙特館每一處設計都融入了建筑師的巧妙構思,火爆的參觀人數是群眾給予沙特館不爭的榮譽。國際展覽局最佳展示金獎、中國勘察設計協會設計行業建筑工程獎二等獎、智能建筑獎一等獎則是該場館在專業領域內實力的證明。同年,張會明作為設計主創很榮幸地受邀赴沙特進行訪問,并得到沙特王子阿布杜勒·阿齊茲殿下的親自接見。張會明說,這次成功的方案設計不是個例,而是中國建筑師在國際舞臺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能夠和國際頂尖的設計團隊同臺競技,中間歷經的是漫長的積淀與長久的鍛煉。
以建筑服務城市
除了飽含觀賞性的展覽式建筑之外,實用性城市建筑更多作為服務城市的基礎建設而存在。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T3)航站樓主樓由英國諾曼·福斯特建筑事務所負責方案設計,建成后成為北京游客吞吐量最大的機場。為滿足飛機起降的功能性需求,建造導航塔臺被提上日程,而如何處理主樓與塔臺之間的關系,使兩者共存不突兀成為該設計的焦灼之處。在國際招標的過程中,張會明團隊提出借鑒光影的藝術效果,將塔臺打造成航站樓的“一縷暗影”。該概念設計成功中標,造型優雅大方,與航站樓交相呼應的導航塔最終誕生。航站樓與導航塔臺高度的相似性,使它們恰如其分地融為一體,同時也并不妨礙二者主次的呈現。
項目竣工之后,伴隨贊譽而來的還有國家建筑學會60年創作大獎、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銀獎的榮譽。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系我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國家級最高獎項,旨在獎勵優秀的工程勘察、工程設計等,但設立數年來尚無金質獎產生。
事實上除去導航塔臺的設計,張會明不乏諸多城市標志性建筑作品。“德國SAP中國研究院”“北工大軟件園”“美國GE大連總部”“大寧國際商業廣場”等均受到了部級表彰。
創新型產業園
軟件產業園區的發展代表著軟件產業的起承轉合,設計兼具觀賞性和應用型的建筑成為時代的新生要求。這類建筑要把握產業規律,提升產業環境、效率,從而使建筑設計與產業功能相配套,更好地服務與人才、產品產出。
北京鴻坤金融谷位于北京市西紅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園區依托區域產業發展優勢,同時借助政府扶持契機,致力于打造適合成長型企業發展的優勢平臺,力爭形成以中小企業總部經濟為特色的“總部功能平臺”。誓做“產業硅谷”,它完成了從單一產能模式到功能齊全、配套與服務完善的綜合性“微城市”園區的轉變。在該項目設計之初,張會明領銜技術團隊首次運用了“雙生態”的綠色設計理念,即將產業生態和綠色生態相結合,實現真正的雙生態“綠色氧吧”辦公空間。2014年竣工的示范樓,以其造型標識性好,一度成為三星建筑的新典范,亦是國內總部級產業園建筑的綠色先鋒。
ZOE事務所近年來對于產業園區的覆蓋范疇遠不止此。“北京鴻坤七星長安”“重慶天海星茶園產業園”“西安數碼工坊”“重慶水土產業園”“天津168智慧中心”等產業園項目都是張會明及其團隊優秀的代表作。高超的設計、出色的領導能力是張會明促成項目產出的根本,而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則使其團隊經手的每個項目都得到優質的市場反饋。在市場的苛刻考驗下,這些產業園成為最具商業價值、最具生活價值、最具城市價值的產業地產代表的成功案例。
靈感源自生活
“生活需要激情,設計同樣需要激情。”“創作不等同于制作,它有著特異性和唯一性。一方面需要清晰明了的思路,另一方面專業的建筑素養、藝術素養也是設計師需要具備的。”技術性與藝術性是兩個不同的范疇,而兩者恰恰在建筑設計上交融、統一。張會明明確指出,設計是多學科的綜合,并無捷徑可尋,時間與實踐缺一不可。
把美或不美,留給欣賞者評判,時代應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張會明認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建筑不能以簡單的美丑來定義、劃分。建筑的更替往往代表了時代的流走,土木被賦予年代的烙印,房子是建筑思潮成長下的產物。“借用哲學的思想‘存在即合理,建筑即便存在爭議性,人為地否定其建造價值也并不恰當。”
以一個建筑師的角度,張會明有他獨特的設計觀、價值理念。而身為企業CEO、公司管理者,能否激發團隊的創作潛力,被他視作衡量自身能力的準繩、標尺。抓得緊全局也能放手局部,知人善用,并以建設環境服務定位企業文化。“對于設計類公司而言,管理不等同于束縛,反而理應想方設法地去調動團隊的創造熱情。”任何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領導起到的是方向性作用,真正依仗的是團體,是集聚的智慧。
時代風云變幻,建筑該如何走、走向哪,張會明的思考從未中斷。致力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他期望未來能搭建一個能發揮設計師價值的行業平臺,讓業界同行者能夠匯聚一起交流思想、分享理念,使中國建筑業逐鹿國際,更具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