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新疆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教育的實施背景和現狀,揭示少數民族地區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教育所面臨的“招不滿,下不去”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滲透式教師職業認同教育”的觀點,為民族地區美術教師隊伍人員不足的問題提供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新疆;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困境;滲透式教師職業;認同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12-001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0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政策與困境
為緩解新疆地區農村、雙語中小學及學前教育師資匱乏的現狀,自治區黨委決定于2010年起在全疆實行免費師范生教育并制定相應辦法,在疆內6所高校招收免費師范生。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定向培養免費師范生”定向就業面向農村學校。加強音、體、美等緊缺專業師資培養工作。從2012年起,針對音、體、美專業師資“招不上、下不去”問題,依托駐地師范院校和中等師范院校,培養專科、中師層次音、體、美專業雙語師資。
自2007年國家制定免費師范生的相關政策以來,新疆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招不上,下不去”的問題也相繼出現。如何解決此類問題?一方面,政府應完善政策,并加強招生前政策的全面宣傳力度,同時,更應完善和保障畢業生就業后的各項政策、制度。另一方面,相關高校對人校后的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有針對性地培育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使得學生在思想上對教師職業能夠充分理解和高度認同——教師職業認同,是其畢業后主動選擇教師職業,終身從事教師職業的基礎。
二、對策
(一)政府層面——完善政策
1.政府應全面做好高考前的招生宣傳工作,把好人口關
其一,建議政府應該在高考前加大宣傳政策的力度。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做覆蓋式宣傳。并把免費定向師范生政策中的權利和義務向學生們重點加以講解和分析,突出該項政策的深刻意義以及政策對師范生們自身發展的好處,從而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祖國偏遠地區的教育事業中來。其二,建議各高校在高考前采取測評加面試的方式招生,可建立“免費定向師范畢業生從教意愿綜合測評體系”,測評后再面試,然后,將測評與面試成績綜合起來選拔從教意愿高的考生進人免費定向師范生的行列,從而把好入口關。也可嘗試在大一學期結束后,選拔有志于去農牧區任教的學生,給予免費定向的政策支持。
2.增加偏遠農牧區免費定向師范生的工資和津貼
目前,我國教師的工資制度還不成熟,存在嚴重的地區差異、城鄉差異,發達與不發達地區的差異。不利于激勵教師到欠發達地區任教,更不利于教育的均衡發展。建議建立專項教師津貼補貼機制,從而鼓勵免費定向師范畢業生到偏遠農牧區工作。
3.制定政策,做好免費定向師范生的職后教育工作,加強交流
多數新人職的青年教師,在不斷的授課過程中會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應該“充電”的地方。并且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免會遇見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因此,教育部門及畢業院校應及時了解免費定向師范生的思想和心理變化,加強交流,解決困難。更重要的是組織他們參加教研活動,利用一定時間對其做有效的職后繼續教育工作。
(二)高校層面——創新培養方式
師范生自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是其從事教師職業最為持久的情感源動力,是一個人進入教師隊伍時最為基本的心理準備。傳統的有關教師職業認同相似的觀點本是學生在心理學課程中學習的概念。但是,實踐證明,學生難以將此概念與自身專業進行有效的聯系。“滲透式教師職業認同教育”倡導“跨學科”的創新教學方式。主張將教師職業認同的理念滲透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從入學到畢業。讓“準教師”持續了解、認識、感知教師職業認同,體會這份職業帶給自己的收獲與尊重,從而熱愛教師職業、認同教師職業。自愿選擇并從事教師職業。
1.概念梳理
國內學者孫美紅、錢琴珍認為:“職業認同”是指一個人從內心認為自己從事的職業有價值、有意義,并能從中找到樂趣。王傳利、薄艷玲的觀點認為:“職業認同”是心理學的概念,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所持有的良性評價。“教師職業認同”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指的是一種“過程”,其二指的是一種“狀態”。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是指師范生(準教師)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同,同在職教師一樣,它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狀態。從過程上來說,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形成過程也是其教師角色不斷學習并形成的過程;從狀態上來講,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是指師范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知、情感、意志、期望及價值觀的程度和狀態。滲透式教師職業認同教育是指將教師職業認同的教育貫穿在師范生所有教師教育類課程中,有針對性地培育師范生不同專業、不同群體的教師職業認同。從而讓學生在思想上能始終意識到自己的專業學習目標,并且在高校學習期間就能很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教師職業認同。
2.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滲透式教師職業認同”的培養方式
(1)課程設置——設置“創新的、接地氣的”美術教育類課程
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課程設置及實習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常規的師范教育在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存在著課時安排欠合理、課程面設置較窄等問題,在教學方法上,更是脫離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理論性過強等一系列問題。建議相關高校在結合中小學教學實際的情況下,大膽創新合理設置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的課程面,建立起聯系中小學教學實際的大學美術教育類課程。例如:可以開設類似于中小學美術教師“名師講堂”的系列講座課程。邀請當地優秀的中小學美術教師,尤其是畢業于本土高校后,逐漸成長起來的優秀中小學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漢族等美術教師,回母校為師弟師妹們做講座。講座的內容圍繞“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經驗、工作體會。中小學的教學內容與大學的課程之間的聯系是什么,如何自己對這些內容做思想上的銜接?自己的成長經歷。這份職業帶給自己了些什么,為將來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大學期間應該如何計劃學習,自己的經驗是什么”。讓每一堂課都能帶來新的正能量和感召力,尤其是在這些教師身上因為熱愛教育事業而散發出的教師職業認同。從而讓“準教師”們在不斷了解教師這份職業的基礎上開始感受與體會這份教師職業認同。
(2)課程內容——在美術教學論課程內容中融入中小學教材與本土民族民間美術文化
長期以來,高校美術教育教學論課程普遍存在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教學內容脫離中小學教學實際等問題。學生對專業理論課程不但不感興趣,而且時常會有抵觸情緒。認為只要把畫畫好就是學好了美術教育專業。這使得他們的專業學習目標不明確,更無從感知和建立美術教師的教師職業認同。建議美術教育教學論教師通過將中小學教材融入教學論課程以及在美術教學論教材中融入本土民族民間美術文化的方式,改變這些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任課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論教材中的一個大標題或一個知識點,將中小學教材內容融入其中。
(3)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參加當地中小學美術教師的教研活動
簡筆畫和三筆字是美術教師的重要教學基本功,是高師美術教育類課程中的教學內容之一。據調查了解,許多地區中小學美術教師的教研活動每學期都在有效開展。內容涉及研究交流教學方法、講課比賽、簡筆畫、三筆字等。在中小學開展相關教研活動的同時,如果能有所選擇的讓“準教師”們也參與其中,跟著經驗豐富的前輩們學習他教學的方法與經驗,不但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方法和途徑變得靈活多樣,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可以強化學生的“準教師”意識和教師職業認同的意識。
(4)教學比賽——舉辦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的講課比賽活動
為促進“準教師”們的實踐能力,在實習前和實習后分別開展講課比賽活動。讓學生體會實習前自己在講臺上的青澀和教育實習給自己帶來的在講臺上的教學經驗與自信。從而讓學生認可、認同教師職業。
(5)教學實習——重視與改進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的實習與支教工作
Smith和Goldron通過推論和理論分析的方式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講,課堂教學實踐是教師職業認同形成之單獨途徑,教師職業認同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得以培養和構建。因此,教學實習活動對于師范生教師滲透式職業認同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在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形成的過程中,期望與角色具有明顯的沖突性。換句話說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差距,理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理想往往會在現實中遭遇打擊。這種沖突性只有在現實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得以解決,從而順利實現角色轉換,“職業認同的形成經常呈現一種斗爭,新教師必須弄懂不斷變化、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觀點、期望和角色,因為這些觀點、期望和角色是他們必須面對和適應的”。因此,有必要保證和有效調整“準教師”的實習時間,從而讓“準教師”有充分的時間體會角色轉換,在感受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其教師職業認同。在實習時間上,建議每年都應該做適當安排,例如,大一實習一個月,大二實習兩個月,大三則按照現有的半年支教正常進行。并還需定期培訓、走訪實習指導教師。同時結合組織有意向的學生在寒暑假期間進行“走基層,訪生情”的活動。全方位提升美術免費師范生的實踐能力與從教意愿。
三、結語
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招不上,下不去”的問題,單靠政府制定政策難以解決。高校有責任和義務通過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協同政府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創新培養方式中的“創新”點就在于滲透式教師職業認同教育。其目的則是有針對性地培育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政策的不斷完善與高校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對解決新疆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招不上,下不去”的問題,可起到“雙管齊下”的作用。從而使這項政策在緩解新疆農村教師師資隊伍緊缺、提升農村教師師資隊伍水平、提升農村中小學辦學質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就“滲透式教師職業認同教育”而言,它不僅適應于美術免費定向師范生的培養與教育,也同樣適用于其他專業和非免費定向師范生的培養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