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坤
【摘要】 目的 探討預見性護理干預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臨床效果。
方法 120例下肢骨折患者, 依據不同護理方式將其分為預見組和常規組, 各60例。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 預見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加入預見性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護理滿意度和DVT發生情況。結果 預見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常規組的78.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患者中非常滿意17例, 滿意23例, 不滿意20例, 護理滿意度為66.67%;預見組患者中非常滿意28例, 滿意30例, 不滿意2例, 護理滿意度為96.67%;預見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中出現DVT患者11例, DVT發生率為18.33%;預見組出現2例DVT患者, DVT發生率為3.33%;預見組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預見性護理干預可以預防DVT, 促進患者身體恢復, 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作為一種有效地護理手段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深靜脈血栓形成;預見性護理干預;下肢骨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99
DVT是骨科手術后常出現的并發癥之一, 其對患者的身體傷害極大, 治療不當甚至會使患者殘疾[1]。本文主要對預見性護理干預在下肢骨折術后DVT預防中的臨床效果做研究, 旨在找出預防DVT的最佳療法。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骨科進行手術治療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 依據不同護理方式將其分為預見組和常規組, 各60例。預見組中男24例, 女36例;年齡18~57歲, 平均年齡(28.3±10.1)歲;病程1~5個月, 平均病程(2.1±1.4)個月。常規組中男29例, 女31例;年齡18~64歲, 平均年齡(31.3±11.7)歲;病程1~5個月, 平均病程(3.1±1.2)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規組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護理措施, 包括對患者進行醫院規章制度的講解, 生活飲食和醫療用藥的指導等。
1. 2. 2 預見組在常規組的護理基礎上加入預見性護理干預, 具體包括:①危險因素評估:運用威爾森評分法[2], 對產生下肢DVT的危險因素進行科學系統的評估, 為預防措施提供科學性的指導依據。②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 面對陌生的醫院環境, 加上自身患有疾病, 很容易出現焦慮不安、恐懼害怕的心理, 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時應采用親切溫和的態度對待患者, 熱情地為患者辦理入院手續, 帶領患者熟悉醫院環境, 以減輕患者對醫院的陌生感, 緩解、緩和焦慮的心情。同時, 為患者講解手術治療的程序以及手術中的注意事項, 還可以通過講解成功的手術案例鼓舞患者[3-5]。③健康教育:醫護人員要進行骨折健康知識的宣教工作, 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手術治療后有可能發生DVT及其危害性, 讓患者及其家屬提升對此疾病的警惕性, 加強對該病的防御工作, 并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如何進行預防工作[6]。④飲食干預:患者手術后, 身體虛弱, 飲食上應該多補充富含高蛋白、高維生素和高纖維素的食物, 保證每天充足的飲水量, 保持大便通暢。⑤下肢功能鍛煉[7]:手術后第1天可指導患者進行趾關節、踝關節的屈伸活動, 小腿肌肉的主動舒張運動, 進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鍛煉等。若患者病情恢復較好, 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進行下床活動。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療效評定標準[8]: 顯效:經過治療后, 患者疼痛感消除, 皮膚溫度正常, 末梢循環正常, 并且沒有腫脹癥狀;有效:經過治療后, 患者疼痛感減輕, 皮膚溫度正常, 有輕微的腫脹癥狀;無效:經過治療后, 患者疼痛感劇烈, 皮膚溫度較低, 末梢循環搏動減弱, 有嚴重的腫脹癥狀。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 滿分為100分, 評分≥80分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統計兩組DVT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常規組患者顯效17例, 有效30例, 無效13例, 總有效率為78.33%;預見組患者顯效26例, 有效30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93.33%;預見組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護理滿度比較 常規組患者中非常滿意17例, 滿意23例, 不滿意20例, 護理滿意度為66.67%;預見組患者中非常滿意28例, 滿意30例, 不滿意2例, 護理滿意度為96.67%;預見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DVT發生情況比較 常規組中出現DVT患者11例, DVT發生率為18.33%;預見組出現2例DVT患者, DVT發生率為3.33%;預見組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近代社會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 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 也因交通事故頻發而導致骨折患者的發生率增多。由于骨折對患者的身體傷害大, 并且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影響, 所以在對于一些嚴重的骨折患者通常采用手術治療法, 由于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無法下床活動, 所以極易導致DVT的出現, 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 極有可能引發其他的并發癥, 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9, 10]。所以, 如何在臨床上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出現, 是骨科研究的一大重要課題。endprint
在本次研究中, 對預見性護理干預在骨科下肢骨折術后DVT的預防效果進行研究, 結果顯示, 預見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常規組的78.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患者中非常滿意17例, 滿意23例, 不滿意20例, 護理滿意度為66.67%;預見組患者中非常滿意28例,
滿意30例, 不滿意2例, 護理滿意度為96.67%;預見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中出現DVT患者11例, DVT發生率為18.33%;預見組出現2例DVT患者, DVT發生率為3.33%;預見組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預見性護理干預可以預防DVT, 促進患者身體恢復, 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作為一種有效地護理手段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高克霞. 預見性護理干預在預防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效果. 河南醫學研究, 2015(6):160.
[2] 畢義琴, 耿莉. 預見性護理干預在預防骨科下肢術后DVT形成中的應用分析.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1):00106.
[3] 張瑛, 楊新明. 圍手術期預見性護理干預降低骨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研究.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32(2):27-31.
[4] 邢躍芳. 預見性護理在骨科手術患者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 中外醫療, 2011, 30(16):153-154.
[5] 梁群英, 梁建萍, 何紅燕, 等. 早期護理干預對骨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1, 30(8): 1163-1164.
[6] 劉偉媚. 預見性中醫護理干預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靜脈血栓效果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4(20):93-94.
[7] 朱琳. 預見性護理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6, 29(8):1091-1092.
[8] 朱珍嬌.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 中國醫藥指南, 2014(33):288.
[9] 劉惠勤, 魏萬梅. 預見性護理預防髖部骨折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 海南醫學, 2013, 24(8):1242-1244.
[10] 周麗華.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18):53-55.
[收稿日期:2017-09-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