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柯欽
摘 要:新課改要求文言文教學舉一反三,古為今用。但是,高中文言文教學存在淺閱讀、泛閱讀的問題,需要進行深度閱讀教學。即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文化內涵等做出個性化的理解和主動性的解讀,以使教學獲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深度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15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9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對高中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有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基本要求,而且要求學生“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但學生往往停留于對文意的簡單疏通與內容的粗淺把握,缺少獨立見解與深度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超越淺閱讀、泛閱讀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
所謂“深度閱讀”,是與作者對話,在理解作者表達的內容的前提下進行思考、提問、評論。而“文言文深度閱讀”,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文化內涵等做出個性化的理解和主動性的解讀的過程。它具有深入、精辟、獨立的特點,強調探究、質疑、碰撞、融合,力求培養、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和思維能力。
一、導讀——切篇章之肯綮
(一)著眼情感,梳理行文布局
《文心雕龍》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抓住文章的情感流向,也就把握住了文章布局的鎖鑰,有助于迅速梳理脈絡,把握層次。
如教學《始得西山宴游記》,我嘗試從題目中找出情感關鍵詞,串聯起整篇文章。(1)探究、確定 “宴”的含義——安樂:①《說文解字》:宴,安樂。①《古漢語詞典》:A.<動>快樂。《左傳?成公二年》:“衡父不忍數年之不宴。”B.<形>安閑。《雁蕩山》:“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2)以“安—不安”為中心設置主問題:①何時安?何時不安?②為何安?為何不安?③怎樣安?怎樣不安?
在這樣的引導中,眾山的流俗與西山的特立,游眾山的隨意頹散與“得西山”的陶醉凝合,被貶的憂懼與超越后的釋然,甚至用語的急切緊密和舒緩悠長,都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學生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以審視觀照的姿態解構全文,視角獨特,感悟深刻。
(二)著眼文脈,把握整體基調
“由氣而通其意,以及辭與法”,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要著眼于文章的氣韻情致、精氣血脈、情理基調,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意的宛轉、氣韻的變化。
如教學《詩經·氓》,我試著引導學生從女子對氓的稱呼的變化入手,來探求其命運與心志的轉變:初遇時,稱“氓”,見陌生、疏離;戀愛時,稱“子”,表敬重、溫柔;相思、熱戀時,以“復關”代稱,以“爾”昵稱,顯親密、深情;婚變與被棄時,稱“士”,彰清醒、決絕、悲憤。
一個稱呼的細微變化,不僅體現了女子的處境與性格,還將其復雜而微妙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學生通過梳理、感受,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與邏輯,注意到了行文的參差錯落、文氣的急緩起伏。這樣的導讀,使課堂節奏明快,層次清晰。
二、悟讀——探細節之妙處
(一)體悟詞義,還原文本深義
正確理解語義,有助于句子含義的理解,更有助于還原歷史風貌,深入品評人物。例如,《項脊軒志》中,“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中的“借書”一詞,教參中譯為“借來的書”。學生提出異議:(1)借書而不知歸還,有違讀書人端正守禮的形象。(2)曾經煊赫的歸家何至于如此衰落?這時,教師可適時提供注釋:①《辭海》:“借”通“藉”,狼藉,錯亂不整貌。②《康熙字典》:與“藉”通。藉,離批雜亂貌。
學生綜合分析,細細感悟,得出見解:更贊成后兩種解釋,意為“交錯雜亂的書”。這樣解釋,一是可看出歸家讀書世家的風貌,即便家道中落,但家學尚得一脈傳承;二是可見得歸有光讀書之投入忘我,每日拾卷不誤,無暇細整,充實自得,沉迷于精神境界之中;三是可照應行文,與后文的“偃仰嘯歌”渾然呼應。
一個詞語的斟酌,卻讓人體察到文字背后的家世、人品、精神、追求,實現閱讀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跨越。學生主動參與質疑、討論、甄別、探究等過程,激發了閱讀的興趣與欲望,進而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無盡魅力。
(二)體悟文法,豐滿人物形象
文貴有神,文句的抑揚、停頓、重復、變化皆暗藏人物風貌。教師要及時捕捉,通過有理、有序、有度的辨析、鑒賞,讓學生感受文法的靈動風采。
如《項羽之死》有這樣兩處文字:(1)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擊之。(2)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兩處文字,形象分明,境界欲出。陰陵失道,僅以旁觀之筆寫出,句子短促,字字有力,于頂針回環中寫出項王失勢之頹敗與個性之魯莽,又側面顯其不得人心。烏江之渡,以動情之筆寫出,言辭懇切,心意拳拳,將項王渡江的優勢與江東父老的擁戴淋漓捧出,似乎峰回路轉,生機突現。
兩處情勢、人物、情感都有變化,田父與亭長的態度更令人琢磨:同是對項王,為何愛恨如此不同?此時,教師可適當補充《史記》的其他文字:(1)子羽暴虐,天下非之。/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引兵西屠咸陽。(2)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項王行為、性格、處境的兩個方面:一是對秦及秦地百姓的仇視與殘暴,導致失卻人心。二是對生養他的故土、支持他的百姓的感恩、顧念,贏得江東子弟的追隨。回顧本文項王形象——歌別虞姬的柔情、快戰東城的勇武、“天之亡我”的自負、贈頭賜馬的豪情,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與歷史背景的多重性就有了更豐富的解讀。endprint
三、比讀——長別樣之見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相類或相異的文章中去比較、碰撞、爭鳴,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拓寬知識領域,提高閱讀層次。因此,教師要高屋建瓴地為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優秀的文本,以供其博采共賞;也要多閱讀提升,設計出有深度、有層次的鑒賞點。
(一)比照類文,加深原文理解
所謂“類文”,即具有相似內容、思想、情感、境界或風格的文章。同一作家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會寫出相類的文章,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不同作家對同一題材,會寫出相類的文章,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與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又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教師可著眼于說辭,比讀《觸龍說趙太后》。(1)比較不同的層次結構。《燭》: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闡明利害,動搖秦君;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引史為例,挑撥秦晉;推測未來,勸秦謹慎。《觸》:主動示病,消除緊張;將心比心,引起共鳴;正話反說,為子計遠;以史為鑒,指明方向。(2)總結共同的論說技巧。立場——立足國家,公心為先;姿態——適當示弱,著眼對方;方法——援引歷史,謀劃長遠;重心——利益為本,攻心為上。
同時,教師要注意及時引導,深化思維,求同存異。教師適時點撥,可促進學生表述層次鮮明,有理有據;搭建臺階,化難為易,幫助學生把握重點。如上面的分析,層次結構相對來說更易把握,但論說技巧的總結卻頗具難度。學生認為燭之武說話不卑不亢,甚至有點老臣的硬氣;而觸龍進諫就極盡委婉,故作周全了。
(二)比照異文,拓寬思維層次
所謂“異文”,即對同一內容,不同的作家持有不同的觀點、情感、思維取向的文章。如蘇軾與蘇轍的《六國論》,在碰撞與交流中,我們可以見識古代文化的多樣性和思維層次的多重性,進而通過甄選比較、鑒別賞析加深理解。
又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教師可讓學生比讀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1)比照觀點的不同:司:相如功大,拜為上卿。王: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2)比照行文的不同:司:史傳文,在事件中呈現人物,抒發情感。王:論說文,在說理中陳述觀點,表明立場。(3)分析王士貞的論說層次:①總起觀點: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②分說理由:Ⅰ相如挑秦怒,失于智;Ⅱ相如理曲,失于信;Ⅲ設想秦怒后果,失于利。③總結觀點: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4)表明你的立場,陳述你的看法。
在這樣的對比、甄別中,學生深入理解人物、評析事件、品味風格,以批判的態度去進行辯證分析,訓練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四、品讀——發獨特之幽思
文言文的涵泳、賞讀要體現時代性的立場、個體化的思考、真性情的體悟。對此,教師要充分顧及學生的需求,信任學生的能力,善于、敢于創設機會,讓他們自己走進文本,品讀深意。靈活運用合理想象、還原情境、仿寫續寫、評點鑒賞等方式,真正讓學生貼近作品,評價作者,大膽地抒寫出自己的感悟。
(一)品意旨,挖作品之神韻
文意的品鑒要抓住內容要點、情感節點、思維重點、精神聚點,而非無的放矢,任意解讀。抓住文眼,即可探微發幽,深思細品。如我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確立教學重心——品評曾點之志,以體會孔子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于是,我針對設計了三個鑒賞任務:(1)“詠而歸”,他們唱了些什么?還原情境,編寫歌詞。(2)這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合理想象,描繪圖景。(3)這幅圖景有何特色?用現代的觀點評價。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佳作頻出:
歌詞:冥冥風息,桎梏見羈。郁郁心意,化為游氣。若明若晦,毋求往昔。高山巍巍,吾屬不及。伐善逐力,必也所棄。
圖景:桃色漸染在清薄的空氣中,稍帶綠意的威風吹皺了明澈的沂水。輕衣上身,隨手一把折扇,任憑整個暮春都溜進了衣袍。三五成群,或青年,或少年,吟詩作賦,觀得秀美江山,聞得草間濕意,聽得林間鳥語。祓濯于沂水,撩開一圈圈漣漪,虔誠祈福;行走于舞雩,享受一縷縷清風,笑對歌舞。而后,踏歌落下不朽的風景,走向清亮的理想境界。
評價:沂水春風,只能在盛世中出現吧?這是與孔子心愿產生強烈共鳴的鐘磬音,是儼然于世的儒家精神的映射,是千年傳承之后遺存的先哲思想結晶。
如此聯想、品鑒,學生的個體意識得到充分展現,對教材、作者、文本的理解也上升到了獨特、深刻、真實、靈活的境界,跳出桎梏,展現性靈,想他人之未想,發他人之未發。
(二)品意蘊,獲審美之提升
文言文的精彩,不僅在于深刻而厚重的內容、旨趣,也在于獨特而美好的意境、氛圍。細細品味,讀者不僅能沉浸到文章的畫面情境中,更能咀嚼出作家作品背后的時世人情。
如教學《項脊軒志》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自然、簡潔、清淡,抒情的細膩、深摯、委婉,對結尾進行品讀與鑒賞:“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讓人想起納蘭容若的“腸斷月明紅豆蔻,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你能寫一組詩來表達你的感受嗎?
學生的作品質樸而生動:(1)軒舊閣靜枇杷亭亭,人去樓空我心寂寂。(2)故人已去,軒內門墻往往而是;舊人不復,庭中枇杷亭亭如蓋物是人非。(3)滄海也許還未變成滄海/那些書籍/此去經年/可是人事卻已真真切切地成為過去/那些故人/物是人非/那些錯雜紛亂的草木 卻是抹不開的記憶/枇杷亭亭/那些高低錯落的門墻/都是回不來的你我/心內戚戚
學生用詩歌與智慧重新解讀文章,不僅再現了歸氏的生活情境,而且融入了獨特的情感體驗與審美感悟,讀出了個性與見識,展現了才情與品位。
“觀書貴要,觀要貴博,博而知要,萬流可一。”文言文深度閱讀打破了文言文教學沉悶的課堂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欲,促使其在理解、比照、品味、賞析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言文合一,文質俱深。因此,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握好以下兩點:一是素養。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層次、閱讀的深度與廣度直接決定了課堂的質量。教師要廣泛閱讀,增加自己的學養。對于文本,要能博采眾長,集思廣益;對于問題,要精巧設計,使其既具備較大的思維容量,又具備較高的探究價值。二是引導。充分信任,及時點撥,有效引導。在學生的思考過程中,強調其思考的獨立性與完整性,不隨意地打亂其節奏;在意見的交流過程中,激發其思維的活躍性與創造性,及時鼓勵,并指出其不足;在答案的呈現過程中,注重其可靠性與條理性,適時幫助,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高中文言課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J].文教資料,2016(15).
[2] 陳起景.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深度閱讀”[J].語文知識,20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