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宇+譚小宏+黃莎莎+張雪琳+羅麗


摘 要:目的:探討大學生責任心與心理健康、幸福感的關系,為大學生責任心的培養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大學生責任心問卷、一般心理健康問卷(GHQ-20)和主觀幸福感量表作為調查工具,對578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1)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責任心;(2)責任心各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間存在顯著正相關(P<0.01);(3)回歸分析表明忠誠可信、盡職盡責、積極進取能有效預測幸福感,聯合解釋率為29.6%,積極進取、本分守信能預測心理健康水平,聯合解釋率為8.9%。結論:大學生責任心水平總體較高,且責任心能有效預測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責任心;心理健康;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18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11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未來十年應“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并指出“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責任心的培養,并強調個人應肩負群體發展的責任和義務[1]。趙興奎等人從心理結構角度劃分責任心結構,認為責任心是一種由責任個性、責任認知和責任適應這三種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靜態品質[2]。在心理學中,責任心的產生是個體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將社會的價值觀與規范等內化,并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產生相應的內心體驗,表現出一定的責任行為[3]。可見,責任心是一種自覺地履行義務的社會性品質。
責任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發現,大學生責任心對主觀幸福感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4];個人的責任心水平越高,其自我評價就越高,更易下較大決心去實現預定目標[5];Taylor等(1997)的調查發現,那些承擔了更多家庭責任的青少年更少發生抑郁,具有較高的自尊,并能與父母擁有更親密的關系[6];大學生責任心強是學生干部的權威人格特質[7],其社會適應能力更強。國內某些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表示,大學作為一個微型社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并且這種保護作用更多體現在某些家庭、學校條件等較為優越的優勢群體上[8]。另有關于幸福感的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其較低的情感頻率有關,因此認為我國大學生幸福感的實際狀況與我國壓抑情感的傳統文化傾向有關,此外穩定外向類型的人格幸福感更高,這種類型的人格易于與他人進行社交活動,從而更容易與人快樂地相處[9]。因此,本研究將責任心視為一種重要的人格特質,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其主觀幸福感相聯系,探究大學生責任心與心理健康、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為大學生責任心的培養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的正式被試為各層次高校的大學生,包括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采用隨機取樣法在綿陽師范學院、西南科技大學、綿陽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學生中隨機抽取600名作為調查對象,回收有效問卷578份,有效率為96.33%。有效問卷中:男生229人,女生349人;本科學歷486人,專科學歷92人;大一學生121人,大二學生221人,大三學生193人,大四學生43人。
(二)研究工具
1.學生責任心問卷
采用自編的《大學生責任心問卷》,問卷所包含的形容詞主要來自三種途徑:一是責任心相關文獻中出現的形容詞;二是開放式調查問卷所獲得的詞匯;三是從562個人格特質詞表中選出能夠用于形容個體責任心的詞匯。自編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四個因子:忠誠可信、盡職盡責、積極進取、本分守信。四個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別是:0.881、0.883、0.876、0.848;Cronbachs a 系數分別是:0.934、0.927、0.877、0.855。總問卷的分半信度是0.893,Cronbachs a 系數是0.959。問卷采取李克特式六點計分方式,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記1-6分,分數越高表示責任心水平越高。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問卷
采用由吉楠、李幼穗編制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10]。由自我滿意、家庭滿意、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生活滿意、精力、社會性行為和人際關系8個維度構成,共41個項目。被試根據自身情況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之間選擇符合自己的描述,在計分時根據李克特式五點計分方式分別記1-5分,分數越高表示主觀幸福感越高。
3.一般心理健康問卷(GHQ-20)
采用由李虹等人修訂的《一般心理健康問卷(GHQ-20)》[11]。問卷共包含20個項目,包括自我肯定量表、憂郁量表和焦慮量表。每個項目有“是”和“否”兩種選項,分別記2分和1分,憂郁和焦慮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憂郁和焦慮程度越高;自我肯定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自我肯定程度越高。在計算量表總分時,需要先將自我肯定量表得分進行反向記分,再加上憂郁量表和焦慮量表的得分,總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
(三)研究過程
將三份問卷和人口學變量裝訂成冊,采用統一的指導語,由心理學專業人員作主試,利用課余時間向被試發放問卷,讓其獨立完成調查。然后主試收回問卷,并檢查調查問卷的填答情況,剔除回答不完整或明顯有反應傾向的問卷,將有效問卷的數據錄入SPSS 17.0進行分析處理。
二、研究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首先,對調查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責任心的總平均分M=4.94,與理論均值3.5比較,在總體上處于偏高水平,而且四個維度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平均分M=3.75,九個維度也都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最高為“社會性行為”,最低為“家庭滿意”;大學生一般心理健康的總平均分M=1.74,分數接近理論均值1.5。endprint
(二)大學生責任心與幸福感、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接下來,對調查數據進行相關分析,考察大學生責任心與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2。從表中可看出,大學生責任心總均分及各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總均分及各維度之間均存在極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大學生責任心總均分及各維度與一般心理健康總均分及自我肯定、憂郁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而焦慮僅與本分守信相關顯著。
(三)大學生責任心對心理健康、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檢驗責任心與幸福感及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以責任心的各個維度為自變量,分別以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的總均分為因變量,對調查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中可以看出,忠誠可信、盡職盡責、積極進取進入主觀幸福感回歸方程,積極進取、本分守信進入心理健康回歸方程,且β系數都達到顯著(p<0.05)。在幸福感回歸方程中,忠誠可信、盡職盡責、積極進取三個維度對幸福感的解釋率為29.6%;心理健康回歸方程中,積極進取、本分守信兩個維度對心理健康的解釋率為8.9%。
三、分析與討論
根據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從總體上來看,可以看出大學生責任心總均分高于理論均值3.5,特別是在忠誠可信維度上分數較高(M=5.18)。我國傳統文化向來提倡忠信品質,而忠誠可信維度包含了一個人的忠誠、可靠和有擔當等含義。因此,從總體上來看,大學生責任心處于較高水平。同時,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九個維度上都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可見大學生的幸福感較高。大學生一般心理健康的總均分高于理論均值1.5,由于《一般心理健康問卷》總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處于中等偏低水平。
根據相關分析的結果,大學生責任心與主觀幸福感相關顯著,責任心與心理健康總均分、自我肯定、憂郁相關顯著,表明責任心與幸福感、心理健康之間存在密切關系。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忠誠可信、盡職盡責、積極進取三個因素能夠有效預測主觀幸福感,這可能是由于責任心是影響個體人格健全、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它能有效預測親社會行為、自我評價、工作績效、人際關系、利他行為等變量[4]。此外,本研究還發現積極進取、本分守信兩個因素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水平。這可能是由于責任心高的個體,其自律性、盡責性更強,由此給自己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從而使心理健康水平減低。
四、結論
對578名大學生進行責任心、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責任心水平;責任心各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大學生責任心的忠誠可信、盡職盡責、積極進取三個因素能有效預測主觀幸福感水平,積極進取、本分守信兩個因素能預測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健.略論責任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8(4):49.
[2] 趙興奎,張大均.責任和責任心的涵義與結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0(1):22.
[3] 黃希庭,譚小宏.中學生責任心的理論構建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1):11.
[4] 王雅倩,王麗,向光富.大學生大五人格與主觀幸福感: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1):112.
[5] 譚小宏,秦啟文.責任心的心理學研究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5,28(4):991.
[6] Taylor S,Field T,Yando R,et al.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taking[J]. Adolescence,1997,32(128):969.
[7] 楊小冬,羅躍嘉. 焦慮障礙患者的注意偏向和自我注意特點(綜述)[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8):545.
[8] 辛自強,張梅,何琳. 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 心理學報,2012,44(5):664.
[9] 鄭雪,王玲,邱林,等.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2):105.
[10] 吉楠,李幼穗.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1):49.
[11] 李虹,梅錦榮. 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GHQ-20的結構及其信度和效度[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8(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