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翔
【中圖分類號】R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2-0-02
我國現行養老模式普遍存在有養無醫和醫養分離等問題,不能適應人口老齡化和老年人健康養老的需求,探索醫養結合型健康養老模式勢在必行,然而當前各地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實踐大多局限于機構養老,未能有效的在社區尋求一條簡便有效經濟的健康養老之路.現代養老最需要的是什么?發展居家養老又最缺乏什么?如何提高養老質量和老人的生命質量,值得我們反復思考。事實和實踐是否會給我們一個答案?解決當前養老難題的一個重要出路是不是就是在養老過程中加入更多的醫療護理康復元素,讓醫養能夠更好的有效簡便的結合起來,讓居家養老占主流的養老模式能更好的得到醫療護理康復治療,讓老年人能足不出社區,或不出戶就能得到有效的醫療和照料,消除人們對衰老的恐懼,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團結,也可以減輕社會的負擔,使得社會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有利于社會,社區的和諧發展。
本課題主要立足于嘉興社區,在我社區大力開展家庭醫生的前提下,我們團隊做為先行者,在社區居民中已建立家庭病床的居民中選取符合條件者入組預先開展醫療、家庭護理、康復指導等服務,和我們社區物華路養老院進行基本生活照料的老人做對比,其研究成果對我們日后社區養老結構的調整,居家養老和醫療機構的結合可行性的提高提供有力的證據。
本人從大學畢業后就進入社區工作至今,在長達17年的社區醫療工作中發現,我們社區醫療和社區居民的居家養老還是有所脫離,只是拘泥于表面,雖然有家庭病床醫療支持,也僅僅是上門量血壓,聽診,配藥,健康宣教,上門查血,等簡單的服務,像上門護理,上門康復治療等病人特別歡迎和需要的服務卻跟不上,面對如此嚴峻的老齡化局面,特別是上海已經提前進入老齡社會,但養老服務卻遠遠跟不上形勢和需求。特別是養老方式的主流,即居家養老得不到有力的支持,老人最期盼的養老和醫療護理康復結合的愿望,現只是在探索階段,我們只是在立足本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一次在本街道的小規模的調查和調研,做為一名家庭醫生本職工作也非常的繁忙,最后幾月還到第四人民醫院進行了三個月的專科培訓,課題團隊人員也都非常的繁忙,但是大家都克服了實際困難,利用業余時間對老人進行評估,調研。對治療組的老人不畏嚴寒還是酷暑,都堅持上門診療護理和康復治療,受到了病人的普遍好評和歡迎。
總體思路:目前我們社區需要居家照護的老人中大多設立了家庭病床,但是家庭病床我們醫生是每周上門的但康復護理不是每周主動上門治療的,我們準備化被動治療為主動治療,在有需要的老人家中醫康護同時進行干預治療。技術方案:入組老人統一按照《老年人健康評估表》進行評估,干預手段安醫療常規,可以在居家環境中實施,每次都計入祥細的項目,評定按老人健康養老評定表評定。實施計劃:在我社區300多名家庭病床病人中篩選出54個符合我們條件的老人做為治療組,這里的符合條件是指醫從性比較好,家人的支持和家居環境明亮干凈適合居家養老,再從我們社區的物華路養老院篩選出54名老人入組做為我們的對照組我們醫康護團隊每周到治療組老人家中進行醫療康復護理治療和指導,每月出評分表,對照組在養老院的老人接受的是養老院內部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務,開始做一次評估,過18個月后再做一次評估,我們想看看在居家環境中有醫療康復護理的老人生活狀態和生活滿意度高還是在機構養老院進行基本生活照料的老人生活狀態和生活滿意度高?在生活能力方面是否有所提高?建設目標:對我們日后社區養老結構的調整和醫養護康結合這個命題日后發展的方向有一點指導意義,對家庭醫生制在社區工作的方向有了一點新的理解。
中期評估整改區專家意見:1.對居家養老中護理的措施中要突出居家養老安全措施。2.選擇合適的數據收集方法,遵守操作規程和數據采集規范,采用正確。3.在治療組干預治療中要嚴格遵循診療規范,告知病人和家屬,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進行操作,盡量在家屬在場的情況下開展工作。4.積累資料,爭取在驗收時發表一篇相關論文。5.按照科研經費使用規定,合理規范使用。6.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影響度。
本課題指導專家財大楊翠迎教授意見:該課題就醫康護服務結合在居家養老中的可行性展開調研,對目前正在推行中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證基礎價值。課題立意明確,調研思路清晰,研究方案可行,前期基礎扎實,工作條件好,可以開展進一步的調研工作。
總結:在居家養老為主流的養老方式中,我們在局部的地區居部的人員中做了一點積極性的嘗試,結果是令人滿意的,有醫康護團隊跟進的居家養老比僅僅是基本照料的機構養老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的康復,更有利于老年人融入社會,更有利于社會資源的節約,更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存在的問題:1.醫護人員的缺乏。按國際標準,每位全科醫生服務2500位居民,目前本市全科醫生5102名,缺口5000名。護理和康復人員奇缺,工作強度高,社會地位低,很難找到合適的護理康復人員。2.醫護人員薪酬待遇低。自2011年起實行績效工資,總量固定,水平較低,很難調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3.支持制度和補償機制尚未完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尚未建立,部分老年護理服務缺乏收費項目,部分服務收費標準過低,部分服務項目未形成合理價格梯度,不足以彌補醫務人員工作成本,不利于我們在社區大規模的開展針對居家養老的醫護康服務導向。4.社會宣傳力度不夠,對居家養老在社區能夠購買的服務認知度不高。
展望:充分發揮市場在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保障基本養老服務需求方面的主導作用,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完善社區居家養老網絡體系,努力推動服務設施網點化,服務資源集約化,服務方式智能化,服務體系多元化,服務項目特色化,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
參考文獻:
李長遠. “互聯網+”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應用的問題及對策[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5)
黃佳豪,孟昉.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14(06)
邵德興. 醫養護一體化健康養老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佘山鎮為例[J]. 浙江社會科學. 2014(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