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怡伶
摘要: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幼兒的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將幼兒的生活經驗與游戲結合起來,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關鍵詞:本地美食;區域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說幼兒階段“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那么,如何將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幼兒園區域游戲有機結合起來?我們嘗試通過挖掘本地的美食文化來創設幼兒園的區域游戲,讓孩子們運用藝術表現手段把自己對本地美食的情感和體驗表現出來,讓他們在玩中做,做中學,感受家鄉的地域文化,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一、利用家長資源,收集本地飲食文化素材
南充,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的文化古城,不僅有優美的風景,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特別是飲食文化更是遠近聞名,順慶米粉、川北涼粉、西充獅子糕、閬中張飛牛肉……引得前來品嘗的游人贊不絕口。我們給家長發放調查問卷,收集本地特色的小吃、特色菜肴、節日飲食習俗,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整合,按季節、傳統節日和幼兒年齡特點分類,編制各年齡段孩子的主題教育活動。同時,請家長在節假日帶孩子們走進特色小吃店,發現他們環境布置的與眾不同,品味他們的美味佳肴,使幼兒切身體驗本地特色小吃的源遠文化。
二、創設適宜環境,促進幼兒多元化發展
為了讓幼兒在游戲中更多的體驗到愉悅和成功,我們讓環境發揮了它的教育功能。中一班的“快樂農家”里,利用高粱桿扎成的籬笆,麻繩、玉米、辣椒串成的農作物成熟景色,泡沫、顏料、雞毛制作的山雞,皺紋紙、棉花制作的各類蔬果,頓時讓一幅活靈活現的農家小院景象呈現在眼前。在期間的制作過程中,幼兒以小主人的身份參與進來:他們自己制作蔬果,給山雞涂顏色,和老師一起商量玉米、辣椒掛在哪兒更好看,有模有樣的擺出幾桌“農村壩壩宴”。
三、投置豐富材料,激發幼兒自主游戲興趣
游戲材料,是幼兒表現游戲、發展游戲的重要支撐,它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游戲形式,還促進了幼兒想象力的發展。我們根據各年級組孩子的特點,投置了各種結構的游戲材料。在角色的過程中,為了讓幼兒能夠嘗試材料的變化,不同的使用方式,激發他們參與游戲的興趣,我們會投放很多低結構的游戲材料,小班的幼兒手部小肌肉發展較弱,動作精細度低,我們投放了高結構材料,這些材料輕巧、生動形象,能夠給幼兒提供暗示,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就能完成。游戲材料,可以是購買現成的,也可以是孩子或者老師自制的,既有成品,也有半成品。例如:小班的娃娃家餐廳里,老師動手制做了“順慶米粉”、“川北涼粉”和“鍋盔”,小朋友們就拿這些材料去喂娃娃。一些奶粉罐、月餅盒、飲料瓶也會變成大班孩子的寶貝廚房:他們拿鞋盒當灶臺,奶粉罐當鍋,紙條當面條,最后,有滋有味的吃起自己煮的“擔擔面”。因此,我們也會發動家長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將收集來的材料放置在相應的區域內,我們經常發現這些不吸引人注意的廢舊材料,會被孩子們拿來玩各種游戲。
四、挖掘幼兒游戲經驗,促進幼兒各種能力的發展
我們利用家長開放日請家長來園參與我們的活動,讓孩子與家長共同搓、煮“湯圓”,端午節做“蒸饃”,家長和幼兒一起制作“營山涼面”、“北湖燒烤”,了解這些小吃的制作方法和過程。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將生活以游戲的形式呈現出來。“美食加工坊”里,孩子們把白色卡紙剪成長條,用筆桿把它卷成圈狀,放到“碗”里當做 “川北涼粉”,加上彩色卡紙剪成的各種碎末當“調料”;“川北美食街”上,有叫賣的“老板”,有收拾桌凳、招呼“客人”的“店小二”,還有正吃的津津有味的“顧客”;“美食配對”和“尋找川北美食”需要孩子熟悉了解南充各地特色小吃,老師會給出“順慶”、“營山”、“西充”、“蓬安”等地區的地圖,請小朋友們找到與他相配的“美食”,樂于接受挑戰的小朋友時不時的會在那里出現。在游戲中幼兒充分感受到了快樂,同時動手能力、語言能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依托地域資源優勢,挖掘園所發展特色”,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更大化的利用本地的優質資源,為我們的孩子創設一個健康發展的樂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