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錄
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課堂充滿了激情與活力,讓小學數學教學變得更精彩。但是也有矯枉過正的現象,比如一些課堂上,補充教學材料隨意性大,教學內容不扎實;片面理解自主學習,教師指導不到位;課堂活躍浮于表面,學習目標未落實等等。這些現象足以引發我們深深的思考。
一、給教材補充材料不能太隨意
1、游離文本,忽視了課本的基本要求
不少教師一面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一面在對教材處理時出現了不少偏差:有的干脆不用教材,另起爐灶,一節兩節馬馬虎虎,多了呢?其結果必將退下陣來,這顯然不可取;而較多的問題是,過早過多地補充教學內容,忽視了課本的基本要求。而且往往是拔高教學要求,忘記了面向全體學生,尤其不利于學困生的學習。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三年級兩步計算應用題新授課時,課才上到10分鐘,一名優秀學生提問一個三步計算的問題,教師大加贊賞,分析解答。其他學生出于從眾心理,也千方百計提出三步計算的問題,教師組織討論逐一解答。由于拔高了教學要求,教學的后30分鐘只討論了3個三步計算的問題,大部分學生越聽越糊涂。真是舍本逐末。
可見,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要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把握重點和難點,科學地構建課堂教學的知識結構,以及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滲透學法指導與能力的培養。這是務實求活、和諧統一的基礎。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適時、適量補充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開放,讓教學效果顯著。
2、流連于情境之中
創設情境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然而學生卻往往留戀于情境本身,無法作數學化的提升,以至于“用”沖淡了“算”,知識技能的底線目標無法落實。例如:《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師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博物館開張了,一、二、三、四班的同學想一道去博物館參觀文物,可學校只聯系了兩輛車,每輛車準乘70人,你們看,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學生馬上圍繞著圖上信息“準乘70人”展開熱烈的討論,“準乘包不包括司機?”“不包括,準乘是針對乘客而言的,是提醒司機這部車最多能裝多少乘客的,所以不包括”。“應該包括司機,既然是準乘,就應該是車上所有的人,當然應該包括”。表面上看學生在交流中思維活躍,辯論精彩,但問題在于爭論的焦點乃生活常識問題而非數學問題,留戀于具體生活情境中浪費大量的時間,而致使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計算的目標不能到位,比之過去傳統教學中的教學效率,不能不說是一種嚴重的缺失。
二、激活課堂時不能僅僅追求表面熱鬧
數學教學應該通過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高效率地進行思考,進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實現有效學習。我們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不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動口、動手、動腦,更要關注每個學生在做些什么、說些什么。
在數學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分小組熱鬧討論的場面。似乎不討論就不能體現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進行有效探究。觀察學生在許多課堂上的表現,盲從的多,爭辯的少,附和的多,投入的少。事實上,形式上的合作是無效合作,更淡不上是探究學習的體現。為了實現有效的探究,教師為學生提供—些合作交流的機會是必要的,但這種合作不是形式上的為合作而合作,應當是實質性的合作。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問題情境,適時地引進小組合作學習,在具體組織時,每個學生要有明確的分工,有充分的合作學習的時間,同時要為學生獨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中介性的工具——有價值性的問題。
不論是采用哪種形式使得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活動起來,都要注意:①必須圍繞“三位一體”的目標,即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發展。目標是學習的定向,要讓每個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增強教學活動的目的性,減少盲目性。②讓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要注意學習內容是否有價值,學生是否人人都積極地投入學習過程,學生的思維是否真正碰撞,情感是否得到交流。教師應設計少而精的問題,激疑啟智,讓學生有質疑的機會,并在質疑、釋疑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智能。
三、不能輕視自主學習中教師的指導地位
在組織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存在忽視教師指導作用的傾向,有的教師在教學中,該給學生引導的不“引導”,該給學生講解的不“講”,恐怕被別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師往往是游離教學目標,脫離文本,讓學生信馬由韁,漫無目的去“探究”“發散”。在關鍵之處,缺乏有效的指導。表面上是要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但由于教師沒對眾多解法加以分析、比較,沒有強調第三種方法的重要性,即學生沒有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反而對以后學習多位數減法、小數減法和除法帶來不良的后果。
就選擇學習內容而言,加強指導有二個層面的含義:①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的同時,也要指導學生選擇有價值的學習內容,進行深入探究,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②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同樣有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而且要善于用自己的示范加強選擇學習內容的指導,這實際上是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學習(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時,教師讓學生試著想辦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學生拿出自己等腰的三角尺,摸一摸邊和角,量一量邊的長度,比一比角的大小,由于學生自主選擇了有價值的切入口進行探索,效果顯著。而當要學生畫出一個等腰三角形時,有部分學生說喜歡畫等邊三角形,不想畫等腰三角形。面對學生一時還難以完成的過高要求,教師沒有被學生牽著走,而是與學生商量,先畫好等腰三角形,課外畫等邊三角形。對于學生的選擇指導及時,避免了花時多、收益微的后果,也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信息的過程,教師主要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饋出來的信息,并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正確處理信息,而不盲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