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飛+姜云峰
[摘要]創意寫作把文學教育與文學實踐有機融合,用創意思維的培養來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其立足于傳統寫作資源,吸收現代表達特征,提取文學創作中的“可教”內容來培養現代“寫家”,從而更好地培養適應新時代趨勢的寫作人才。
[關鍵詞]創意寫作;作家;互聯網+;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12-018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8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隨著國內幾所著名大學陸續開設創意寫作相關課程或專業后,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逾百所高校相繼跟進。創意寫作這個起源于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舶來品引發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討論。
一、現代作家的內涵變化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文章被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擁有超俗的地位。因而寫作過程也一直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它只被少數天才——作家所掌握。作家借助出版業獲得傳播話語權,其作品甚至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引領社會風氣,因此他們往往被視為知識分子的精英代表。慢慢的,作家這個稱謂流于溢美,隱含著一種優越感。但如本雅明所言,機械復制時代的靈韻消散。當下,創意寫作似乎要將寫作從神圣處拽下,消除它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消弭社會對它的崇拜感。作家工作坊這個培養模式的名稱也讓人產生并不美妙的聯想,似乎“作家”將被批量化地“生產”出來。這一猜想讓人們驚懼不已,對商業價值的追求是否會挫傷作品的藝術價值?這些現實問題成為人們的普遍擔憂。
“傳統的中文系基本上都不以培養作家作為自己的學科培養目標,而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創意寫作專業也并不以培養專業作家為主要方向和目的。”北京大學中文系黨委書記金永兵指出,創意寫作專業是“傳統作家成長的平臺”和“為文化創意產業培養優秀的‘寫家”。其實,“寫家”概念的提出正是幫助大眾理解創意寫作這個新名詞。他區別了“傳統作家”和“寫家”兩類群體,前者是用來尊重在歷史語境中社會對作家群體所積淀的情感認知,而“寫手”則作為“傳統作家”的一個現代轉身,其描繪了“現代作家”的面貌形態。這里核心問題是“作家”這個概念的內涵早已悄然變化。在當下語境里,擁有作家身份的群體變得廣泛,既可以指人們熟知的作協會員、亦或網絡寫手(作家)、也可以是專欄撰稿人、編劇……更多時候,一個現代“寫家”身上所擁有的標簽是眾多的,可能同時兼顧以上所列舉的身份。
“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對方。”傳統產業在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上屢遭詬病,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呼聲日益高漲。文化創意產業能提供大量文化類產品或服務,為傳統產品增加文化附加值,對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區域競爭力有著很大的潛力。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明確對文化出口企業的稅收優惠,如現行的財稅[2014]85號文等。“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目標。文化產業壯大發展的需求離不開新型人才的匹配與支撐,當前建設文化大國的訴求急需儲備大量富有創造性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創意寫作在高校應運而生,其目的正是要體系化地培養現代“寫家”,即文化產業人才。
二、現代性的書寫要求
創意寫作關注現代“寫家”的培養。不同于對單一化文學作品的追求,創意把寫作置于更廣闊、多元的創作空間。其打通原先文學教育與文學實踐的壁壘,對各寫作要素進行重新排列,依靠人的創造力,借助高新技術,對文化資源(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資源和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和提升,從而衍生無窮的可能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種資源重置重組的趨勢更加顯著。“文學創作從傳統的“深度模式”向“廣度模式”轉變,科技創新對文藝創意的影響遠勝于傳統時代”。文學文本也超越了文學作品的狹窄范疇,跨媒介地向廣播、銀幕、互聯網等領域投射轉化。在文化娛樂需求的基礎上,以文化價值為核心,以科學技術和現代媒介為支持,文化生產、傳播與消費鏈條逐漸成形。學界也正進行一系列的文學實驗積極介入、適應這個趨勢。如北大邵燕君等人推出《網絡文學研究與創作》選修課,讓學生分別在起點、騰訊等網絡平臺發布連載小說。
“復興母語的創造性書寫也是現代人的使命”。創意寫作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保護與激發個體的思考能力與表達沖動,也給高校課堂帶來重大變革。誠然,創業寫作或許難以系統地培養出類似傳統作家的人才,但它盡可能地把文學創作中“可教”內容挖掘出來,彌補學員在綜合素質知識結構上的短板。正如上文所說,創意寫作是一個“成長平臺”。作家劉震云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研究生班”的授課老師,他認為:“一個作家可以不上大學,但上了大學,對這個作家能走多遠,還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意協作通過技巧學習和創作訓練來提升個人的寫作能力,從而減少寫作者自我摸索的階段。
三、創意寫作的市場現狀
發現與挖掘寫作本身的無限可能性,創意寫作的提出與實踐是對當前寫作的公式化、程序化和模式化的背棄。不同于創意寫作是一個外國概念本土化過程的觀點,曹文軒認為其是中國特定語境下的產物,是中國社會的內部原因使然,要用創意這一思想武器來對目前寫作模式的僵化,尤其是對中小學作文模式的打破。當下,公眾的、基礎性的文學實踐教育只有學生階段被疲于應付的考場作文訓練,其迷信于所謂的好詞好句,產生了辭藻堆砌與虛情假意的癥狀。在既有形勢之下,創意寫作的全面鋪開受到不少阻礙,因而先在大學進行學科化、專業化的“寫家”培養,繼而向中小學生輸送必要的輔導師資。這種自上而下的培養模式是切實可行的。
這里,創意寫作的“道”、“技”和“藝”的關系處理格外重要。創意寫作的“道”是務虛的文學理論和創意思維,“著重研究‘創意心理及其寫作規律”,通過分析事物的內在邏輯與發展規律,在紛繁復雜的文學作品中抓住最本質、最關鍵的問題,建立起不同事物之間的新聯系。“技”則是務實的寫作應用型技巧,具體來說就是關于技巧運用的各種知識,其來源于對寫作經驗的總結,多應用于類型化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模式化。“藝”是適應時下表達趨勢,如當下扁平化的視覺設計,語圖融合的媒介融合等,只有創作出符合時代審美趨勢的作品,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與歡迎。
但創意寫作的根本是為了打破當前寫作固化的格局,但其也可能形成一種新的固化危機,使之淪落為了創意而創意的模式,忽略了對“道”、“藝”的追求,而沉溺于對“技”的追捧。法蘭克福學派學者西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等人提出“文化工業”的概念,指出大眾文化產品的標準化、程式化和庸俗化的弊端。“消費者認為他被滿足的這些需求,都是社會預先規定的,他永遠只是被規定的需求的消費者,只是文化工業的對象”。所以在創業寫作“熱”之下,必須保持冷靜與清醒,我們培養出的人才不是用來滋養“文化工業”,而是為了服務于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也”。在創意成果的轉化中,我們發現資本市場更依賴對“技”的模仿。隨著從韓國引進的親子真人秀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的火爆,大批如《爸爸回來了》、《人生第一次》等同質化節目集中涌現。無論是模仿抄襲、直接引進,還是合作制作,我們更期待中國文化產業獨立原創的到來,創意寫作的“道”和“藝”是需要深根于自身敘事傳統,結合現代表達特征來進行有效的當代創作。像昆曲青春版《牡丹亭》、3D動畫電影《大圣歸來》、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基于傳統藝術、尋求當代表達的文藝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