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力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這是法制的發展,也是時代的呼喚。法治和德治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我們在加強法治建設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德治,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的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現代性社會的兩大規范體系——法律和道德在不時的沖突和親合,這種矛盾的社會現象所產生的巨大后果,進一步加深了人們的迷惑以至于無法消除迷惑,而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則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了起來。這是法制的發展,也是時代的呼喚。我們在加強法治建設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德治,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的過程中的必然要求。但在進行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時,客觀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矛盾的地方,而兩者發生矛盾時,又以哪一個為準,對此,鄙人談一點粗淺的看法:為此,本文擬對法治與德治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實現二者的調和略談一些自己的粗淺的看法。
一、法治治外、德治治內二者具有互補性
法律與道德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由于兩者之間各有獨特的地位和功能,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依法治國是外在的,從外面的力量、從強制的角度來規范人的行為的話,以德治國就是從內心、從人的素質上要求來自覺地遵循這些規范,如果這兩個相輔相成精神文明建設會搞得更好。法律的實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當整個社會迷信市場作用的時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決中無法體現。處于弱者的消費者面對一個又一個貌似公正卻完全不同的判決無所適從。我們不缺少市場的理念也不缺乏對法律的關照我們缺少道德的支撐。 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法律是統治階級用以統治的一種工具它必須同經濟政治道德等諸因素緊密聯系相互適應。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再認識。我國市場經濟下的法律和道德在實質上是一致的有著共同的經濟、政治和思想基礎,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內容體現了不同層次的道德要求,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都是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量和鼓勵力量,并且通過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和鼓勵而具有指引人們應該怎樣行為的功能實現它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和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對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遵紀守法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法律具有崇高的道德價值。法治和德治是人類管理社會和階級社會實現階級統治的兩種重要手段是兩種性質不同而又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其中法治是對道德中重要問題的調整是對道德力量的強化道德法律化把人類的理念鑄化為法律德治既是對法治內化把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同時也是對法治的重要補充把法律之外的社會關系納入自己的管轄范圍。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是一個交互演進的過程。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肩負著維護社會共同道德的任務。法律的最終目標是使人們在道德上善良。為了求得眾人所能達到的最大的善良,世俗法律使自己適應各種道德信條所認可的各種生活方式,但它應該抗拒那些由于道德觀念的真正松弛和墮落的風尚而為人們所要求的變更。它應該始終保持走向有道德生活的總方向,并使共同的行為在第一個標準上面傾向于道德法則的充分實現。
二、德治應與法治的協調
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的浪潮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以儒家倫理文化為主導的“自然道德”傳統已經崩潰,計劃經濟時代的道德體系也因為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要求而失去其社會約束力和整合力。儒家的以人性論為基礎的“德教為先”思想涵蓋從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秩序的內容,是與儒家的“德治”思想及治國方略緊密相聯的,儒家的思想道德對中國歷史上的法律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和“出禮入刑”的思想。其優點在于強調人是可以教化而且必須教化的,這種教化,包括家庭道德和社會公德,其缺點在于它的立足點在治民,即教化老百姓對封建統治者安分守己,順從封建專制和等級剝削制度。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的道德同傳統社會是完全不同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德治”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治民,而在于服務,在于通過道德和法律兩種手段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從而實現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道德教育不是奴化和愚民的教育,而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所有的人在不損害他人的條件下有權利追求自己生活的滿足;道德規范在權利義務平等的基礎上規定個人應盡的義務;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能夠生活在一種實用化和功利化的道德環境和法治環境中。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在健全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同時形成社會主義市場道德。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的內容要求我們要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構造具有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和框架,把當前我們已經提倡的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設抓好。我們應使傳統美德和新型規范相互滲透,法制和德治相輔相成,把依法治國不斷完善,使以德治國深入人心。為改革發展營造一個人心思進的良好社會環境。
道德是法律評價標準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二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道德和法律是不可分的沒有道德的支持法律就不成其為社會組成部門而僅僅是寫在官方文件上的詞句只顯得空洞且與社會無關。”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呼應互相配合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但是法律本身屬于政治上層建筑范疇是以國家意志和全民必須遵守的姿態出現的它直接干預人們的行為它只要求對人們的行為是否違法、是否構成犯罪以及違法或犯罪的程度作出相應的評判道德屬于思想范疇而思想問題是不能靠國家權力的強制來解決的它通過干預人們的思想和精神來實現干預人們的行為道德規范的評判要求比法律要廣泛得多和高得多。這告訴我們在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道德建設,把法治和德治緊密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律的充分實現必然會提高一般公民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道德水平反過來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會促進法律的制定和實現。我們在創建社會主義文明法治環境中必須把握法治與德治的互補性、兼容性和一致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