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陽+盧一凡
摘 要:2016年以來,各種打著“VR技術”旗號的產品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一新生的科技,必將在未來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將給人類帶來更加美妙的體驗,而在虛擬現實環境中,會不會產生犯罪問題也引發了社會關注。本文以一名女性在體驗VR時,認為自身在虛擬領域遭受“性侵犯”為切入點,對VR領域“猥褻行為”是否適用刑法規制加以分析,并進而對精神權利刑法保護的可行性加以探討。
關鍵詞:VR;犯罪;規制;精神權利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3-0247-02
1 VR技術及其發展歷程
什么是VR?VR全稱Virtual Reality,翻譯為中文即虛擬現實,又稱靈境、幻真。故VR技術又被稱為虛擬現實技術、靈境技術或人工環境。所謂人工環境,指的便是通過計算機模擬產生一個虛擬的三維空間,在這個逼真的虛擬世界里,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感受都可以被電腦生成。[1]參與者在通過佩戴適當的技術設備后,便可以在虛擬的世界里進行交互式體驗。可以說,虛擬現實技術是一項重大突破,足以改變人們傳統意義上的可視化操作。
其實早在1935年,一位名叫StanleyG.Weibaum的科幻小說家在其自己的科幻小說《皮格馬利翁的奇觀》中,便描繪到了類似有一種技術讓人產生身臨其境般感受的場景。1957年,虛擬現實技術先驅Morton Heiling先生研究出了傳感影院,可以說是最早的虛擬現實產品。1968年,計算機圖形之父Ivan Sutherland制造出了被稱為達摩克利斯之劍的第一款頭戴式虛擬現實設備。[2]之后一直到90年代,伴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技術也不斷地被人們所探索、研究,然而由于始終缺乏技術、資金的支持,盡管人們期望著將虛擬現實技術投入市場,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而一位名叫Palmer Lcukey的年輕男孩在不懈地嘗試和研究下,最終成功地組裝了一臺虛擬現實頭盔,這個被命名為Rift的設備,最終打開了虛擬現實技術通向市場的大門。現如今,虛擬現實技術越發成熟,技術設備的感受也愈發真實。當然,虛擬現實設備的制造商仍然面臨著設備售價高、匹配度低等問題,從而影響了該設備的個人消費市場。但虛擬現實技術發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2016年,各種打著VR技術標簽的產品呈現井噴式出現,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醫療、汽車等行業中也得到應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這一點在科技產品中體現的尤為突出。作為顛覆性技術的虛擬現實,看似完美,但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與犯罪產生聯系。
2 引發爭議的事件
據報道,一名美國女性在玩一款叫做QuiVr的射擊游戲時,受到了一名男性玩家的“性侵犯”。QuiVr是一款能夠提供多人聯機體驗的射擊游戲,并且可以通過VR頭盔跟其他隊友互相溝通,而這位叫做Jordan Belamire的女子一開始就選擇了多人模式,另一位玩家則通過聲音得知她是一名女性。
隨后,那名玩家便開始用他在虛擬現實世界中漂浮的手去觸摸該女性玩家的胸部,當Belamire試圖逃離的時候,該玩家則一直在身后追著Belamire,甚至對著她的胯下做出了抓捏等猥褻動作。在受到侵犯后,Jordan Belamire果斷舉報了該玩家并將自己的遭遇發布到了網上。
但許多網友卻回復她,在虛擬現實的環境中被人摸,又不是真的被摸到,不用大驚小怪,更不必認為自己受到了侵犯。對于這樣的回復,受害者表示十分地委屈,因為在虛擬現實中被人“性侵犯”與現實中被人性侵犯一樣,都有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羞辱感。
那么,在虛擬現實環境中,性侵行為能否算是犯罪呢?這十分值得我們深思。同樣,在虛擬現實世界中,當一些人的行為對其他人的精神和其他方面造成嚴重傷害時,應如何判定和加以懲罰呢?
3 事件中行為的刑法學分析
虛擬現實雖然虛擬,但參與者卻是現實存在的人,而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才是根本,只是交互環境變成了虛擬,但人們的行為以及后果并不會因此而變得真的不存在,所以在虛擬現實世界中發生的行為,完全可以納入犯罪構成中危害行為的范疇。但結合我國現行刑法,對可否在虛擬領域適用刑法來規制人們的行為需進一步探討。
3.1 適用尋釁滋事罪的可行性分析
尋釁滋事罪屬于刑法體系中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現行刑法對尋釁滋事行為的規制也是出于對社會公共秩序的保護。而對公共秩序的理解通常包括兩方面,一方面為公共場所秩序,另一方面為生活中人們應當共同遵守的共同準則。
從公共場所秩序角度來看,VR領域是否屬于公共場所是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在刑法分則條文中,“公共場所”集中出現在刑法第236條第3款第3項中“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規定,刑法第237條第2款中“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表述,刑法第291條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以及刑法第293條尋釁滋事罪。根據體系解釋的要求,筆者認為應將公共場所解釋為現實的公共場所。
盡管《刑法修正案(九)》中規定,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編造或故意傳播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并不能僅根據這一條文的規定,便對公共場所這一概念進行不恰當地擴大解釋甚至是類推解釋。
回到VR領域是否屬于公共場所這一問題上來,即使認為網絡空間屬于公共場所,在進一步界定公共場所這一概念時,可以發現公共場所至少要求具有公共性、開放性、人員流動性等特點,而VR領域在可預見的范圍內,則是表現為特定環境下特定或不特定人群之間的交流互動領域。當然,若是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的交往形式多采取VR技術,從而形成類似于現實社會的“公共場所”則另當別論。因此在現行刑法體系下,不宜將VR領域認定為公共場所,也因此不宜對發生在VR領域中的越軌行為,認定為擾亂社會公共秩序進而以尋釁滋事罪加以規制。endprint
3.2 適用強制猥褻、侮辱罪的可行性分析
修改后的刑法第237條中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該條文的規定說明,包括但不限于暴力、脅迫的強制行為均屬于本罪規制的范疇,從這一點來看,上文所述的事件中,將該男性玩家的行為認定為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侮辱、猥褻他人的行為并未超出該條文規定的含義。
強制猥褻、侮辱罪著重保護他人的性自由權,這里對性自由權的理解應包括性權利的自愿選擇、性感情如羞恥感等,上文所述的事件中,該女性表示在虛擬現實中被人“性侵犯”與現實中被人性侵犯一樣,都有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羞辱感,從被害人的切身感受中可以體會到受害者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從保護受害者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可以將虛擬現實領域中的性感情納入強制猥褻、侮辱罪的保護范圍。
同時,刑法第237條也并未對強制猥褻、侮辱行為的實行場所加以規定,這似乎給了虛擬現實領域適用該條文的“可乘之機”。
3.3 適用故意傷害罪的可行性分析
故意傷害罪是刑法體系中的典型罪名,故意傷害行為是指故意非法傷害他人身體并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應受刑法處罰的犯罪行為。因此現行刑法中故意傷害行為針對的是他人的身體,從這一點來看便否定了在虛擬現實領域故意傷害他人的可能。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虛擬現實領域的“猥褻”可以符合強制猥褻、侮辱罪的構成要件,并以刑法第237條加以懲處。
進一步思考,若是行為人的猥褻行為,給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并進而使受害人的健康遭受損害,在此情況下能否以故意傷害罪加以處罰呢?盡管故意傷害罪處罰的是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行為,但試想一旦虛擬現實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遭受精神傷害的可能性將大幅提高,而更因為虛擬現實領域能夠給與人們身臨其境的體驗,勢必會擴大人們所受到的傷害。
4 虛擬現實領域對精神權利保護提出更高要求
盡管在目前的法律制度當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已相對完善,但作為一項民事法律制度,它只是民法損害賠償制度的組成部分。而其適用范圍中的人格權利則限于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以及當死者的姓名、名譽、肖像、榮譽、隱私、遺體、 遺骨等受到侵犯和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毀損時。[3]
而就目前的刑事法律制度而言,也并未將侵犯精神健康作為故意傷害罪處罰的對象,試想,這必然會對未來發生在虛擬現實領域中的侵犯留下法律的漏洞。當人們在虛擬現實環境中遭受虛擬攻擊時,因其逼真的現實感受,必然會產生強烈的精神壓力和巨大的心理陰影,若是法律對此熟視無睹,侵犯行為則會愈演愈烈,侵犯者也會更加肆無忌憚。而在虛擬現實環境中,“犯罪”所帶來的快感會對侵犯者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不僅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侵犯者的價值觀,也會為在現實社會犯罪一步步做出鋪墊,這將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在虛擬現實世界中,盡管人們只是在進行交互式體驗,并沒有身體上的接觸,但人之所以為人,正是精神世界的豐富,思維的力量使得人與其他動物產生區別。
因此,為了避免更多社會問題的出現,有必要對虛擬現實世界中的侵犯行為做出懲罰,甚至可以將其納入犯罪的調整范疇。在未來,人類精神領域的交流會更加頻繁,不通過身體接觸便可有類似真實的體驗,極易造成嚴重的精神損害后果。而當精神健康受到侵害后,盡管難以表現,但傷害是客觀存在的,漫長的精神痛苦最終也會導致身體機能受到損害。
5 有必要加強精神權利的保護
5.1 將精神權利納入故意傷害罪的保護范疇
如果法律不與時俱進地將新事物包含在內,那么法律對社會的調整效果將大打折扣,法律的存在也正是為了保障人們的權利。在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將精神權利納入故意傷害罪的保護范疇,通俗的說,便是將精神權利納入故意傷害罪的客體,盡管目前故意傷害罪的客體僅限于身體健康權,但將精神健康權納入進來也并非不可以。[4]為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完全可以比照造成輕傷的法律處罰,在此處罰幅度上下根據客觀情況自由裁量。如此一來,便能更全面地展現了精神健康權利在相應的犯罪中應有的地位,從而實現法律對公民權利的全面保護。
5.2 將精神健康納入健康權的范圍
在民法損害賠償制度上也可以做一些改進,將保障健康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明確。畢竟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美狀態。在醫學意義上,健康同樣指的是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在未來,或許可以將精神健康作為一項權利納入到健康權的范圍之內,以完善對被害者的損害賠償制度。
5.3 多方面綜合界定精神健康受損程度
對于精神健康權利受到侵犯的后果如何建立法律標準也是一項難題。因精神狀況不同于身體能夠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又因為個體的差異使得精神狀況更是千差萬別。再加上更容易受到其他介入因素的影響,精神狀況的變化比之身體的變化情況要反復無常的多。所以針對精神健康受侵害的嚴重程度如何鑒定,需要法學結合醫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從綜合的角度制定標準。
以刑法為精神權利的保護提供后盾,加以民法制度上的銜接,有理由相信精神權利將得到有效保護。盡管就如何具體保障精神健康權利來說,其過程必是繁瑣的,或許執行起來的社會資源成本也較高,但也是必要的。在未來,人類的科技對生活方式的改變必將是巨大的,而法律若不具有前瞻性,若不重視對新生領域的規范,將如何保障人們的權利呢?人類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大人權的范疇,這本身也是一個辯證發展的事實。當法律為人們的行為規范提供了合理的標準,便可將科技帶來的負面效益降至最低,人類的權利得以保障,同時也將促使人類更多地將科技運用至推動社會發展上,并對科技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實現雙贏。
6 結語
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以哪怕最輕微的方式去侵犯他人。以此為出發點,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面對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未來可預見的犯罪問題,修改相關法律制度,擴大保護范疇將會以較小的成本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也可以為未來更加廣闊的虛擬現實領域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高璐.淺談虛擬現實的含義及制約成功的因素[J].中外交流,2016(04):44-44.
[2]曹祎遐,張彧.VR時代真的來了嗎?[J].上海信息化,2016(09):21-24.
[3]章瑜婧.論人格物的侵權責任[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6):36-38.
[4]劉俊雄.故意傷害罪的犯罪客體研究[J].青年時代,2015(21):84-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