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侃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越來越強調自主性、開放性、高效性。據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在優化課堂教學上下功夫,營造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輕松地學到知識,又能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優化;激發興趣;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1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69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最大的內驅力,因此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上,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鼓勵學生。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進而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幾點做法。
一、創設教學情景,設置疑問或懸念,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結合學生情況而創設的情感氛圍。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一般是教師較為單調的“講授法”,學生在這種“單向”的教學形式下往往是被動地聽和學,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學習低效。而新課改下提倡的情境式教學模式,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與學情而精心設計的,啟發式、合作式等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參與,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所以,地理教師要努力給學生創設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情境,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思考。如講“黃河的治理與開發”部分時,教師可以提問:“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城市各是哪個省級行政區的哪個城市?黃河各河段流經了哪些地形區?各地形區的地貌特征有哪些?各河段存在哪些問題?為什么黃河既是我國的母親河,又是我國的憂患?……”這些問題相互銜接,又能夠使學生的知識步步為營,對于知識的消化層層遞進,這樣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樣也能夠更好地抓住學生的思維方向,引領學生利用所學去不斷解決新問題,成就感會不斷增加,學習地理的興趣也就會越來越濃。
二、改進教學方法,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和途徑。俗話說:“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對于教師教學來說,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層次來安排教學方法,但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亞馬孫熱帶雨林地區的保護與開發”部分時,教師讓學生對森林的作用進行討論、探討,通過討論、探討,得出:森林除了可以造房、做家具、造紙、造船等用途外,還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涵養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同時展開“如果沒有森林、動物,人類是否還能存在”的大辯論,解決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知識和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參與和思考得到的知識印象深刻,同時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人人都有“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使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大家認可”的愿望。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性,把握時機,在課堂中引入學生競爭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選擇合適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競賽、演講等巧妙的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學習激情,又可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豐富學生知識,滿足學生好奇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求知欲是學生好奇心和內在學習興趣的集中反映。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知識的關聯性的特點,適當對知識進行拓展,介紹一些風土人情、地理趣聞、古代文學中的地理知識等等,不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也會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如介紹新疆“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生活現象時,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新疆的人文地理特點,也可以形象地揭示大陸性氣候日較差大的特征。又如,講季風氣候時,提問“鄭和下西洋為什么在冬季出發,在夏季返航?”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成就,也可以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生活處處是地理”。再如,講到三峽自然特征的知識點時,與李白的詩《早發白帝城》及物理上的勢能的知識結合起來,這樣既能深刻記憶所學知識,同時又讓學生懂得各科知識是融會貫通的,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四、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友誼的深淺,感情的好壞,對交流思維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痹诮虒W中,情感問題對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顯得尤為重要。教與學是師生雙方的事,這種思維的交流,沒有一個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的情感作為基礎,課堂就不會有默契的師生配合,好的學習效果就無法保證。
相互尊重,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從自我做起,尊重學生人格,不用過激和諷刺挖苦性等暴力語言傷害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要表揚多于批評,批評的時候力求含蓄,以指出錯誤便于改正錯誤、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為原則,要允許學生犯錯誤,讓學生在錯誤中得到成長。如在提問時,對基本答正確但不僅完善的回答,可以用“答得不夠準確,誰能講得更好?”來評價;對完整的回答,可以用“答得準確,請繼續努力!” 來評價;而對于錯誤的回答,則用“你再想想,是否合適?”來暗示其錯誤。比起別的錯誤的教育方式,語言傷害來得更容易,更直接,感覺毫不費力,卻給學生的心靈上留下了揮之不去陰影。因此,教師在施教過程中,首先要把尊重學生人格放到首位,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以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營造平等、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既能輕松地學到地理知識,又能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旭.淺談地理課堂教學改革中應遵循的原則[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9).
[2] 王寶山.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內江科技,2006,27(3).
[3] 鄧巍.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多元智能的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6).
[4] 林品雙.簡論新課背景下的中學地理課堂效率提升途徑[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