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霏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影子銀行同樣迅速膨脹,其所帶來的風險尤其大不可控,而對于其的審慎監管同樣成為議論中心,文章經過聯系中美影子銀行宏觀審慎監管方面的發展近況,選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國影子銀行因其潛在危機而存在的監管問題,并針對該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影子銀行;宏觀審慎監管;中美;監管部門
一、引言
影子銀行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在其發展之初便成為了美國金融業的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了美國金融資源使用效率,同時促進了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優勢的形成。影子銀行的實質是傳統金融機構利用針對金融問題而形成的工程化技術開發對各類資產進行經濟效益憑證化,將僅存、貸、存三大傳統業務的存貸模式轉變為貨幣市場批發-零售融資模式。近年來,影子銀行也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各種能夠代替傳統商業銀行貨幣借貸職能的新的金融機構及活動。2007 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之后影子銀行引發了理論和監管的關注。我國同樣開始監管行為,但由于尚有較多不足之處,一直未能有效規避其風險。如何認識我國的監管不足,并通過借鑒美國的監管經驗來處理此問題,是一個十分具有研究性意義的問題。
二、影子銀行宏觀監管的中美比較
(一)司法方面
我國對影子銀行的部分重要業務潛在的危機頒發了相對應的監管法律,如2013年3月我國頒布的針對銀行人民幣等理財產品“8號文”、2014年3月溫州市頒布的《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2013年年底頒布的首部影子銀行專門法——“107 號文”等。在上述法案中,雖然我國一再強調要對影子銀行因迅速發展而日益膨脹的規模進行控制,但對委托貸款、民間借貸、融資類信托與銀信合作理財等未做到有效監管,其規模反而在持續膨脹。而對于美國,出臺《多德—弗蘭克法案》,從多個方面加強了對美國影子銀行體系甚至于美國傳統金融體系的監管,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維持美國和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 但是《多德 - 弗蘭克法案》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多德—弗蘭克法案》沒有明確提出針對保險公司和政府支持企業的監管措施,這些企業在影子銀行體系中占據相對重要的地位。其次,《多德—弗蘭克法》的實施取決于國際監管合作與協調,協調將繼續導致“監管套利”。 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問題,如如何衡量組織的制度重要性,如何對外國公司進行監管等中美影子銀行的發展特征比較:美國從1970年首次發行以抵押貸款組合為基礎資產的抵押貸款證券,到2012年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成為世界上影子銀行規模最大的國家(2011年35%的比例)。相比之下,中國資產證券化歷程還剛剛起步,依據本文的統計,我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大約為27.93萬億人民幣左右,占2013年GDP的56.88萬億元的49.1%,遠遠落后于美國的發展程度。并且不同發展階段的機構運作模式,以及資金運作模式投融資方向都有很大差別。此外,監管對象還包括銀行自有交易范圍。然而,衍生工具的監管仍然存在差距,這不涉及利率互換、信用違約掉期、資產交換總額和其他衍生工具的監管。次貸危機后公布了《多德 - 弗蘭克法》,更加全面地加強了對影子銀行的監管。
(二)監管環境
1995年,我國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和保險法,從法律上確立了我國金融分業經營的根本模式。與分業經營的金融體制相比,我國分業監管體制逐步建立起來。1992年12月17日,國務院決議建立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這兩個機構分別掌管證券市場的宏觀政策擬定以及證券業與證券市場的監管。1998年,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被推翻,同時,人民銀行對證券機構的審批監管權也劃給證監會。從此以后,證監會正式成為一個集中統一的監管機構中國證券業。1998年,我國建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人民銀行被隔離出來的保險監督職能。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的銀行業監管職能被隔離出來,作為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而存在。在這一點上,中國的“三線”監管框架正式形成。對于美國,2009年12月12日和2010年5月20日,美國參議院分別通過各自版本的財政改革法案。次貸危機發生后,美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弊端原形畢露,美國金融體系缺乏宏觀審慎監管及系統性危機監管機構。為此,美國金融監管框架中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做出了重要變化,撤銷了管理局的保管人,新成立了金融穩定管理委員會,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聯邦保險辦公室和金融研究辦公室。形成的較完備的審慎監管體系。
三、中國影子銀行的監管難點
(一)監管方法的成效無法進行科學評價
當前,各國針對影子銀行采納了一系列變革政策,如創立法律條文、加強信息表露、創設防火墻等等,然而,這些措施,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和規模的措施的作用是未知的,不能有效的評價,使措施,改善和調整出現盲目。而建立科學有效的評估機制,是我國現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缺乏一套完整的監管機制
金融監管尚未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預警、防范、監測和評估機制,預警和控制無法實現,監管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在風險后處于繁忙的處理,為了有效防范和減少金融風險,需要建立系統的風險預警機制。中國現行法律法規不完善,影子銀行監管存在漏洞;沒有明確的影子銀行的定義;沒有明確影子銀行的風險在何處,也未明確風險存在的方式;資產證券化,財務管理和其他新事務,由監管機構監督;影子銀行監管仍然是行政監管,被質疑的有效性不能有效地確定。因此,有效識別新轉化對監管機構來說是一個挑戰。
四、啟示
(一)建立有效科學的評估體系
政府所建立的體系應對監管部門出臺的監管方案及其效果進行準確而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評估體系,例如:委托貸款作為影子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規模的大幅上漲會放大金融系統的風險。通過選取委托貸款與社會融資規模的比率這個指標可以反映委托貸款的變化趨勢。并建立諸如此類的各項比率,綜合具體地進行評估。endprint
(二)建立成套的監管機制
首先要加強不同金融監管部門間的監管協調,各金融監管部門各司其職,運行機制能夠良好運作的前提是各部門高效的合作與分工,如此不僅可以提升金融監管效果,還能減弱受監管者的包袱、使監管成本下降。其次,從整體來看,監管屬于行政引導,監管力度有限,要建立成套的監管體系,應全方位加強影子銀行的監管,確立針對網絡金融之類的新生實體的監管機構。對于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法律的不斷規范,是我國面臨影子銀行潛在風險而仍想從中獲取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蔡恩澤.影子銀行:渠道不暢“影子”歪[J].金融經濟,2011(19).
[2]張田.國際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監管改革與啟示[J].西部金融,2011(09).
[3]王建亞,馬鵬飛.對我國小額貸款公司法律監管問題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06).
[4]周小川.金融政策對金融危機的響應——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內在邏輯和主要內容[J].金融研究,2011(01).
[5]潘德勇.金融監管的法律價值及實現機制——兼論金融危機后的金融監管機制改革[J].大連大學學報,2009(05).
[6]Board F S. Guidance to assess the systemic importanc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ets and instruments: initial considerations[J].Report to G20 finance ministers and governors,2009.
[7]Calmés C, Théoret R. Shadow banking and leverage: an application of the Kalman filter to time-varying cyclical leverage measures[N]. Chaire dinformation financière et organisationnelle ESG-UQAM Working paper,2011,1.
[8]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 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Report, Authorized Edition: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M]. Public Affairs, 2011.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工大附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