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川 嚴李宏
[摘要]針對軟件行業技術更新和用人單位崗位能力變化,提出了專業創新課程建設的思路,闡述了創新課程實施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終身職業能力素養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創新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崗位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12-000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0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學習方式,同時也改變著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具有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之一,而達到此目的,必須開設創新教育課程,并對創新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將教育教學重點轉移到技能和創新教育上來。
一、軟件行業技術變化和人才需求分析
軟件信息服務產業是國家重點支持行業,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國際貿易結構優化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戰略作用。
為適應軟件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專業教學人員走訪了無錫NITT服務外包學校、江蘇微軟技術中心、江蘇遠望神州科技有限公司、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等企業和院校,確立了軟件技術專業的就業崗位群。在對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基礎上,確定了行為領域和學習領域,據此構建了專業課程體系,軟件專業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一)軟件編碼崗位
典型工作任務:實現功能模塊,編寫C/S應用程序,編寫B/S應用程序,搭建企業平臺。
行為領域:熟悉相應開發語言,操作相應開發工具,能夠按照項目書要求完成既定目標的程序代碼編程,調試程序和排錯能力,單元測試。
學習領域:數據庫系統設計與項目應用,C#程序設計,ASP.NET應用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Java高級編程技術,JSP程序設計,Web高級編程技術,基于SSH框架應用開發,移動應用開發,移動應用項目實戰。
(二)軟件測試崗位
典型工作任務:測試計劃,系統集成測試,系統功能測試,系統單元測試,編寫測試報告。
行為領域:執行測試用例,使用測試工具進行測試,搭建測試環境,理解系統流程功能。
學習領域:軟件測試,軟件工程與項目管理。
(三)軟件服務崗位
典型工作任務:軟件安裝部署,編寫軟件維護計劃,編寫軟件維護報告,編寫軟件推廣計劃,軟件使用用戶培訓,軟件使用,數據維護。
行為領域:溝通表達能力,計算機操作基本能力,數據庫管理維護,計算機相關設備的操作,進行技術推廣。
學習領域: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計算機網絡基礎,軟件行業規范。
軟件技術專業畢業生主要職業面向有:ASP.NET軟件開發工程師、Java軟件開發工程師、移動客戶端開發工程師、軟件測試工程師、產品支持與維護等相關崗位。
二、創新課程建設開發
面臨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日益全球化,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除了將人才培養規格定位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還應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持續學習能力、溝通交流等綜合能力,為此必須進行專業創新課程開發和建設。
(一)基于系統化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
圍繞軟件項目開發過程所需崗位的實際職業能力進行分析、歸納為行為領域、學習領域,系統構建符合實際崗位需求的專業創新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以軟件編碼、軟件測試、軟件服務三個崗位群展開。遵循“碎片化資源、結構化課程、系統化設計”的原則,將項目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融入項目開發實現的各個階段,設計成最小學習素材,以微課視頻、項目學習素材、練習題庫等形式存放到專業教學資源平臺,為師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和創新實踐活動,以此培養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
(二)新技術發展和應用課程開發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融合國內軟件行業、企業專家意見,適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開設了《移動應用開發》、《虛擬現實開發與應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應用》等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以此拓展學生視野,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三)終身職業能力素養課程開發
職業技能和素養培養可以解決學生的目前生存問題,滿足當前就業需求,但學生后續發展更取決于學習創新能力和職業理想。在工業4.0的新時代,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更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既要教會零碎化的專業技能,更要培養適應崗位群所需要的綜合能力。
本專業以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具有項目組長潛力的人才為培養目標,開設了《職業素養禮儀》、《就業創新指導》等課程,利用師生工作室開展創新項目研究、技能競賽、社團交流等活動,充分挖掘人的潛能,為學生提供各種發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如:軟件技術專業開展了虛擬機器人競賽、機器人研發、3d打印等。
三、校企合作開展創新課程資源建設
課程創新旨在提升教與學的品質,即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方式互動性、教學過程游戲性。針對當前高職學生個性強、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差距大的特點,需要有一個學習平臺將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借鑒新加坡職業院校課程開發經驗,在創新課程開發中,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為課程開發委員會成員,以實現靈活設置課程,實現學校和企業“零距離”對接。
(一)企業參與課程資源建設
為保證課程資源庫的建設符合企業產業發展和企業人才的需要,在項目課程實施過程中,依照信息技術服務標準、企業規范,校企互動聯合構建專業教學課程資源庫。
與微軟技術中心、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創智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辦學。遵循共享共建原則,優化課程教學資源。以超星公司的泛雅教學平臺為依托,開展課程資源庫建設。內容包括:課程標準、單元教學方案、授課計劃安排、教學視頻、教材、題庫、項目庫和素材等資源。以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為核心指導思想,集精品課程與慕課建設、教學成果展示、教學資源管理、教學評估于一體。以“平臺+資源+服務”為基本研發理念,整合超星資源庫、互聯網資源、學校資源與個人資源,支持師生互動,輔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老師教學效率、優化學校教學管理,提升教學信息化水平。
(二)師生分享教學經驗和成果
學生在線聽課、在線測試、提交作業、上傳下載資源,分享學習心得,討論學習問題。教師能夠通過平臺共享資源,在線備課、在線上課,研討教學方式,學習優秀的教學經驗。
四、創新課程實施
傳統的知識講授方式已經不適應創新人才培養要求,探究式、實踐式和合作式學習方式,通過系統化的項目實踐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識,并在項目階段任務中讓學生使用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學習能力。
(一)借助教學平臺實現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實踐
借助超星泛雅平臺,以圖、文、聲、像等多媒體技術,展現老師、學生科研項目作品,以此激勵學生學習的激情。學生能借助電腦、移動通訊設備方便地獲取講稿、教案、教材、微課視頻、題庫、項目庫、素材等資源,進行課后預習和復習。
遵循“綠色教學”的理念,在課堂上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每堂課拋出項目相關的主題研究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查找資料,提出設計方案,并動手實踐。針對出現的問題,有的放矢講解相關理論和知識,以此引導學生知道所以然,實現專業知識技能和人文素養的同步提升。
老師轉變角色,成為組織者、引導教學活動開展,在學生分析討論形成方案后組織分享討論成果,交流完善項目實施方案,引導繼續完成項目的思路。這種課堂教學方式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項目訓練中學習掌握專業技能,同時有益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的綜合發展,提高課堂效率。
(二)以項目為載體開展課外科技活動
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務必推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此時教師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需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創造、創業中學習,形成“引發興趣意一激發創意形成設計一制造產品”的學習循環過程。
通過專業老師指導的專業團隊項目訓練,使團隊協作精神得到加強,提高了學生問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人文、科學素養相統一,得到“真、善、美”的啟迪。
(三)立足創新課程創建創新型第二課堂
高職院校專業社團要突出“技能+創新”特色,即專業社團建設要與專業創新課程緊密結合,把學生提高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作為社團的主要內容,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學習的興趣。在第二課堂活動的過程中,一定期舉辦校企合作杯技能競賽,二長期組建競賽團隊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技能、創新創意創業大賽等等。通過技能競賽來激勵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興趣,提升第二課堂的專業技能水平,反輔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
(四)以創新課程為依托,提高學生“三意識、三能力”
近年來,計算機科學系以堅持以創新課程為依托,以第二課堂為載體,建立了一課一二課一專業社團一競賽團隊的選拔梯隊。比如,計算機科學系以技能競賽為能力培養突破口,組建了機器人研發工作室、愛思科技、起點網絡工作室等專業社團,并在各類大賽中榮獲了較多的榮譽。2016年獲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tac三等獎,江蘇省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獲三等獎;2014年榮獲全國大學生硅谷創業大賽優秀獎,第十屆“博創杯”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物聯網設計大賽特等獎,第五屆江蘇省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三等獎,無錫市大學生創業能力大賽中“完美科技”創業團隊項目榮獲特等獎。
(五)課程實施考核評價
鼓勵學生圍繞所學專業進行創業,明確了創新課程學分認定及減免辦法,建立了多級考核評價機制。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分階段通過觀察、書面答辯、技能測試、平時測驗等方式進行考核,及時理解教學質量,調整教學實踐方式和內容。
期末階段,使用筆試,項目綜合答辯、學生項目小組和組長自評等形式考核學生參與項目分析設計、團隊合作和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階段,由企業工程師進行項目綜合實訓和職業素養培訓,除了完成專業實訓項目外,重點考察學生在實訓實習期間行為、紀律、工作態度和鉆研精神,團隊協作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外,學校建立了相應的激勵制度,將競賽獲獎、完成企業工程項目、獲得技能證書納入學分管理,有效地激勵學生創新熱情。
五、結語
專業創新課程建設需要及時收集分析梳理行業企業信息,緊跟產業技術發展變化,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模擬項目化工作場所,讓學生在生產工作環境中學習,以掌握操作技能。引入企業技術實踐能力強的工程師任兼職教師,建立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和考核機制,確立“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注重實踐”的創新創業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