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畫是中國古代一種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征性裝飾藝術,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
從廣義上說,凡民間藝人創作并經由作坊行業刻繪和經營的,以描寫和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特征的繪畫作品,均可歸為年畫類。年畫習俗反映了古人的心靈慰藉和精神信仰。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茶、郁壘,再到后來的關羽、趙云、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鐘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年畫”變成“年話”是在宋代。當時,宋徽宗擴建“翰林圖畫院”,時逢傳統繪畫和雕版印刷術交融發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畫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時,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門神從鎮宅消災演變成了迎福納祥的美好愿望。后來,逐漸形成了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的習俗,年畫在此時完成了向祝福年話演進過程。
年畫起源于漢代,發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畫正式形成于北宋時期。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漸成熟的雕版印刷術、豐富的民間慶賀新年活動等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南宋時期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元代是年畫的低落期,多數都是宋代同類年畫的延續。到了明代,小說、戲曲插圖的發展對年畫的發展有很大促進,寓意吉慶祥瑞和表現民間風俗的內容得到重視,年畫的創作印制和購買張貼逐漸發展為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明中葉以后,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進人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征就是題材多,出現了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由于受到西洋繪畫風格的影響,西方明暗透視技法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刻印上了“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傳統年畫逐漸式微。與此同時,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則興起了新的題材樣式的改良年畫,新增有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描繪新事物等內容。此時,西畫的輸入和商業的發展,又產生了一種將國畫工筆重彩與西洋擦炭水彩結合的月份牌年畫,其題材有戲曲故事、吉慶祥瑞等,還包括一部分格調不高的時裝美人。抗戰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以民間年畫的形式表現革命內容的新年畫,它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鼓舞了軍民士氣,打擊了敵人。1949年以后,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迷信、落后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神荼郁壘是中國民間信奉的兩位門神。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神荼一般位于右邊門扇上,身著斑斕戰甲,面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金色戰戢;而郁壘則位于左邊門扇上,一襲黑色戰袍,神情顯得閑自適,兩手并無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輕撫著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兇的美好愿望。門神老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守衛門戶的神。門神來源于鬼神信仰。是鬼神世界中的小神之一。這些小神與天地祖先之神不同,它們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有著密切關系。這些小神遍布在人們周圍,監察人們的言行。是故舊時民間風俗,把門神的畫像印出來,貼在堂屋前面左右兩扇大門上,逢年過節須敬門神老爺,以保護一家人一年四季平安無事。
門是房屋的臉面,在整個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時家庭祭祀,門為五祀之首。五祀是古代家庭中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門主出入,后世演變為門神。貼門神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以前。民間傳說神荼、郁壘像貌兇惡丑怪,但沒有固定的畫像。各地不一樣,所以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門神的畫像,貼的方位、大小規格都是有出入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大年初一太陽升起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換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
唐代以后,又以秦叔寶、胡敬德(尉遲敬德)為門神。貴族之家大書“秦軍”、“胡帥”字樣貼在門上,以為門神。民間傳言二人畫像能鎮邪驅鬼,將其畫像作門神,故相沿為習至今。門神演化到后來,就沒固定是神荼郁壘,還是秦瓊、敬德了,只要能驅鬼鎮邪就謂之門神。形象和名稱逐漸模糊。因此,有些地方把鐘馗也當作門神。但鐘馗不是門神,而是神話傳說中的打鬼英雄。傳至民間,成為捉鬼驅邪的人物。唐宋以前,百姓在除夕時懸掛鐘馗像;唐宋以后,改在端午節懸掛。有的家庭,長年掛在家神側旁,四時供祭;有的則干脆貼在大門上代替門神。其實非門神老爺。作門神之因,能驅鬼除邪也。
敬門神的風俗不僅漢族沿習,少數民族也有。解放后,敬門神的風俗逐漸消失。門神由門畫、年畫所取代。如今,人們仍然保持著春節時貼門畫的傳統習慣來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寄托了中國人“新年吉慶、趨兇迎祥”的美好愿望,也與其它形形色色的民間文化一樣承載了很多民族文化和情感。近千年來,“新年貼年畫”這一習俗一直在中國廣闊大地上流行著、傳承著,但也在不斷地接受著新的文明因子和文明樣式的挑戰,門神則代表了中國人祈求平安的心里狀態。門神年畫植根于民間,土生土長,集中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和勤勞智慧,凝結了廣大勞動人民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和強烈愿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