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濤蓮
【摘要】目的:探討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婦恢復及新生兒護理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產科進行分娩的116例初產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組58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比兩組產婦的產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觀察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結果:觀察組產婦中出現產后并發癥的概率為6.89%,低于對照組的20.69%;觀察組中產婦對于各項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針對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能夠有效降低產婦出現產后并發癥的概率,促進產后恢復,提升產婦新生兒護理技巧的掌握程度,改善新生兒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產后護理;母嬰床前護理模式;產后并發癥;新生兒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2--01
產婦在經過自然分娩之后,由于其受到的生理疼痛以及角色轉變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導致產婦出現一定程度的產后負性情緒,此外,由于產婦缺少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導致其在進行新生兒的護理工作過程中操作難度較大,不能夠為新生兒提供優質的護理,甚至還有可能造成護理差錯,不僅僅會影響產婦的產后恢復,還會威脅到新生兒的身體健康[1]。本次觀察研究針對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7月來本院進行分娩的初產婦 116例,所有產婦均為單胎、足月,新生兒健康,無畸形、窒息。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58例。觀察組中產婦年齡為22-34歲,平均年齡為(28.6±4.7)歲,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39.6±0.5)周,新生兒中男30例,女28例,體質量2.3-4.1kg,平均為(3.4±0.5)kg。對照組中產婦年齡為22-36歲,平均年齡為(27.5±4.8)歲,孕周39-42周,平均孕周(40.1±0.4)周,新生兒中男32例,女26例,體質量2.4-4.0kg,平均為(3.5±0.4)kg。所有產婦及其家屬對本次實驗觀察知情并且能夠配合調查隨訪,對比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產婦常規護理,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干凈整潔,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和心里護理,完善基礎護理工作。針對新生兒每天將其送至處置室進行沐浴、撫觸、臍部護理、疫苗接種以及疾病篩查等工作。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產婦以及新生兒實施一對一的床旁護理,于產婦病床邊設置新生兒床,新生兒淋浴以及單獨的衛生間,保證病室的濕度和溫度,由專科護理對產婦進行指導,教授其相關的新生兒護理知識,幫助產婦適應角色。指導產婦產褥期護理方法及乳房護理方法,使其養成良好的產后衛生習慣,對產婦進行心理指導,使其盡快適應角色[2]。促進產婦產后恢復。新生兒出生當天,在床前對新生兒進行沐浴撫觸,積極鼓勵產婦參與新生兒護理互動,指導其進行正確的護理操作,告知產婦及家屬新生兒常見的生理情況,為其示范臍帶護理方式、尿布更換防方法、疫苗接種注意事項以及臀部護理措施、喂養方法等,保證產婦能夠獨立為新生兒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的產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了解她們對于新生兒護理技巧的掌握程度。
產后并發癥:包括尿潴留、產后出血、乳腺炎等。
新生兒護理技巧掌握情況:采用我院自制的新生兒護理知識問卷來進行調查產婦對于新生兒護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問卷包括:臍部護理、臀部護理、喂養護理以及撫觸護理,每項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該項技能掌握程度越好[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 檢驗進行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P<0.05為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情況
觀察組產婦的各項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詳細結果見表1。
2.2產后并發癥
觀察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89%,遠低于對照組的20.69%,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初產婦第一次承擔母親的角色,可能不能夠及時的適應角色,不了解相關的新生兒護理技巧,導致不能好好照顧新生兒,影響新生兒的健康成長[4]。因此,護理人員必須針對分娩后的產婦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使其盡快適應母親的角色,指導其正確的進行新生兒護理,提升產婦新生兒護理技能,進而改善新生兒護理質量,促進產婦產后恢復。
母嬰床旁護理干預是一種優質的護理模式,由專科護士為產婦一對一的講解相關的新生兒護理實施、產后注意事項、健康知識等,使得產婦能夠盡快的融入母親的角色,提升其對于相關護理技巧的掌握程度,改善新生兒的護理質量,使得產婦能夠從容的應對各類突發事件,保證母嬰安全。這種護理模式不僅僅能夠促進產婦產后恢復,還可以減少護患糾紛,應用廣泛[5]。
在本次觀察研究中,觀察組針對產婦提供母嬰床旁護理干預,該組產婦對于各項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中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89%,低于對照組的20.69%,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證,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于初產婦產后恢復及新生兒護理質量的改善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何玉敏,王少冰,沈瓊佳,等.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一體化產科病房中的重要性[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2):296-298.
李建云,許金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產婦恢復的影響及對新生兒護理質量的改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1):95-96.
胡清波.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6):154-158.
戴美龍.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產婦恢復的影響及對新生兒護理質量的改善作用[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24):90-91.
王慧.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產婦恢復及新生兒護理質量的改善評價[J].中國臨床護理,2016,8(4):335-337,338.endprint