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音樂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新課標告訴我們:音樂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音樂本體,潛移默化的讓學生積累相關的音樂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那么在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如何關注音樂本位進行教學設計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關注音樂本體,確立課堂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第二,關注音樂本體,精選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第三、關注音樂本體,確定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音樂課堂;音樂本體;音樂素養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呈現的音樂課也越來越豐富,教師慣性地追求出彩的“亮點”,然而仍然有一些非音樂性的內容或泛音樂性的教學內容充斥課堂,音樂課中流淌的是音樂,那么作為一名初中音樂教師,怎樣在音樂課堂中抓住音樂本體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呢?筆者將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第一,關注音樂本體,確立課堂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首先音樂課堂教學目標確定的第一步是教師要研究學生,對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進行分析,才能確定切實可行、合理的教學目標。在每年的七年級新生入學第一周我一般不會急著去備課,我會首先做一些調查問卷對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興趣、特長等進行一個摸底,然后在課堂中通過課堂評價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音樂知識積累情況,分析各班的學生情況以后才去根據學生的現有能力來制定一個長期的初中三年學習目標,中期的每年學期目標教學目標,短期的本學期學習目標和具體的每單元學習目標。在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前首先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緊扣音樂本體,確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如在進行蘇少版七年級第一單元第一首歌曲《希望與你同行》時,我研究發現學生的識譜能力和音樂知識積累并沒有達到七年級的水平,于是我在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沒有嚴格的按照教參和《音樂課程標準》去制定,我降低了要求帶著學生在歌唱教學中,穿插進行音符知識和識譜能力的教學,本節課只要求學生能區分音符、用拍子劃出音符的時值、能熟悉音樂的七個唱名,跟著老師用科學的演唱方法唱準歌詞,并能用愉快的心情表現出學生進入新的集體后的喜悅之情即可。
其次音樂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師要研究教材、要準確把握《音樂課程標準》,合理的利用《教師參考用書》。在每次制定長期、中期、短期目標之前,我都要認真研讀《音樂課程標準》,對比我制定的教學目標與《音樂課程標準》制定的目標是否吻合,有沒有完成《音樂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當然所有目標的確立,首先考慮的是有沒有用音樂本體去完成教學目標。例如,蘇少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目標,對欣賞樂曲《流水》做了這樣的要求:“初步了解古琴的文化與歷史,感知《流水》的模擬手法與豐富技法,以及古琴藝術所追求的“物我交融”的境界;能夠聽辨古琴、古箏的音色,分辨其異同。”對于這樣的教學目標,我首先在如何運用音樂本體讓學生了解古琴的文化與歷史的上面做文章,切記將音樂課上成了歷史課,將古琴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典型時期音樂,做了收集和處理,讓學生在欣賞古琴樂曲中,了解古琴的文化發展和歷史發展,并感受了各時期的古琴代表曲。
第二,關注音樂本體,精選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正確合理地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在挑選課堂教學內容時,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反復聆聽,對教材的音樂要素分析透徹,精心對教材進行篩選,在眾多音樂要素中找到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口;例如蘇少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歡樂啦啦歌》,我在研讀教材后,在眾多音樂要素中找到歌曲的演唱形式作為歌曲的切入口,既復習了歌曲的演唱形式這一知識點又導入了新課,在音樂課堂中高度關注了音樂本體,積累了學生的音樂知識,還有效的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教師在挑選課堂教學內容時,其次還要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挖掘隱含在教材中的知識點,以音樂為主線將這些內容貫穿起來。明確用音樂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音樂,要善于精選課堂教學內容,要善于抓住音樂,讓鮮活的音樂形象走進學生的心里,讓音樂情緒感染和熏陶學生。例如,蘇少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歌曲《楊柳青》,這首歌曲從表面上這是一首揚州民歌,教參的教學目標要求能有風格追求地表現二部合唱《楊柳青》。但我們再研究教材,就能挖掘隱含在教材中的知識點,如“楊柳青”得名的原因,什么是曲牌等,隱含在教材挖掘出來了,是不是都要進行教學,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確定學生可以學習,我們還要采用以音樂為本體的教學內容用切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第三,關注音樂本體,確定音樂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一切教學方法應是充分利用“音樂”這一情感藝術的。音樂教學應當重視使音樂訴諸學生的聽覺、動覺、視覺、感覺和知覺這五種音樂教學的方法。例如欣賞蘇少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樂曲《二泉映月》,初次欣賞時教師不用刻意去用大段的言語解釋什么,讓學生通過聽覺的這種教學方法,直接從音樂當中體會到那種高低起伏、委婉流暢、深邃悠遠的曲調,流露了曲作者憤懣的情緒和倔強的性格,只是由于年齡與生活經驗的限制致使他們不能用語言很準確地描述和表達;然后關注音樂本體引導學生從主題入手,逐一聆聽該樂曲的幾次變奏,和學生共同探究變奏手法,同時圍繞二胡的音色表現力,體會每次變奏的速度、力度、情緒及情感的變化。在聆聽感受二胡主題和變奏時,將學生聽覺、感覺和直覺有機結合,讓學生注意樂句和變奏段落的銜接,這是中國傳統音樂樂句“魚咬尾”式的銜接特征,它們都以相同的樂音(同音或八度)作為結束音和起始音,形成樂句連綿不斷,自然流暢的運行風格。
中小學音樂的教學本位在于音樂,只有關注音樂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音樂課堂,音樂教學的中心價值才不會被偏離。無論音樂課程改革如何進行,在音樂課堂中高度關注音樂本體,重視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這一點肯定不會變。無論在什么音樂教學中,牢牢把握音樂主體這條線,將以音樂為本體的教學內容與切當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音樂課真正發揮審美功能,才能使音樂教育回歸本真。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解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