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燕
【摘要】目的:研究對比不同時期抗病毒治療對艾滋病患者耐藥產生的影響。方法:選我院進行抗病毒治療的300例艾滋病患者,時間為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根據治療時間分為早期治療組、常規治療組、延遲治療組。分析各組患者耐藥發生的因素。結果:所有患者耐藥率為33.3%;其中早期治療組、常規治療組、延遲治療組的耐藥率分別為21.0%(21/100)、35.0%(35/100)、44.0%(35/100);單因素分析中,延遲組、常規治療組與早期治療組患者的差異具有明顯差異(P<0.05);多因素分析中,發現早期治療、治療依從性與初始治療方案對抗病毒治療耐藥性產生一定影響,患者治療時間越長,其耐藥性產生的可能性將越大。結論:為提高艾滋病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與安全性,可早期開始抗病毒治療,以此減少耐藥性的發生,提高抗病毒治療效率。
【關鍵詞】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2-0-01
就臨床治療現狀,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是治療艾滋病最有效的措施[1]。此種治療方法可抑制免疫缺陷病毒復制,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命質量。但是臨床實踐同時表明,抗病毒治療措施并不能將患者體內的HIV清除掉,患者需長時間服用藥物。而HIV具有的變異性和藥物壓力會促使患者用藥的過程中產生耐藥性,降低臨床治療效率。因此,對抗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患者而言,減少和預防耐藥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本文研究對比不同時期抗病毒治療對艾滋病患者耐藥產生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我院進行抗病毒治療的300例艾滋病患者,時間為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線抗病毒治療,時間均超過半年,且抗病毒治療前并未接受其他治療措施。根據治療時間分為早期治療組、常規治療組、延遲治療組。
1.2 方法
對符合標準的抗病毒治療患者實行橫斷面調查。調查人員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受培訓的衛生防疫人員。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展開。主要對患者服藥依從性、抗病毒治療等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和了解。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后,采集靜脈血,檢測病毒載量與基因類型耐藥。
病毒載量測定:測定病毒載量使用Abbottm2000RealTimeHIV-1全自動實時熒光定量病毒載量檢測系統和Abbott mTMSamplePreparation System regents Abbot tmTMRealTime HIV-1 Ampliciation reagent Kit試劑盒,檢測癌病患者600ul血漿中病毒載量,檢測范圍40-10000000copies/ml。
基因型耐藥性檢測:耐藥性檢測普遍利用擴增/測序的方法對病毒1000copies/ml進行測定。提取病毒HIV-1病毒RNA使用ViralRNAMiniKit試劑盒。將RNA作為模板,針對HIV-1pol區300bp片段進行逆轉錄PCR與巢式PCR。明確分子量后,就可使用ABI377全自動RNA測序儀雙脫氧終止測序。對核苷酸序列進行拼接和校對后,就可獲得基因區序列,與HIV數據庫進行對比,以此就可確定耐藥性的變位點和不同抗病毒藥物的耐藥性。基因型耐藥性表明對所有藥物均出現低度及以上耐藥。
1.3 統計學處理。此次研究活動利用SAS9.2軟件,將中位數、構成比表示描述性分析。治療時機作為研究的自變量,抗病毒治療的患者是否具有耐藥性作為應變量。不同組別患者檢測的耐藥性利用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情況。符合條件的300例艾滋病患者中,男189例,女111例,早期治療組、常規治療組、延遲治療組均100例。所有患者抗病毒治療均為全國免費一線抗病毒治療方案。
2.2 患者耐藥性發生情況。所有患者耐藥率為33.3%;其中早期治療組、常規治療組、延遲治療組的耐藥率分別為21.0%(21/100)、35.0%(35/100)、44.0%(35/100)。
2.3 耐藥性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中,延遲組、常規治療組與早期治療組患者的差異具有明顯差異(P<0.05);多因素分析中,發現早期治療、治療依從性與初始治療方案對抗病毒治療耐藥性產生一定影響;患者治療時間越長,其耐藥性產生的可能性將越大。
3 討論
一線抗病毒治療早在2003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免費推廣使用[3]。至今為止已經取得較好的效果,明顯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延長艾滋病患者的壽命。為提高臨床治療效率,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標準也隨之發生改變。最開始的淋巴細胞計數少于200個/mm3實行抗病毒治療。而隨后的研究中,淋巴細胞計數也在不斷發生改變。事實上,抗病毒治療時間提前對患者治療后耐藥性具有保護性的作用。前期階段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耐藥性的分析只局限在淋巴細胞計數<350個/mm3的患者[4]。但此次研究活動中,早期治療組、常規治療組、延遲治療組的耐藥率分別為21.0%(21/100)、35.0%(35/100)、44.0%(35/100)。并且在研究中發現,治療時間越早,患者產生的交叉耐藥性越低。通過此次研究活動,發現抗病毒治療可減少抗病毒治療患者體內HIV耐藥毒株。同時早期治療的患者,其體內HIV相對于其他治療時機更容易抑制,以此也同樣能夠減少耐藥毒株的出現。另外有研究表明,早期治療可降低抗病毒耐藥不良反應發生,以此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5]。
事實上,患者初始治療方案選擇3TC和治療依從性高,對患者抗病毒治療具有保護性的作用。良好的治療依從性,可減少耐藥毒株的出現,并有效抑制病毒,提高抗病毒效率,并且3TC初始治療方案可減少耐藥毒株的出現。產生這種效果與3TC藥物耐藥性良好具有一定聯系。而患者治療時間延長,特別是治療時間超過3年,那么耐藥毒株出現的比例將會顯著提高[6]。可見,早期抗病毒治療對減少抗病毒治療患者體內HIV耐藥毒株的出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提高臨床治療效率具有促進性的效果。
綜上所述,為提高艾滋病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與安全性,可早期開始抗病毒治療,以此減少耐藥性的發生,提高抗病毒治療效率。
參考文獻
袁丹,葉黎,龔芳紅,等.2014年四川省部分地區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療效果和耐藥性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6,43(13):2445-2452.
姚仕堂,姚媛,時允,等.云南省德宏州2012-2014年成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耐藥發生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7):949-954.
劉佳,閆江舟,楊文杰,等.河南省1922例艾滋病一線抗病毒治療失敗患者中HIV耐藥基因突變情況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5,49(11):950-955.
蘭蕓,蔡衛平,李凌華,等.2015年廣東省抗病毒治療失敗艾滋病患者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耐藥相關基因突變分析[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7,10(1):14-19.
姚仕堂,陳敏,李艷玲,等.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375例緬甸籍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后HIV基因耐藥情況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6,50(11):876.
袁源,司珩,劉宏偉,等.不同時期抗病毒治療對艾滋病患者耐藥產生的影響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54(9):77-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