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
何為商業秘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制度的建立是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實施為標志,但如何完善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在我國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我國商業秘密法律現狀
商業秘密是一種重要的知識主權,通常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因此企業對商業秘密都高度重視,但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發生亦非常普遍。商業秘密保護立法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完善的發展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的《技術合同法》,現已初步形成了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為核心,以刑法、合同法、程序法、勞動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行政法規、規章等為輔助的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和保護制度。以上法律的頒布和實施使我國商業秘密保護基本上實現了有法可依、有例可循,并且對推動我國商業秘密保護和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
標志著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在我國正式確立的是1993年我國頒布實施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該法的施行,是迄今商業秘密在我國得以保護最為核心的法律,同時該法首創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立法模式,即商業秘密在競爭法范疇內得以保護。該法第10條明確規定:“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該條明確了秘密性、價值性、保密性這三性是商業秘密的構成要件,同時也明確了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是商業秘密的保護范圍,并且該條在揭示商業秘密本質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了商業秘密的侵權種類,除此,《反不正當競爭法》其他條款還對侵犯商業秘密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做了明文規定。
(二)刑法保護
侵犯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應當承擔相應的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予以了明文規定,但該法沒有涉及到侵犯商業秘密的刑事責任。我國1997年《刑法》對侵犯商業秘密罪做了新的規定,該法第219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三)程序法保護
我國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仲裁法是程序法有關商業秘密保護的主要體現。《民事訴訟法》第120條規定,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四)合同法保護
《合同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主要體現在當事人在合同的訂立、履行過程中應當保守商業秘密以及泄密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合同法》第43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不正當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相關當事人在技術開發合同、技術轉讓合同、承攬合同的訂立、履行過程中應當履行的保密義務在合同法分則亦做了相應明確的規定。
(五)勞動法保護
勞動法上述相關法律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商業秘密保護的可操作性、擴大了商業秘密的保護領域。具體體現在《勞動法》第22條、《勞動合同法》第23條、24條規定了用人單位對員工享有競業禁止的權利、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另外,這兩部法律具體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的救濟措施,包括停止侵害、違約金、繼續履行、損害賠償甚至解除合同等。
(六)其他法律保護
《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規定“篡改、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著作權、專利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學技術成果權,非法竊取技術秘密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保守國家秘密法》規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科學技術中的秘密事項,屬于國家機密的組成部分,受該法保護。”除此,我國還有很多的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對商業秘密保護做了細化規定。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科技糾紛案件的若干問題的規定》是我國各級人民法院處理商業秘密的合同糾紛、侵權糾紛案件需要遵循的重要規定。
二、我國現有商業秘密法律保護中的主要問題
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立法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已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經過對現有商業秘密立法進行梳理,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現有立法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仍需進一步完善。
(一)商業秘密保護立法相對分散,原則性有余,操作性不強
如前所述,我國在現有立法上對商業秘密保護所涉及的法律法規眾多,不僅體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程序法、刑法、勞動法、合同法等法律層面的規定,更有諸多相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司法解釋的規定。因此,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立法看似全面,實則分散,不可否認仍然存在諸多弊端。首先,立法之間缺乏協調統一。分散不統一的多層級立法,法出多門,必然導致各層級立法缺乏協調性,因此法律沖突的產生不可避免。具體到司法由于各個法律法規規章等都是立足從某一方面來進行規定,因此致使對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司法實踐中法官法律適用難度加大,導致法律適用的不統一和司法不公;其次,由于各個法律法規規章等都是從某一方面來進行規定,因此致使在對商業秘密調整范圍的界定上存在較大的分歧。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在調整商業秘密時規定適用范圍是經營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合同法》則只對轉讓中的商業秘密進行規定,《勞動法》則只從職工與企業之間的勞動合同關系角度來對如何商業秘密保護做出概括性規定,以上三部法律充分暴露了我國對商業秘密調整范圍的局限性,而法律調整的局限性必然帶來法律適用的障礙;第三,各個法律法規的規定過于原則,導致立法真空地帶的出現,極不利于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比如《反不正當競爭法》雖然何為商業秘密、商業秘密的必備構成要件及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各類進行了規定,但該法對商業秘密的歸屬、商業秘密的權利主體等問題都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極不利于對權利人的保護。endprint
(二)對侵權行為的懲罰和打擊力度不夠
雖然我國在1997年刑法中增加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構成犯罪時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這無疑填補了我國商業秘密侵權的刑事懲治真空,但我們仍然無法回避當前我國在懲處商業秘密侵權上其他法律責任處罰力度過輕的弊病。首先,對侵權行為的認定過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將商業秘密侵權主體限定為經營者,導致對侵權主體的認定較窄,同時,該法只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的四種行為,致使許多其它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無法受到法律制裁;第二,對侵權賠償的民事責任力度明顯不夠。以侵權期間所獲利潤作為民事損害賠償計算依據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業秘密侵權賠償的規定,但此種賠償是一種恢復性賠償,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及其它相關立法 并沒有對商業秘密的惡意侵權規定懲罰性賠償。第三,對行政處罰形式的規定單一。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業秘密侵權行為進行行政處罰時承擔的行政責任僅限于罰款,單一各類的行政處罰難以實現對侵權行為的懲處。
(三)商業秘密訴訟保護不健全
第一,商業秘密侵權訴訟保全制度不完善。我國在相關法律中專門規定了著作權、商標、專利侵權訴訟的訴前財產保全、證據保全等,商業秘密亦屬于知識產權范疇,并且在現在知識產權范疇中其地位越來越重要,商業秘密遭受侵犯一旦被公之于眾,難以估量給權利人可能帶來的損失。商業秘密侵權訴諸法律,如何對商業秘密采取保全措施從而避免權利人受到“二度傷害”,我國均未在現有的訴訟法律均未在程序上作出相應規定。第二,在處理商業秘密侵犯的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案件中如何防范商業秘密的進一步泄露等問題,我國現有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均未有相關程序保護規定。第三,商業秘密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亦應當有別于民事訴訟的“誰主張,誰舉證”。
三、加強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思考
保護商業秘密不受侵犯首先應當建立在權利人自身重視和努力的基礎上,但與此同時,建立和營造一個良好健全的法制環境不可缺少。不可否認,我國當前在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上仍然突顯諸多不足,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環境尤為關鍵。
(一)完善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制度
1. 在現有立法基礎上盡快出臺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
在當今社會,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同時科學技術亦突飛猛進、迅猛發展,在此種背景下,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即是商業秘密,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制度是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立法分散、不統一、法條之間缺乏協調統一性,現有立法現狀與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已凸顯出越來越不相稱、越來越不相協調。商業秘密同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均屬于重要的知識產權,與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保護相適應,我國制定了專門的《著作權法》、《專利法》和《商標法》,實踐中,有關商業秘密侵權的訴訟行為也越來越普遍和復雜,因此,制定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來加強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勢在必行。
2. 加大對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懲處力度
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已然是一個國際性問題,重視對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這一問題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已經取得共識,因此,為進一步促進我國與他國在商業秘密法律保護步調上的銜接協調,商業秘密侵權懲處力度的加大首當其沖。加大對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懲處力度從而對侵權人造成足夠的威懾,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應當增加商業秘密侵權的民事損害計算依據標準,除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以侵權人在侵權期間所獲得的利潤來計算損害賠償,還可以增加以受害人遭受的損失為標準計算損害賠償,同時還可以借鑒其它知識產權立法規定法定賠償。第二,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可以借鑒商標法、專利法等規定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懲罰性賠償金能增加侵權行為人的侵權成本,從而對侵權人產生較大的威懾作用,從而提高其守法的自覺性。第三,加大商業秘密的行政保護力度。行政保護較司法保護具有主動性和職權性等特點,充分發揮行政管理部門的專業優勢能更好的實現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因此,對商業秘密的行政處罰除了罰款我們還可以適用行政處罰法的吊銷企業營業執照、賠償道歉等行政處罰種類。
3. 完善商業秘密的訴訟程序
首先,可以參考著作權、專利、商標的相關法律規定對商業秘密侵權訴訟規定專門的證據保全、訴前財產保全和訴前禁令等制度。這樣,一旦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受到侵犯引發訴訟,在訴訟程序中權利人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選擇申請證據保全、財產保全或采取訴前禁令,這些措施的采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權利人因商業秘密被侵犯而可能遭受的損失。其次,為了防止商業秘密在刑事與行政訴訟程序中的進一步泄露,涉及商業秘密侵權的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中,應當就程序的適用、相應保全措施如何采用等問題在相關訴訟法修訂或法律解釋中予以具體規定。第三,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商業秘密雖然同樣屬于知識產權范圍,但其與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傳統知識產權在特點、法律保護模式上是有明顯區別的,因商業秘密侵權案件中,通常兩方當事人力量的不均衡,因此導致在具體訴訟程序中舉證力量的不均衡,因此不妨在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上在權利人和侵權人之間實行倒置。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保護機制
企業要制定嚴格的保密工作制度,特別是應當對涉及商業秘密的人員范圍進行有效限定, 重視保密協議和行業禁止協議的簽訂,對從事知悉商業秘密的崗位人員在勞動合同中應當簽訂特別約定保密條款,對保守商業秘密的范圍、方式、期限、違約責任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
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完善應當在立足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參考國外的先進立法經驗,因此,當下尤為迫切的加快制定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以《商業秘密保護法》的制定為契機,合理擴大商業秘密保護范圍,從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懲處力度、商業秘密訴訟程序的完善等方面來構筑起我國對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良好機制。
參考文獻:
[1]楊峰.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問題之研究[D].華僑大學,2000.
[2]劉介明,楊祝順.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現狀及完善建議[J].知識產權,2012(11).
(作者單位: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