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曉
摘 要:外觀主義在處理物權變動問題時以保護交易安全為第一要義。然而外觀主義在我國《物權法》中究竟是否存在,甚至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理論界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通過討論外觀主義的由來、公示公信原則與權利外觀的關系、遺失物所有權變動規則這些問題,來初步探究我國法律條文中的權利外觀規則。
關鍵詞:外觀主義;公示公信原則;無權處分行為;遺失物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1.068
1 權利外觀的由來
權利外觀的理論的誕生與民法理論的變遷和現代民法體系的建立相伴而行。傳統民法理論體系以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論為基礎,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自主決定、自己責任”。自主決定原則一方面通過法律行為效力評價制度以積極方式肯定符合成立及生效要件的法律行為發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另一方面,為了確保一個真實的意思的存在,必然對于欠缺行為能力的人的行為、無權處分的行為,以及意思表示不健全的行為賦予非有效的法律評價。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羅斯科·龐德以“社會利益”作為法律終極和權威的法哲學理論,他認為“自由意志”僅以保障個人的自然權利為本位,而現代法學應當轉而重視社會整體的利益,從個人人格的健全轉而追求社會秩序的和諧并使得個人的人格發展不影響他人的人格健全。以此為基礎逐步發展而來的現代法學出于保護社會利益的考量逐步建立起一系列與權利外觀相關的制度。
那么為什么建立權利外觀制度就能有起到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作用呢?首先,以“自由意志”為中心的傳統民法著重于保護自然人與生俱來的權利,而這種與生俱來的權利往往是靜態的。現代法學所保護的社會整體利益是一種個人權利處于不斷變動之中,社會整體和諧的動態安全。民事生活中的交易安全即為動態安全所要求。其次,交易安全要如何保護?在市民社會中,交易安全只可能建立在所有人默契的遵循一般準則這一現實之上。然而誕生于市民生活并用于調整商品經濟的一般準則,應當是所有市民在遭受利益損失和攫取利益后,依據經驗累積起來的。這種依據經驗建立起的規則由于其普遍的適用性而被制作成法律受到國家暴力的保障和公民的信賴。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霍姆斯有言“法律的生命始終不是邏輯而是經驗”,這便是肯定了經驗的重要價值:交易安全只能建立在經驗之上。最后,在大部分情況下經驗確實是值得信賴的,但是也存在著例外。例如,所有權人通常占有其所有物,占有此物的人通常也是該物的所有人。可以看到纏繞現代民法多年的無權處分問題正是基于以上這種看似正確但謬之千里的經驗判斷。
然而很不幸的是民事主體不僅將信賴給與了那些正確的經驗,也一視同仁的給與那些錯誤的經驗。那么民眾對于錯誤經驗的信賴是否也和對于正確經驗的信賴一樣值得保護呢?權利外觀理論正是用于解決這一問題。所謂的權利外觀理論,指在交易關系中凡是能夠識別為典型的權利、意思或主體資格等的表征形式,且當該外觀形式與交易本來的真實狀況不相符時,法律為保證交易相對人對外觀的信賴以及交易的安全和效率,將權利外觀強制視為真實情況的法律效果。通過對無處分權人權利外觀的確認,善意第三人給與這一外觀的信賴自然是值得保護的,因此代理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得以建立。至于此,我們可以看到權利外觀理論的出現絕非偶然,它的出現在現代民法轉而注重社會利益時就已經注定。
2 權利外觀在公示公信原則中的體現
公示公信原則是用于調節物權變動的最基本原則,在討論權利外觀對于物權變動的影響時,必然要涉及該原則與權利外觀理論的關系。一般而言,通說將我國現行《物權法》第六條關于動產、不動產物權變動規則的規定視為公示原則在我國法律中的直接體現。而關于第九條“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是否是公信原則的體現尙存在討論的空間。其實關于這一原則,崔建遠先生早有精辟論述:法律要求物權的存在及變動必須伴有足以由外部可以辨認的表征(登記、交付)此為公示原則;物權變動的表征與真實的權利不符,對于信賴物權表征而為交易之人法律仍然承認其具有與真實物權狀態相同的法律效果,以為保護,此為物權公信原則。故,公示公信原則的存在使得權利表征(后稱權利外觀)具有等同于本權利的重要作用。然而權利外觀與本權的關系是否用“等同”一詞可以恰當描述?若不恰當,兩者間究竟是什么關系?
為了更確切的理解法條,同時探究公示公信原則的真正內涵,此處以不動產買賣為例進行討論。在一例普通的房屋買賣當中,登記簿中登記A為所有權人,B為實際占有人,C為買賣的相對方,此時C向A購買此房屋。若登記簿登記內容正確,即A為所有權人(由登記的效力賦予),同時也為本權人(房屋所有權事實歸屬于A),權利外觀與事實相符合,則C可依一般交易規則取得房屋的所有權;若登記簿登記內容錯誤,即B為本權人和實際占有人,A因登記錯誤獲得名義上的所有權,權利外觀與事實不相符,則C須依善意取得規則,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方可獲得房屋所有權。
案例中不動產物權可由第三人善意取得的邏輯起點在于:
(1)登記形成權利外觀。這是公示原則的內容。公示原則的旨在規定物權人應通過何種方法向世人告知其物權的存在,其主要解決兩個問題:①物權是否需要公示。②物權通過何種方法公示。
(2)法律賦予權利外觀以本權的效力。這是有公信原則規定的,由此可看出公信原則旨在解決公示行為將產生什么樣的法律效力的問題。法律規定公示行為將產生權利外觀,若無相反證明并經異議登記,權利外觀視為本權。同時需要注意兩點:①本權人提出相反證明,則可能產生且只產生重新設定權利外觀的效果。②未經相反證明如異議登記,權利外觀成立,則成立案例中的情況。
因此從案例中C憑借善意取得的物權特別變動規則取得物權,可以歸納出如下結論:在公示公信原則的指導下的權利外觀是對本權的描述,縱然其描述無限接近本權,都無法成為本權 ,物權變動的依據是權利外觀的存在而非本權的存在。endprint
3 遺失物轉讓的所有權歸屬問題再認識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零七條是關于遺失物所有權轉讓的規定,關于此法條,存在多種理解角度,本文針對其中兩種觀點進行討論。為了更好的理清其中的民事權利關系,以例說明:所有權人A遺失了一幅畫,被B占有,后B以自己名義向C出售此畫。
3.1 通說觀點
通說將一百零七條視為處理遺失物所有權問題的特別規則,不僅不適用善意取得的規則,甚至由該規則所導致的結果與善意取得所導致的結果大相徑庭。在所有權人A遺失該畫后,B占有此畫,此時B對畫的占有不發生所有權轉移問題。后無處分權人B以自己名義向C出售此畫,即使C為善意且無過失依舊無法取得此畫的所有權,原因在于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規則。C因B的交付而于畫上產生的占有關系是無權占有,本權人A當然可以憑借物權的效力(或因請求權或因追及效力)請求C返還此畫,且此請求受到二年時效的約束。但是依通說的觀點存在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若二年時效期間經過,C可在A行使請求權時行使抗辯權,此后C對畫的占有系有權占有。可是由于遺失物的所有權不適用善意取得規則,所有權人自始至終為A,則此后C占有該畫又無法充分利用該畫的交換價值,最終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于理不合。
3.2 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
若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規則,在論證邏輯上依然是嚴絲合縫的。B向善意的C出售畫的行為系無權處分。同時由于符合不動產善意取得的四個構成要件,該畫的所有權由A轉至C。此時法律賦予A向C請求返還原物的權利才是不同于一般善意取得規則的“特別返還規則”。(1)若A不向C請求返還(或兩年的除斥期間經過)則 結果與善意取得無異:C此時為所有權人,A的所有權消滅,可向B請求賠償;(2)若A向C請求返還,原所有權人A可依據請求,重新取得所有權,而C的所有權消滅。這里仍需注意:當C取得所有權后,A請求返還之前,C對于該畫的處理,如轉讓、贈與等,都是合法有效的民事行為,概因C擁有該畫所有權之故。
以上兩種觀點最大的分歧在于遺失物究竟能否適用善意取得規則。遺失物能否適用善于取得的關鍵在于厘清于遺失物上形成的權利外觀是否值得信賴。關于物權變動的原因,我妻榮先生有經典的論述“即時取得不是被取得的占有的效果,而應當是讓與人已存在的占有的效果”。該論述應當理解為:物權變動能夠達成,是因為原公示行為在出讓人處形成了效力完滿的權利外觀,而不是因為(受讓人作出的)現行公示行為具有完滿的效力。反觀案例中B對于該畫的占有,因該畫為動產遺失物,占有足以形成值得信賴的權利外觀。C在向B購買此畫時,B以自己的名義出讓此畫,同時占有形成了完滿的權利外觀,可以說C對于B的信賴有理有據。由此我們當然可以得出(二)中的觀點更符合權利外觀的要求的結論。這樣說來,《物權法》一百零七條關于“遺失物所有權變動”的規則只是在善意取得規則的基礎上增添了一條額外規則:遺失物經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為善意第三人所有的,原所有權人可向第三人請求返還。這一規則主要在于權衡原所有權人的利益,為原所有權人失去的權利找一個救濟的途徑。畢竟造成遺失物本權與權利外觀分離的原因與其他一般性的無權處分他人之物有所不同,原所有權人在此過程中不存在民法意義上過失。而在考量善意取得是否成立時除了需要符合四個構成要件,還要判斷原權利人和第三人是否存在過失以平衡兩者利益。
略微總結一下以上案例,各學說針對《物權法》一百零七條的討論主要分歧在于無處分權人B對于遺失物的占有是否能夠形成完滿的權利外觀:(1)若不能形成權利外觀,當然不適用善意取得,此為通說觀點;(2)若能形成權利外觀,則遺失物適用善意取得規則。以此而言,無論依據哪種學說,第一百零七條肯定了完滿的權利外觀是導致物權變動成立的源泉。
依廣義的權利外觀定義而言,并非僅物權法中存在權利外觀,國外有著類似于表見代理的債權表見讓與制度,正是債權也應當形成權利外觀的例證。本文將對權利外觀的討論限制于物權變動的范疇,其一在于我國只在物權范圍和商法范圍內存在外觀主義,其二在于通說對于物權法的解釋并沒有涉及太多的外觀主義理論。物權法與公示公信原則的關系如何?遺失物的所有權變動究竟能否適用善意取得?《物權法》的條文并沒有做出明確的回答。法律不經解釋不稱其為法律,隨著我國經濟生活的發展,學界針對相關條文的解釋也會也會逐漸傾向于承認外觀主義。
參考文獻
[1](英)梅因著/高敏,瞿慧虹譯.古代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
[2]E·博登海默/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51.
[3]崔建遠著.物權法/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01).
[4]丁南.權利表見理論及其法哲學基礎[J].深圳大學學報,2004,(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